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即将召开,新华社连续刊发银监、证监、保监专访文章,谈及当前防范金融风险的进展,都释放了稳定市场的信号。
银监会专访要点:
当前银行业风险总体可控。
银监会始终正视这些问题和挑战,持续加大风险防范化解力度。
坚持从宏观金融稳定大局出发,科学把握政策执行的力度与节奏,做到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并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协调配合,确保不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
目前风险防控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证监会专访要点:
2016年3月至今,沪深股指稳中有涨,同时股指波幅收窄。另一方面,市场生态环境明显净化。市场炒新、炒差、炒小等投机炒作逐渐得到抑制,投资风格逐渐向价值投资转换。
加强金融风险监测监控,切实加强了金融风险监测监控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依托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强化部门沟通,统筹把握政策出台的时机、力度和节奏,保障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对资本市场各类风险进行深入研究,完善风险监测预警和评估机制,提高风险预警、应对和处置能力。严厉打击非法证券期货活动,紧紧依托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政策协调。
保监会专访要点:
当前保险业面临流动性、资金运用、战略、新业务、外部传递性、底数不清、资本不实、声誉等风险,绝大多数传统大中型保险公司经营稳健,风险可控,但个别激进公司近年来规模快速扩张,隐藏的风险逐步暴露。个别激进公司在经营中没有资产负债匹配概念,短钱长配,盲目投资,一旦遇到产品停售、非正常退保和满期给付等情况,现金流容易出问题。
短期来看,要通过“瘦身”来化解个别激进公司的现金流风险。可以通过大宗交易进行转让,既能减轻资产端压力,缓解现金流“饥渴”症状,又不会造成资本市场剧烈波动。
未来保险业何去何从?保监会将引导保险业回归本源,坚守保障主业,改进保险产品设计、精算定价、准备金提取规则,建立万能险调控机制,约束高成本短期限负债业务,推动保险在扶贫攻坚、灾害救助、大病保障、健康养老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引导保险资金流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保险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
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中体量最大的银行业,当前整体运行情况如何?风险是否可控?改革发展取得哪些成效?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就相关话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
银行业总资产达233万亿元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我国银行业当前运行的整体状况。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银行业系统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改革、发展和监管各项工作有序推进,银行业保持了稳健运行。
2017年5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233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6%,资产质量和流动性基本稳定,资本和拨备较为充足,盈利水平和风险抵御能力均处于国际同业较好水平。同时,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影响力也逐步提升,目前有126家中资银行进入按一级资本排名的全球银行1000强,工、农、中、建四家大型商业银行连续多年位居前十。
风险防控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问:当前银行业防控风险形势如何,银监会采取了哪些加强监管的措施,效果怎样?
答:当前银行业风险总体可控。银行业一直是我国社会融资的主渠道,近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和压力也在向银行业传导,再加上国际经济金融领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凸显,我国银行业风险形势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特点,部分高杠杆企业贷款违约上升,跨市场、跨行业的交叉性金融活动增多,利率、汇率市场化过程中金融市场波动有所加大,违规和不审慎经营行为也时有发生。
银监会始终正视这些问题和挑战,持续加大风险防范化解力度。一方面,有序化解处置突出风险点。今年年初以来,银监会围绕不良贷款风险、流动性风险、交叉性金融风险等重点风险,聚焦高风险机构和地区,着力摸清风险底数,整顿规范金融秩序。另一方面,系统梳理监管制度和实践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抓紧弥补监管短板,研究制定了20多项拟在近、中、远期逐步实施的重点规制,强化风险源头遏制,并通过有力的处罚和问责增强监管威慑力。
同时,银监会坚持从宏观金融稳定大局出发,科学把握政策执行的力度与节奏,做到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并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协调配合,确保不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
目前风险防控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趋于优化,同业业务规模总体收缩,投向实体经济的传统信贷主业保持了较快增长,特别是加大了对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和新经济新动能的支持力度。二是各类风险正在逐步得到控制和化解,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加大,部分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程度有所缓解。三是金融市场乱象得到遏制,市场竞争更加理性,经营行为更加规范,非法集资案件数量明显下降。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风险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加强监管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确保“不忽视一个风险,不放过一个隐患”。
“有进有退”改善信贷供给
问:近年来,银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有哪些举措,成效如何?
