中国人寿一季度原保险保费收入2462亿元,同比增长22.1%;中国平安原保险保费收入2110亿元,同比增幅高达36%;中国太保原保险保费收入1011.93亿元,同比增长近30%;新华保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为372.51亿元,同比下滑20.02%,仍处于转型阵痛期。
在保费增速显著的同时,“四巨头”保险业务结构持续优化,保障型业务快速增长,战略转型进展超过预期。国信证券(002736,股吧)分析师王继林认为,总体看来,龙头险企在承保端的优势已经确定性建立。与此同时,四上市险企虽净利润同比增速“两正两负”,但增速明显优于去年同期。并延续了企业价值发展路线,寿险首年期交保费合计同比增长37.2%。
四上市险企注重成长性 首季净利润突破330亿元
随着2016年万能险监管的趋严,保险开始由理财向保障回归,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大型险企的产品优势和保障属性逐步显现。市场分析人士表示,除了要关注险企本身的短期保费业绩数据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关注险企的业绩质量,即通过营收和净利润指标对比各个公司的成长性。
一季报显示,保险“四巨头”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共实现净利润330.42亿元,较2016年同期增长9.6%。其中,中国人寿、中国平安这两家险企净利同比分别增长17.1%和11.4%;中国太保、新华保险这两家险企净利同比分别下降9%和7.9%。虽然两家险企净利依旧下滑,但较2016年年报显示的上述两家险企净利润分别下滑32%和43%的情况,降幅明显收窄。海通证券(600837,股吧)分析认为,净利润回升与投资市场持续向好有关。
从一季报公布投资收益率的两家险企来看,中国人寿总投资收益率为4.53%,同比增加0.84个百分点;新华保险综合投资收益率4.9%,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中国人寿表示,公司正持续优化资产配置结构,加大对长久期多元化资产的投资力度。
营业收入方面,除新华保险减少19.3%外,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分别增长23.5%、27.2%和29.9%。业内人士认为,保险业务收入增加、投资收益改善,使多数上市险企营业收入大幅增加,进而带动净利润增长。
信达证券首席建议预测师、研发中心执行总监陈嘉禾表示,相对传统行业,保险行业往往因其不稳定的行业性质、投资端的复杂性和话题性,位于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其利润也常常波动巨大。但从长周期来看,保险仍是最好的行业之一。
寿险转型回归“保险姓保”公司价值提升成效初显
在保险业回归“保险姓保”的道路上,各险企频频采取产品转型、业务调整等变革措施。从数据来看,在经历转型阵痛初期后,上市险企的转型策略已初见成效。一季度,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首年期交保费分别同比增长17.4%、45.9%、67.3%和47.5%,增速均优于市场。
中国人寿保费收入增速明显,业务结构持续优化。2017年一季度,其首年期交保费收入603.14亿元,同比增长17.4%;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收入224.55亿元,同比增长16.8%;短期险保费收入124.59亿元,同比增长7.6%;续期保费收入1127.58亿元,同比增长51.6%。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寿个险与银保趸交业务也进一步收缩,首年期交保费收入在长险新单保费收入中的占比已达49.85%,同比增长5.45个百分点,且续期保费收入增速创2003年以来的新高。
截至2017年3月末,中国平安的寿险业务保费收入1573.45亿元,同比增长40.70%。平安人寿注重开展多元化渠道发展,一季度,该公司个险新单同比增长62.2%,银保首年期交同比增长128.9%,电销等其他渠道新单同比增长69.6%。在寿险个人业务中,新业务保费收入695.80亿元,同比增长81.11%;续期业务保费收入820.61亿元,同比增长40.81%。如此增长势头与其代理人渠道队伍发展的质量提升息息相关。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平安寿险代理人规模达119.6万人,同比增长27.6%;人均每月首年规模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1.8%。
而作为寿险公司转型代表的太平洋寿险,同期保费收入达749.20亿元,同比增长43.1%。代理人渠道保持快速增长,保费收入676.35亿元,同比增长54.1%,其中的新业务保费收入279.41亿元,同比增长67.7%。
从一季报来看,新华保险保费收入372.51亿元。其中,个险渠道首年期交保费收入91.73亿元,同比增长46.86%;十年期及以上期交保费收入75.52亿元,同比增长78.42%;趸交保费收入同比下降34.23%。银保渠道首年期交保费收入29.63亿元,同比增长49.6%;十年期及以上期交保费收入同比增长65.67%;趸交保费收入同比下降99.84%。新华保险将其2017年的发展总体基调定位为“坚持稳中求进,深化战略转型”,彻底甩掉趸交业务,聚焦长期期交业务,走上续期拉动之路,如此看来暂时的保费下滑符合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