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时候为共享单车送上一首《凉凉》了!
前几日,官方公布了全国首例共享单车破产案(“小鸣单车”经营者广州悦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破产案)的最新进展,数据显示其债权总额高达5540多万元,而其账户资金仅有35万元。
从2016年7月成立,到2017年底爆出申请破产清算,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小鸣单车就欠下了几千万元的债务,而其留下的资产,无非是那些散落于各个城市街头、已沦为废铜烂铁的单车。
无独有偶,香港首家共享单车公司Gobee.bike也在近日宣布结束其在香港的业务,从业务投放到结束运营,只维持了短短15个月。
除了这些体量较小的企业外,最为风光的两个共享单车明星也不好过。摩拜“卖身”美团后便一直不温不火,如今正试图用“免押金”拉拢用户;ofo则深陷负面新闻集中爆发和海外市场失利的泥沼中。
不过才两年时间,共享单车企业退出的退出、并购的并购、倒闭的倒闭,共享单车还有希望吗?
1 势不可挡的颓势
从2016年9月起,“共享单车”这一名词开始在大众视野中出现,并迅速蹿红,“新四大发明”一度成为其热度的象征。
在其刚刚起步的时候,共享单车确实为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街头小巷,骑着共享单车的人随处可见。原本徒步需要15分钟、20分钟甚至半小时以上的时间,由于共享单车的存在,而被大大缩短。
共享单车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难题,并且具有可随停随用的优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人们对于自行车的需求,但却并非刚需。由于行业进入门槛低,短时间大量企业争相涌入,企图抢占蓝海。而日常使用中无法避免的人为损坏,则让能够正常使用的共享单车越来越少。
三重合力之下,共享单车市场上存在大量无效投放。很多车并未流入市场,长时间无人使用,沦为城市垃圾,一些在人行道上成堆的单车已经成为阻碍通行的障碍物。
与解决城市出行问题相反的是,共享单车正在给城市带来更多的问题。
共享单车的无序停放造成道路拥堵,影响市容市貌;企业运营管理不力把责任推给了地方政府,增加了各地财政负担;单车企业倒闭造成用户的押金难退,变相把企业的风险转嫁给了用户;过度投放使各地频现“单车坟场”……
伴随着这些乱象,共享单车的正面形象正在逐渐崩塌。
为整治乱象,政府加强了共享单车市场的监管力度,一些主要城市还出台了“限投令”,这直接压缩了小型创业企业的生存空间,催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倒闭潮。
2017年6月,上线运营仅5个月的悟空单车宣布退出共享单车市场,开启了这个新生市场的倒闭潮,随后3Vbike、町町单车、小蓝单车、酷骑单车等相继倒闭。
这场倒闭潮还指向了一个共同的原因——缺钱。共享单车无疑是个烧钱的项目,监管趋严,资本开始冷静,失去供血能力的小玩家就要面临出局,余下的注意力会被聚焦在头部。
根据易观咨询发布的《2018年中国共享单车5月市场报告》显示,在月活跃用户规模方面,ofo、摩拜和哈罗单车分别以2805.10万人、2085.63万人和761.85万人占据共享单车行业前三名。国内共享单车市场上,逐渐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2 盈利模式模糊
虽说共享单车号称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产物,却还在走靠用户租金和押金盈利的老路子。不管是头部企业摩拜、ofo、哈罗,还是永安行、优拜这些散户,在这点上出奇的一致。
有人将共享单车目前的盈利模式归结为四点:
1、基础业务收费,即单车使用者需要交纳每小时一元或5毛的租赁费;
2、押金收益,即用户缴纳99-299元租车保证金产生的收益;
3、后端价值开发,即车身广告等延伸服务收费;
4、大数据挖掘应用,由技术驱动用户体验升级的收费
然而,理想从来都是很丰满,而现实却往往骨感得让人发凉。
首先,虽然单车自身的造价不高,但在扩大市场份额的路上,企业免不了进行“铺量战”,如此一来,量变下的造车成本也就成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同时由于单车被使用的场景无法控制,其损坏和丢失的成本大约在18%~20%,即使现在不再持续增加投放,仅持续维修,这也是一大笔无法忽视的开支。向用户收取的骑行费用,根本无法支撑高额的维修费用。
加之部分企业为了抢占市场而过度投放单车,交通出行潮汐效应明显,客观上形成了单车局地淤积,除了维修车的费用,“清理”车也需要有投入。
其次,用户押金有可能会被用于扩大规模,有可能被用于P2P放贷,也有可能被拿去购买理财产品。在资金链正常时,这是很好的收入渠道;但当资金开始出问题,特别赶上用户因为某种原因集中退押金的时候,挪用押金造成的资金窟窿,就会让单车企业快速死亡。
至于广告及大数据的应用价值,更是看不到边际了。
这些收入在庞大的开支面前显得杯水车薪。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摩拜和OFO共享单车市场份额达到90%,而投资额却已超过152亿。