答:近年来,银监会推动银行业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不断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改善信贷有效供给,切实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
一是稳妥有序去产能。推广债权人委员会工作机制,落实支持优质企业、稳住困难企业、退出“僵尸企业”和落后过剩产能的差异化信贷政策。目前,全国共组建债委会超过1.2万家,实现了稳定企业预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维护银行合法权益的有机统一。
二是积极支持去库存。支持城镇化建设、居民自住和进城人员购房需求、房屋租赁市场发展和棚户区改造,推动降低库存较多的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5月末,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余额3.7万亿元,同比增长45.5%。
三是稳步推进去杠杆。目前各家银行已与超过50家企业签署债转股框架协议,签约金额逾7000亿元,一些有发展前景的企业通过市场化债转股降低了财务负担。
四是有效推进降成本。2016年6月末,21家全国性银行服务收费项目平均比2014年末下降近三分之一。
五是精准助力补短板。截至5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8万亿元,同比增长14.9%,贷款户数1394万户,申贷获得率94.6%。涉农贷款余额达29.6万亿元,比2012年末增幅超过40%。目前银行网点已覆盖3万多个乡镇,覆盖率达96%,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已覆盖95%的行政村。
多项改革开放举措落地见效
问:近年来银行业改革开放的着力点主要有哪些,进展如何?
答: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了全面部署,明确了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金融改革方向。银行业系统紧扣重点改革任务,积极推动各项部署落地实施。
一是扩大对内开放,提升银行业经营活力。支持民间资本与其他资本按同等条件进入银行业,特别是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工作,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目前,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已推广至全国,民营银行步入常态化发展阶段,已有15家民营银行获准开业。
二是扩大对外开放,提升银行业国际化水平。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支持中资银行重点在“走出去”企业相对集中、需求或潜在需求较大的区域完善机构布局。对外资银行持续“降门槛”,不断完善调整外资银行准入和开办业务条件,推动港澳银行业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模式进入内地。
三是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按照国务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要求,持续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机构、产品、基础设施建设,对大中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制改革提出明确要求。目前,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均已在总行层面宣布挂牌普惠金融事业部。
四是推动投贷联动等模式探索。投贷联动试点银行以“信贷投放”与本集团具有投资功能的子公司“股权投资”相结合,缓解科创企业金融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风险收益不匹配等问题。
五是强化公司治理改革。深入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和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股份制改革全面完成,邮储银行在香港挂牌上市。
当前银行业总资产占我国金融资产90%以上,保持银行业稳健运行对于维护经济金融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银监会将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监管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推动银行体系持续稳健发展。
新华社北京7月12日电题: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专访证监会副主席姜洋
新华社记者刘慧
去年以来,随着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深入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呈现出一系列新变化,在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证监会副主席姜洋日前就资本市场改革、资源配置能力优化、市场秩序规范等情况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资本市场改革沿三大方向坚定前行
问:去年以来,资本市场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方面分别有哪些亮点?
答:在推进市场化改革方面,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二是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截至2017年5月底,沪深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3261家,总市值51.38万亿元;新三板挂牌企业突破1.1万家,成为世界上挂牌数量增长最快、最多的股票市场之一;全国已设立40家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1.7万家;交易所债券市场托管余额8.47万亿元,较2012年底增长573%。三是持续深化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持续完善新股发行各环节的市场化运行机制,较好地发挥了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功能。同时,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四是持续推进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大幅取消和简化并购重组行政审批事项。目前约90%的并购重组交易由市场自主实施,不需证监会审批。五是完善股份减持制度,有效规范股东减持行为。
在夯实法治基础方面,一是推动立法工作,配合和推动证券法修订和期货法制定纳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规划。配合修改《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积极参与上市公司监管条例等行政法规制订工作,积极参与证券侵权民事赔偿等司法解释工作。2016年至今,证监会出台规章、规范性文件55件,月均3件。二是加大执法力度。2017年以来,证监会采取行政监管措施506件,作出行政处罚113件,累计罚没款63.61亿元,是2016年全年的1.5倍;对30人实施市场禁入,接近2016年全年。
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方面,大力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境外资本市场,推进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交易所国际化、QFII、RQFII试点工作、跨境审计监管合作,推动A股纳入MSCI指数,积极审慎做好证券资信评级行业对外开放等。
资本市场加速服务国民经济
问:去年以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优化资源配置能力有何提升?
答:首先,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增强。近几年来,资本市场初步构建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融资格局,助力社会资本形成。一是实现新股发行常态化。今年上半年,225家企业通过IPO审核,237家企业完成IPO发行,融资1166.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6%、259%和192%。二是发展固定收益产品。今年前5个月,股债结合产品、资产支持证券分别发行529亿元和2541亿元,同比增长164%和166%。此外,新三板挂牌公司今年上半年融资627亿元。全国40家区域性股权市场累计为企业实现各类融资8158亿元。
其次,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成效。一是积极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2016年至今年上半年,境内上市公司并购交易金额达3.21万亿元,居世界第二。
二是支持创业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2016年以来新上市和IPO在审企业中,四分之三以上属于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17年5月底,累计发行11单创新创业债券,融资金额16.72亿元。三是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截至今年6月底,贫困地区已有5家企业通过绿色通道成功发行上市,18家企业进入IPO审核程序,35家进入IPO辅导备案,48家在新三板挂牌。
第三,期货市场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目前上市期货期权品种达54个,其中,商品期货46个、金融期货5个、商品期权2个、金融期权1个,基本覆盖了农产品、金属、能源、化工、金融等国民经济主要领域。
资本市场进入严监管时代
问:在市场秩序规范、金融风险防范方面,市场呈现出哪些积极变化?
