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要闻 / 产业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三年攻坚战行至中盘,战事正处于胶着状态,央行和财政两大主力极为罕见地公开吵了起来,唇枪舌剑,毫不客气。你来我往之间,谈到的话题也很多,说的都是大事,也都很专业。细细看来,争执的焦点在于——这场防风险攻坚战到底怎么打?

敌军主力在哪里?地方债、房地产泡沫、影子银行、僵尸企业……共同的特征都是高杠杆!

从地方政府、银行保险再到国有企业,这些大金主为什么要借钱,还借这么多,甚至还不想还呢?

央妈说,地方政府的加杠杆行为是高杠杆风险的源头所在。财爸没直接反对。毕竟,那么大一笔债摆着呢,爸妈看着都着急。如果说,这一点是共识,那就从这里开始叨叨。

地方政府为啥要这么多钱?

先来讲讲古。

王学泰老先生提了一个问题:“读明清史常常会碰到一个问题,朝廷那么少的收入怎么能维持全国的开支?例如,明朝隆庆期间(1570年左右)朝廷年总收入折合白银3078万两;清朝初年,例如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总收入2930万两白银;清嘉道年间(19世纪前60年)总收入约为4000万两白银,直到清末财政收入才突破1亿两。”

如果不考虑购买力问题,这么点银子换算成如今的美钞,也就十几二十多亿,可办不了多少事。不过,那年头,朝廷除了打仗、赈灾、河工、养官(当然还有一大帮子皇亲国戚)之外,要花大钱的地方并不算太多。

更何况,皇权不下县,老百姓“纳罢管家粮,便是自在王”,两不干涉,朝廷要花银子的地方自然少。有兴趣的朋友,可去读一读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

现在可不行。天下之事,不论巨细,有事找政府,都由政府兜着,哪都得花钱。大的不说,先谈小事。一个朋友前阵子诉苦,说她外婆的棺材被当地政府叫人砸了,理由是移风易俗。虽说也给了补偿金,可花了国帑后,老太太差点没缓过劲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就曾亲见,江西某贫困县山区里农民的土坯房不住了空着,政府组织队伍拆掉,不仅免费帮忙拆,还给补偿。按说,这是德政,怕老房子成了危房不安全,可不幸的是,就这还闹出过人命官司。

更要命的是,在GDP作为第一考核指标的鞭策下,各地方政府都得拼命花钱拉动经济增长,这是最大的一笔支出。张五常就认为,这一激励下的县域竞争是我国经济过去腾飞的密码。值得注意的是,GDP目标支出责任如此之多,各项事务如此繁杂,各地方政府官员也多有吐槽的。鱼米之乡的某镇长就曾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本级财政根本不够用,加上转移支付的钱,同样是年年亏空。

《中国经济周刊》此前曾报道:十二五”期间的五年中,全国31个省区市,对国家财政“有财力贡献”的为9个,剩下22个省区市,显然,则是需要中央财政予以“净补助”的。

「经济ke」央妈怼财爸,一场大改革或将加速登场

钱从哪里来?

到处要花钱,就得想办法找钱啊。对地方政府来说,钱从哪里来?粗略来看是三个部分,一是收税,二是卖地。再不行,就借钱咯。央妈和财爸多有纷争的如减税、地方债与地产泡沫等问题都出在这里。

财政部数据,今年上半年,地方卖地收入26941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54441亿元,其中包含与房地产相关的收入9799亿元。

土地财政依赖程度如此之高,让房地产泡沫难题变得左右为难,非常棘手。一旦戳破泡沫,就会引发连锁反应——房价下跌,则地价下跌,地方政府不仅收入减少,手头以土地为主的资产也贬值,发债就困难,钱更少。对金融机构来说,房价下跌,债主可能还不了钱,呆坏账增多;作为抵押物的房产和土地价值又缩水,抵偿不了损失。

除了各地方自己的收入,中央每年还要给一大把,那就是转移支付。2017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支出为66547.99亿元。

金光闪闪的数字看着真多,可偏偏不够用,各地方政府纷纷举债。财政部今年1月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12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64706亿元。