一切还是那个致简的道理:当成本持续大比例高于收入,且融资供应不上的时候,就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悲剧。
3 资本的游戏
没有半点盈利迹象的共享单车,如何能苟延残喘至今?其中肯定少不了资本的“输血”,从A轮、B轮、C轮、D轮、E轮……资本在这场共享单车“造星大秀”中扮演了导师的角色。
那时随着A股战略新兴板和注册制暂停,资本退出环境发生了巨大转折,同时,在经历了O2O和智能硬件的连续扑空之后,投资人多少陷入了“绝望”的情绪中。
中国互联网江湖形成了大小巨头各占山头的局面,人工智能遥遥无期,平台型机会难以寻觅。
然而,中国有上万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整个2016年新募集的人民币及美元基金就达到1817只,募集金额达4294.5亿美元。
整个市场的资金端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和庞大,同时投资机构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心荒。
在这样的背景下,坐拥大量现金的资本方,在节制与贪婪边缘徘徊。他们渴望挑起战争,更渴望参与到一场充满想象力、甚至可以改变世界的战争。
而出现在这个当口的共享单车,已具备了实现上述梦想的所有条件。它生而具有讲述宏大故事的可能性,既能打造规模,也能追求效率,更能撑起一面公益与环保的大旗。
最关键的一点是,在经历了团购、外卖、打车大战后,资本已经太熟悉如何快速打造一只独角兽,他们轻车熟路,于是他们迫切想十倍、百倍来加速这个过程。
资本的追捧带来了风口,更带来了风暴。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共享单车行业开始不断爆出巨额融资的消息,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7年底,共享单车投资领域融资额已逼近300亿元人民币。
可以说共享单车的热潮,完全是由资本掀起的一场“人造”繁荣。
资本可以帮助共享单车企业实现短时间内的高速扩张,但高企的账面估值、超高的烧钱速度也可能催生大量的泡沫。
吴晓波就曾指出:“公共单车服务启兆于欧洲,杭州是最早引入这个模式的城市,其运营本质是一项非盈利性公共配套服务。当那么多贪婪的风险投资聚赌于此,初心扭曲,模式怪诞,已成一个不可救药的烂泥地”。
从共享单车到共享充电宝,从直播平台到微视频平台,资本还是用这同样的“造星套路”,但它不可能永远成功。因为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复杂游戏中,除了钱,没有什么可以复制。
共享单车行业融资了八、九、十来轮,还没打出盈利的“泉眼”。
更令人心寒的是,乱象频生的共享单车在大众心中的口碑已逐渐走向负面,其对城市管理的影响更是使很多城市加入了共享单车的禁投行列。
没有盈利模式,缺乏正面形象,资本如今进退两难,而共享单车企业也是两眼迷茫。
当下一个“人造风口”出现,资本蜂拥离去时,共享单车还能继续活下去吗?
6月21日,国内知名第三方数据机构艾媒发布《2018上半年中国 共享单车 行业监测报告》显示,共享单车行业经过2017年的快速增长后,在2018年步入了更为理性的成熟期发展阶段,用户规
进入下半场后,共享单车仍需要弥补此前的战略失误。7月19日,有消息称,ofo拟关闭多数美国业务,继续收缩海外 市场 。同日,摩拜App大范围瘫痪引发用户恐慌,“失联”的酷骑单车
在尝试各种变现手段自己造血后,ofo依旧未能挽救国外业务。 据《华尔街日报》今日报道,有知情人士称,ofo计划关闭其多数美国业务。不过ofo告诉员工说,仍在考虑到底保留哪些 城
倒闭、倒闭、又来一个倒闭,退出、退出、再退出,在ofo、摩拜以及哈罗单车背后互联网巨头的干预下, 共享单车 这个行业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好似经历了一个传统行业十年该经历
2016年下半年, 共享单车 在国内风起云涌。一众团队、资本找到墨腾创投,咨询共享单车在海外市场如何落地;一些执行力强的团队很快就开始在日本、新加坡、香港、欧洲甚至印尼和
本文““万恶的资本”,让共享单车深陷烂泥”由财经365首发,欢迎转载,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财经365(www.caijing365.com)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 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 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 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或致函告之 ,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关注财经365公众号(caijing365wz),获取最优质的财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