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要闻 / 产业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 中国农村土改试点见成效 农民开始共享改革红利

    2017-06-20 10:55 中新社

    成都6月20日电 (王鹏 杨珺)“现在钱也挣了,居追境也大变样,怎么不安逸嘛。”坐在自己经营的农家乐里,48岁的成都市郫都区青杠树村村民邱应章一边喝茶一边向记者“晒”起了幸福。

  进入盛夏,青杠树村成了周边市民的消暑胜地。古色古香的川西民居院落在绿树中错落有致,小青瓦装饰成鱼鳞纹窗花,四合院地面上铺着青石板,院落间的草坪修剪整齐,院后还种着各式蔬菜,远处是一片花海,一幅山水田园画跃然纸上。

  五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普通的农村聚落,变化得益于当地正在试点的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之一“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据村主任钟家旭介绍,2012年,青杠树村启动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依托穿村而过的徐堰河引水入村,打造生态湿地,全村932户被划分为9个组团,聚居到新修的现代化民居里,同步规划配套的水、网、电、路等基础设施。

  “2015年试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村子共整合出200多亩可入市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并成立了集体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入市主体。”钟家旭表示,2016年青杠树村以60万元(人民币,下同)每亩的价格,将共计97.48亩四宗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给了成都漫生活休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获得土地出让价款近6000万元。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成功入市,不仅壮大了村集体资产,也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2016年青杠树村人均收入23000多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依托乡村旅游资源开茶馆、客栈、农家乐的村民收入更高,邱应章的三口之家2016年收入就达20余万元。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改革探索还为农民带来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在唐昌镇战旗村,有一家被称为成都“普罗旺斯”的“妈妈农庄”,是四川第一家规模化种植薰衣草的基地,土地受让方想依托“妈妈农庄”建成集购物、餐饮、娱乐、酒店、文化、创意为一体的特色商业街。

  战旗村村支书高德敏说,“通过集体土地入市,以‘妈妈农庄’为代表的系列集体经济产业使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人均纯年收入由2005年的3000余元增长到2016年的21100元。”

  截至今年5月底,郫都区共入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30宗、353亩,成交总额2.1亿元。在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看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使得土地供给扩大,政府征地范围缩小,征地矛盾会缓冲,而且也起到了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城市房地产泡沫化也会有所缓解。

  郫都区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吴诗东表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土地还是农民集体所有,“农民就可以长期获得来自土地的财产性收益”。

  吴诗东说,改革试点要提升农民获得感,通过现金分红、住房改善和股权增厚等形式,保障农民收益共享。“以战旗村为例,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后,村民股东现金分配88.61万元,人均增收520元,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股增值2600元。”

  郫都区的改革探索是中国33个“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的缩影。今年4月,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张德霖在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现场交流会上表示,当前全国各试点任务在统筹中向纵深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增效扩能,目前全国33个试点地区累计出台约500项具体制度措施。其中,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地块共计278宗,总价款约5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相关阅读
扫描左侧二维码
看手机移动端,随时随地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