当然,因为还有不少隐形债务,对此持怀疑态度的机构和学者都不少,各自估算的数据差距还挺大。

有意思的是,财政部最近2017年全国财政决算首次披露了各省份2017年底政府债务余额,具体数据,列位看官自己上财政部官网可以查。

其中,辽宁省政府债务总额较之前的预算草案多出约1688亿元。据未确认的消息,说是当地把一些债务划给了企业,减少了总盘子。空穴来风,并非无因。难怪央行徐忠要说,“(地方)将一些隐性债务划到政府债务之外,一推了之”。何况,按现行规定,县、市政府都没有资格发行地方债,各地只好用其控制下的平台公司。

隐形债务其一是各城投公司之类的平台公司,其二则是国有企业,尤其是一些僵尸企业,而其背后都因有政府的刚性兑付,就是大家认为出了事都有政府兜底,风险最终都由政府承担。

偏偏两个大头都容易出问题。先说地方债,《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就曾调查发现,中部某县就以经济园区名义发行20亿元债券,从用于抵押的国土证到最后的资金使用,全流程造假,从园区管委会、县国土局、当地金融机构及相关机构都是合谋。到该债券名义上的项目完工期时,项目都还没开工。

此外,从公开信息来看,平台公司违规举债不少,项目也缺少监督和制约,导致平台公司变为落马官员的渊薮,塌方式腐败不少。

至于国企债务,似乎是企业与金融机构两厢情愿。国企效率不高,但敢于借钱;金融机构也愿意给钱,毕竟是国企,万一出了事,还可以找政府帮忙,比如说曾经大规模的财政注资。单一事件来说,如国企重组之类,政府主导下就可注入优质资产。多年来,大家都知道国企经营效率整体上不如民企,但国企借钱却远比民企容易。

没想到,最近国企负债违约爆了不少雷,典型的如东北特钢。现在处理方式不同的是,当地政府也没有兜底,打破了刚性兑付。中央已明确,地方债打破刚性兑付,谁犯的错谁担着。今后,对央行与财政部都关注的预算软约束问题,借钱的和给钱的都要担风险。只是,痼疾已深,如何断掉病根,还要多想办法。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今年全国大范围摸底地方债务问题。或许,正因如此,才会出现上述辽宁地方债猛增1688亿元的情况。乐观的消息是,即便是一些债务较重的地区,似乎离地方政府破产的境地还比较远,地方政府还钱的底气还是有的。

「经济ke」央妈怼财爸,一场大改革或将加速登场

杠杆怎么去?

去杠杆是既定战略,防范系统系金融风险是重中之重。不管是央妈还是财爸,都明白。头疼的是,家里欠了这么多钱,花钱的地方又多,怎么办呢?

出路无非两条,少花钱,多赚钱,即开源节流。

省钱角度来看,重要的是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真正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不该管的事情就不管,不该花的钱不花,能省的钱就省省,至于腐败浪费,要坚决动刀子。

在湖南西部某国家级贫困县,《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看到,当地弄了一个农村电商园区,不仅盖好房子,水电网气全通,还采购了一大堆电脑与办公桌椅。当地官员说,企业只要愿意入驻,全部免费提供。然而,栽好梧桐树,却连一只麻雀都不曾来。一两年过去,灰尘满地,却罕见人影。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获得的某县的数据,2017年挤压财政收入的水分,把收入盘子压减了6.21个亿。2017年6月以来,紧急叫停了一批不合规、明显超财力和债务风险大的项目,停、缓、调、撤项目28个,减少项目投资51亿元。截止2018年6月,当地包括隐性负债在内的总负债额是126亿元。(因数据敏感,为避免对号入座,数据做了同比例调整。)

实际上,不光是该县,全国各地都在采取类似行动。治标之外,更深层次的改革是转变理念,全面梳理政府职能,朝着现代治理体系转变,从众多的直接事务中撤出,才能真正压缩支出责任,持续地减少财政与类财政支出。