答:一方面,股指运行更加平稳。2016年3月至今,沪深股指稳中有涨,同时股指波幅收窄。另一方面,市场生态环境明显净化。市场炒新、炒差、炒小等投机炒作逐渐得到抑制,投资风格逐渐向价值投资转换。
一是持续对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欺诈发行、内幕交易、市场操纵、虚假信息披露等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惩治编造传播虚假信息、大股东违规减持、中介机构未履职尽责等乱象。
二是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严把上市公司准入关,从源头上防止IPO“病从口入”。2016年以来审结首发企业692家,整体未通过率27.02%。明确股票类、混合类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最高杠杆倍数,强化对分级产品的适当性管理和风险揭示,加强融资融券资本约束,清理场外配资,防止杠杆资金助涨助跌。
三是加强金融风险监测监控,切实加强了金融风险监测监控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依托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强化部门沟通,统筹把握政策出台的时机、力度和节奏,保障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四是规范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完善上市公司停复牌规则、完善减持制度。
五是强化交易所一线监管,推动建立“以监管会员为中心”的交易行为监管模式。
六是引导证券期货行业回归本源,加强监管引导,促进行业回归主业。
监管重点将聚焦四大方面
问:下一步,证监会的工作重点将放在哪些方面?
答:下一阶段,工作重点将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强化依法全面从严监管,维护市场“三公”秩序。始终坚持“零容忍”的态度,持续推进专项执法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监管执法覆盖全市场、全类型。继续加强对市场各类主体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持续强化交易所一线监管的主体责任,逐步建立健全“以监管会员为中心”的交易行为监管模式。
二是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稳步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优化新股发行制度,优化融资结构,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最需要的区域和领域。完善市场化并购重组和退出机制,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继续深化新三板改革,服务创新创业。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机制,助力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发挥期货市场功能,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稳步扩大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深化境外上市行政审批等制度改革,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等。
三是防范和化解资本市场风险。对资本市场各类风险进行深入研究,完善风险监测预警和评估机制,提高风险预警、应对和处置能力。建立健全股市、债市、期市等市场的逆周期调节机制。健全市场发生极端情况下的政策储备和应急处置机制。严厉打击非法证券期货活动,紧紧依托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政策协调。强化预期引导,为资本市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是做好投资者权益保护工作。进一步规范持股行权的方式和内容。扎实落实好适当性管理办法。继续加大违法主体先行赔付、行政和解试点、支持诉讼等制度的实施力度。研究设立投资者赔偿基金,推动形成包括司法、行政和市场等多元化投资者赔偿救济体系。加快建设中国投资者网站等服务投资者的基础平台。
有序处置风险确保行业稳定健康发展——专访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
新华社北京7月13日消息,中国保险业正处在特殊而又重要的关键时期。4月下旬以来,保监会有针对性地出台“1+4”系列文件,正在有效处置一些风险点。出台系列文件是基于何种考虑?未来还有哪些监管措施?如何守住风险底线?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详细阐述上述问题。
监管工作有序进行
近年来,金融大鳄借道保险业兴风作浪,少数进入保险业的民营资本“一股独大”,使公司异化为控股股东的融资平台;个别公司无序举牌冲击实体经济,影响恶劣。暴露出保险监管制度实践中还存在短板。
4月9日,保监会原主席项俊波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审查,严重削弱了政府监管部门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保险业发展和监管面临空前严峻的形势。
“保险是现代金融的重要支柱之一,保险市场的稳定与健康直接关系金融安全乃至国家安全。”陈文辉说,4月9日以来,保监会党委多次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将其作为做好保险监管工作的根本方针和重要遵循。
