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银行 保险 / 汽车 / 房产 / P2P > 23家险企退保分化严重 上海人寿退保增加近千倍

23家险企退保分化严重 上海人寿退保增加近千倍

2017-05-09 14:25  来源:投资者报 作者:潘亦纯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投资者报

  在保险行业,退保率的高低也是衡量公司健康的一个核心财务指标。据《投资者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27日,23家寿险公司发布了2016年年度财务报告。从现有的情况来看,退保并不是去年行业的共性,行业分化严重。

  上海人寿、珠江人寿、安邦人寿、中意人寿、吉祥人寿、中韩人寿等9家险企退保金出现了同比增长的情况,其中,上海人寿、珠江人寿两家退保增加最快,分别为946倍和17倍。

  值得关注的是,更多保险公司2016年退保金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华泰人寿、汇丰人寿等14家险企2016年退保率下降,期中,华泰人寿退保金同比下降幅度更是超过50%。五大上市保险公司的退保率也出现了下降。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如果保险公司的退保率在一定范围之内,例如百分之几、百分之十几,那么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并未有什么实际性的损失,只是保费总数额的一个变化。但退保金增加也不是一个好迹象,如果退保比例太大,说明保险公司的某些险种、某些产品让老百姓确实不太值得信任,这会使公司信誉和形象受损,从而影响长期业务的开展。

  9家险企退保金上涨

  上文提到的两家险企之所以增速较快,主要是因为2015年公司退保金的基数较小,上海人寿2015年退保金仅有0.03亿元,2016年上升至32亿元。上海人寿方面也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2016年与2015年退保金额,由于业务经营周期、保费规模基数等原因,不应简单比较。珠江人寿2015年退保金为0.07亿元,2016年达1.15亿元。

  不过从上海人寿32亿元的退保金来看,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这里可以进行一个比较,珠江人寿2016年规模保费与上海人寿相当,但珠江人寿2016年退保金仅有1亿元。为何退保金激增?主要是哪种类型的保险出现了退保的情况?公司方面并未解释。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是上海人寿自2015年2月份成立后的第一个完整会计年度,值得注意的是当年实现盈利,净利润达0.59亿元。不过由于公司保费收入主要来自理财性质的保险产品,或许因为利率、政策等原因出现了大幅度退保。

  另外,安邦人寿、中意人寿两家险企的退保金同比也有超2倍的增长,安邦人寿退保金从2015年的84亿元上升至2016年的300亿元,原因是什么?公司并未在年报中给出解释,不过安邦人寿的保费收入也同比上涨了2倍多。中意人寿2016年退保金达21亿元,同比也增长221%,公司年报显示,公司 2016 年度保费收入居前 5 位的保险产品中除了年金型、两全型保险之外,中意一生保终身寿险也榜上有名,去年保费收入达7亿元,排名公司第三。

  退保金增加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保费增加、保险产品设计欠合理、服务不佳等,但也有一些保险产品,设计之初就有变相鼓励退保的行为,客户在购买此类产品时,在一年或两年内退保不仅没有损失,而且还有收益,这与传统意义上的退保有所区别。

  当然,也有十余家保险公司出现了退保金同比下降的情况,期中,华泰人寿退保金同比下降幅度超过50%。

  值得一提的是,A股四大上市险企寿险业务在退保金这一指标上表现也比较不错,同比均有所下降,其中,太保寿险下降幅度最大,达46%。据了解,自2010年起,公司开始主动缩减银保业务,扩大个险业务,银保业务占比仅有5.3%,而业务价值较高的个险业务占比则高达84%。

  消费者退保要权衡

  按照庹国柱教授所言,退保实际上损失的还是老百姓。按规定,如果消费者在10到15天的犹豫期内进行退保的话,保费是没有损失的,但如果超过了犹豫期再退保,那么已交的保费无法全额退回,一般只能退回所交保费的50%到70%。

  庹国柱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保险公司这样的做法也是有道理的,因为销售保险的成本已经支出了,例如营销人员的佣金、各项行政费用等,除非投保人能证明是营销员存在误导销售等不合规的行为,否则不能将全部保费退回。

  那么作为消费者来说,为什么会退保呢?近期,一位来自深圳的闫女士购买了两份某大型保险公司的健康险产品,期交20年保终身,没想到没买多久,这款产品就搞活动了,买一免一人的年费,能便宜近万元,闫女士觉得保险打折力度挺大,或许这款保险并不值那么多钱,便萌生了退保的念头。

  还有消费者在购买产品之后,有更优秀,更具备性价比的同款产品出现,如果恰好这时候投保人也只交了一两年的保费,那么有可能在认真考虑之后选择退保,转而购买更具备性价比的同款产品。

  另外,如果是前几年购买的理财型产品,近两年来保险公司收益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也可能会导致消费者退保。

  总之,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时,一定要理性消费,认真计算、认真比较,不要被代理人的话术忽悠;其次是在填写投保资料时,要反复确认相关投保资料,不清晰的地方应及时求证;珍惜犹豫期,认真考虑自己是否需要以及想要购买相关产品。做到以上几点,或许能减少退保概率,降低损失。


标签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