多赚钱的争议更大。企业和个人,直观感受都是税负重,不少企业家抱怨死亡税率,个人所得税变成了工薪税,明星们和少数富人却避税逃税有方。如此环境下,减税降费是中央连续数年推行的重大决策。

矛盾的是,财政收入却在连年增长,且增速远高于GDP增速,也就意味着政府从蛋糕中切走的份额越来越多。

更何况,全球正在开展减税竞赛,以图吸引企业投资,发展经济,从长远上做大税源。所谓功成不必在我,让老百姓税负感下降才是正道。若再提增税,恐怕会找骂。

至于卖地这条路,房产泡沫如此之大,还能撑多久呢?恐怕只有天知道。

还有个更绝的办法,那就是央行放水,大量发行货币。过去十年间,我国货币发行量急剧增长,已是一大风险。若继续放水,全国政协常委、原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前不久就指出,“事实上,货币放水不会流入实体,无非是在金融系统和房地产领域炒来炒去,赚钱的是从事或炒作金融和房地产的少数人,受害的是实体和广大人民群众。”

经济学家许小年甚至认为,我国经济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在过剩产能压力下,新增货币不会进入实体,财政再多花钱也只是增加过剩产能,当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均已失效。

一则消息颇有意味。7月18日晚,银保监会官网发布《银保监会召开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做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座谈会的通知》。说一千道一万,不管是财政的钱,还是央行的钞票,脱虚入实,导入实体经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之道。

多重难题且互为因果的纠缠中,财政、央行在大庭广众之下就吵起来。在这场罕见的公开互怼背后,一场涉及各方利益的财税金融体制大改革或将加速登场,如此,合力围歼潜在系统性风险的攻坚战才能吹响胜利的号角。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相关阅读
  • 进口量仅去年1%!中国固废禁令引发国际“地震”

    进口量仅去年1%!中国固废禁令引发国际“地震”

    中国禁止从国外进口废塑料的禁令已生效半年,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共进口了15批次的废料,其中12批次包含废塑料,共计58227吨,而最近公布的第15批批文中依旧没有废塑料。而2

    2018-07-20 15:40:37 废品世界
  • 中日韩造船业,谁的日子都不好过

    中日韩造船业,谁的日子都不好过

    在全球产能过剩和市场萎缩的情况下,中日韩三国船企的日子都不好过,三国政府也都在全力保护本国的主要造船企业。 据日媒报道,中日韩三国控制着全球造船市场90%的份额。然而,

    2018-07-20 15:35:44 航运信息网
  • P2P平台爆雷,我们的钱都去哪儿了?

    P2P平台爆雷,我们的钱都去哪儿了?

    6月1日到7月12日的42天内,全国共有108家 P2P 平台爆雷,相当于每天爆雷2.6家。就在最近半个月,涉及资金就超过1200亿。爆雷趋势从诈骗平台开始向真正的P2P平台蔓延,从第二梯队向第一

    2018-07-20 11:02:03 普汇云通
  • 红点奖,专门骗中国人的钱?

    红点奖,专门骗中国人的钱?

    德国红点奖于2015年在中国设立“中国好设计”奖(China Good Design,简称CGD)。 红点奖,这个源自德国的工业设计奖项,近些年却以中国参评、获奖人数最多,引发诸多争议。对国内参评

    2018-07-20 10:58:15 新周刊
  • 开卖小米产品,中年屈臣氏的自救与蜕变

    开卖小米产品,中年屈臣氏的自救与蜕变

    无疑,与小米的合作将久违的屈臣氏又拉回了人们的视线。 如你所知,在2015年以前,屈臣氏在 中国市场 的增速,每年都维持着两位数的增长,作为个人护理零售巨头,2015年,屈臣氏

    2018-07-20 10:55:07 品途商业评论 董也

本文央妈怼财爸,一场大改革或将加速登场由财经365首发,欢迎转载,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财经365(www.caijing365.com)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 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 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 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或致函告之 ,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关注财经365公众号(caijing365wz),获取最优质的财经报道!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
看手机移动端,随时随地看 股票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