结合保险业当前实际,“1+4”系列文件应时而生。4月20日,“1+4”系列文件的“1”个主文件即加强监管、维护行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通知出台,明确了当前保险监管的主要任务和总体要求。
“4”个配套文件分别是:4月21日,保监会出台加强保险业风险防控的通知;4月28日,出台打击违法违规、整治市场乱象的通知;5月4日,出台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5月5日,出台弥补监管短板、构建严密有效保险监管体系的通知。
陈文辉指出,行业处于风险防控的关键时期,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纠偏,系列文件的出台明确了当前保险工作的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凝聚了行业共识,稳定了监管队伍,形成风险防范合力,在有序处置风险的同时确保了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制定预案严防风险
对存在的金融风险点,要胸中有数,未雨绸缪,密切监测,准确预判,有效防范,不忽视一个风险,不放过一个隐患。
陈文辉说,当前保险业面临流动性、资金运用、战略、新业务、外部传递性、底数不清、资本不实、声誉等风险,绝大多数传统大中型保险公司经营稳健,风险可控,但个别激进公司近年来规模快速扩张,隐藏的风险逐步暴露。
针对上述问题,保监会从资质、代持、关联交易着手,治理股权管理乱象;针对非寿险投资型产品风险,及时停止了此类业务试点,引导保险回归主业;对火中取栗且不收敛、不收手的公司,依法采取停机构、停业务的措施。
陈文辉说,以往保险业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业务线上,风险容易在行业内分散,现在的风险则表现为单个公司自身就是一个风险点,风险处置难度加大,尤其是现金流风险。现金流之于企业,就像血液之于人体,只有血液充足且流动顺畅人体才会健康。
他表示,个别激进公司在经营中没有资产负债匹配概念,短钱长配,盲目投资,一旦遇到产品停售、非正常退保和满期给付等情况,现金流容易出问题。
“目前保险业资产规模超过16万亿元,其中流动性风险集中在少数激进公司身上。”陈文辉说,对于重点风险公司,保监会根据不同风险类别、风险特征和风险程度,明确各类风险牵头部门,整合优化监管资源配置,分工负责盯防,有针对性地制定了风险预警、监测和处置预案。
严管之下,问题公司已经意识到以往那种激进的发展道路走不通了,接下来便是痛苦的转型,直接表现便是保费收入短暂下降,投资不能再“大手大脚”。
“把屋子打扫干净才能迎接客人。”陈文辉说,不破不立,阵痛是为了去伪存真、优胜劣汰,是为了行业长远健康发展。
监管要“长上牙齿”真正管用
乱象是表现,根子在短板,结果体现为风险。要守住风险底线,长短结合,较真碰硬,真正让监管“长上牙齿”至关重要。
“短期来看,要通过‘瘦身’来化解个别激进公司的现金流风险。”陈文辉说,这些公司在二级市场持有很多优质资产,且与自身主营业务协同效应不强,可以通过大宗交易进行转让,既能减轻资产端压力,缓解现金流“饥渴”症状,又不会造成资本市场剧烈波动。
“公司治理失效是激进经营行为的‘基因’,治标更要治本,必须解决‘一股独大’和资本不实问题。”陈文辉说,要实施公司治理监管评估,加强投资人背景资质和关联关系穿透性审查,严格落实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和报告要求。禁止代持、违规关联持股等行为,对于违规机构依法限制行使表决权、派驻董事,直至责令转让拍卖股权,对有关当事人采取列入黑名单、行业进入等措施,切实提高公司治理有效性。
对于资本不实问题,他表示,将重点关注股东是否直接或间接通过银行贷款、非自有资金、股权和存单质押等方式获取的资金向保险公司注资。对存在入股资金来源或股东关联关系申报不实,以及编制提供虚假材料等违规行为的股东,依法从严从重处理。
未来保险业何去何从?陈文辉说,保监会将引导保险业回归本源,坚守保障主业,改进保险产品设计、精算定价、准备金提取规则,建立万能险调控机制,约束高成本短期限负债业务,推动保险在扶贫攻坚、灾害救助、大病保障、健康养老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引导保险资金流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保险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原标题:金融工作会议前夕 银监、证监、保监释放重磅信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财经365讯 又到岁末,资本市场也到了总结今年、展望明年的时点。近期,证监会领导班子频繁在数个公开场合亮相,证监会副主席李超,主席助理张慎峰、宣昌能相继公开发表主题演讲
财经365讯(编辑 孟洋洋) 中国央行公开市场本周转为净投放,以逆回购口径及全口径(考虑MLF)计算规模均创近10个月新高。除了对冲缴税高峰期影响外,央行以近期罕见的力度投放,
11月9日晚间,中国祥源文化(600576.SS)发布公告称,近日收到中国 证监会 处罚事先告知书,祥源文化、龙薇传媒等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已由证监会调查完毕,证监会依法拟对祥源文化
财经365讯 祥源文化晚间公告,公司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万家文化(已更名为祥源文化)、龙薇传媒等涉嫌信披违法违规案已调查完毕,依法拟对龙薇传媒、万家
财经365讯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的进程中,金融服务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有助于带动金融活水。在近四十年的金融开放中,中国金融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