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前,在中国互联网出海圈子里有一个有趣的论断:全球互联网主要分为中国公司和其他互联网公司,彼此隔绝并很难在对方领域取得成功。
一方面原因是中国互联网模式大多是Copy美国企业,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互联网市场“城高墙厚”,外面的很难进来,里面的很难出去。
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创新正在反向输出全球市场,比如共享单车、二维码支付、视频直播,中国资本输出和商业模式输出这两股力量正在跨越边界,意味着中美两大国家的科技企业在未来5年必将全球“交火”,而且是真正的正面对垒。其中,内容布局已成为决胜的主战场之一。
中国科技巨头的“内容战争”
中国互联网近十年基本上就是BAT“一统江湖”的发展史,其中腾讯和阿里市值都进入全球前十,成为真正的科技巨头。
中国互联网的每个角落,几乎都可以看到BAT的身影,甚至近五年产生的“独角兽”企业几乎都选择公开站队,比如滴滴和美团。
但只有内容领域例外,今日头条拒绝了BAT的投资,并且让巨头们头疼不已。尽管腾讯使用新闻客户端和天天快报;阿里推出了大鱼号,并宣布为创作者提供20 亿元现金扶持;百度重提内容分发上线 Feed 信息流,后又推出了百家号,但仍旧阻止不了今日头条的快速成长与边界扩张。
比如今日头条相继投资了极客公园、火山小视频等30多个优质内容和聚合企业,并在今日头条 APP 新增了“微头条”一级模块、重金加大悟空问答等方式,反向切入微博、微信朋友圈、知乎等不同圈层的社交领域。对此有阿里资本背景的微博选择了退出今日头条战略投资,今日头条则关闭了新浪微博的账号登陆服务。腾讯则以“100亿流量、100亿资金和100亿产业资源”重金发动了全面“内容战争”,被业界视为目标直指“打头条”。
除此之外,占据了国内大部分应用分发入口的手机企业也纷纷进入内容争夺,小米和OPPO先后花费数千万美元于2015年、2016年投资一点资讯,华为则宣布加大终端云业务投入,任正非更是破例同意了华为进入视频等自主应用。
根据《IT桔子》统计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市场共诞生了34只“独角兽”企业,其中文化娱乐类企业占比22%,份额位居第一。而腾讯2017年投资的企业中,文化娱乐类企业多达34家,同样占比第一,足见国内科技企业“内容战争”之火热。
中国科技企业海外“内容战争”全面开打
从2015年前后,中国移动互联网新增用户放缓,市场“天花板”效应明显,互联网企业传统数人头的“流量思维”生意行不通了,流量越来越贵,并且都已被巨头们所垄断。
中国移动互联网企业由此开启了新一轮海外扩张大潮,其中以三种力量为主:
第一种是BAT巨头的海外扩张。起初都希望依靠自己力量,在海外复制中国市场的经营模式,但事实证明步履维艰。从2015年起,BAT转而利用资金优势,在海外大规模投资及并购。其主要方向有两个:一个是与自身主营业务类似或互补的企业,如阿里投资东南亚领先电商平台Lazada、印尼最大电商Tokopedia,腾讯投资了韩国游戏公司Bluehole、美国社交公司Snapch;百度并购了美国人工智能公司KITT.AI等;另一个方向则是内容收购:如腾讯收购了泰国门户网站Sanook、投资加拿大在线阅读平台Wattpad、美国社交音乐公司Smule;阿里则收购了印度第二大在线票务平台TicketNew;百度发布移动广告变现平台DU Ad Platform等。
第二种是TMD的海外扩张,以滴滴和今日头条为主。滴滴基本主要是扩展海外打车业务,比如投资了美国的Lyft、印度的Ola、新加坡的 Grab等本地打车应用,目标构建全球打车平台。而今日头条则更为激进,不仅要做全球内容聚合平台,还希望通过快速收购弥补在国内市场的社交、视频、音乐等短板,与BAT在海外内容市场一较高下。比如推出海外版应用 TopBuzz,相继投资并购印度新闻聚合平台 Dailyhunt、美国移动短视频创作者社区 Flipagram等。2017年11月,今日头条更是一口气在三天内在宣布了三起内容动作:以5000万美元参与猎豹移动子公司Live.me的B轮融资、8660万美元对价收购猎豹移动旗下新闻聚合平台News Republic,以及全资收购短视频平台Musical.ly。张一鸣对此表示:“中国的互联网人口,只占全球互联网人口的五分之一,如果不在全球配置资源,追求规模化效应的产品,五分之一,无法跟五分之四竞争,所以出海是必然的。”
第三种是全部“All in”海外市场的中国移动互联网企业,如茄子快传SHAREit、猎豹移动。其共同的特点是从工具类应用起家,囊括了数亿海外用户。最为典型的是茄子快传SHAREit,这家2015年才从联想正式拆分,起初只有10人的初创团队,由于契合了新兴市场用户希望不依赖流量进行高速近场传输内容的强烈痛点需求,两年时间海外用户就突破12亿,仅在印度用户就超过3.5亿,甚至占据了印度用户80%以上的内容传输市场,并在全球38个国家的Google Play市场工具类榜单中位居首位。截至目前,其员工也仅为160人左右。有业内人士给他们算过一笔账:“相当于其每增加一名员工,用户数量就会增长近1000万,真是一家有意思的神奇公司”。在进入“全球十亿用户俱乐部”之后,茄子快传SHAREit开始推动向内容平台转型,如在内容流推荐中加入千人千面的分发的功能,从而实现“无流量高速传输+内容推荐+站内浏览与播放”的体验闭环,成为印度实际上最大的内容+应用+视频聚合平台。如茄子快传2017年与印度当地版权方合作,推广印度本土宝莱坞电影,结果每天内容传输过亿,效果远超宝莱坞的想象。用茄子快传CEO仇俊的话来讲:“我们几乎帮助印度人民普及了过去20年的宝莱坞电影”。
在三种力量共同推动下,中国互联网企业们一方面希望在海外延续国内的产品经验,连接全球市场,另一方面也将在国内市场的“内容战争”延续到海外,并且有全面加剧之势。
究其原因,在国际互联网巨头与中国移动互联网企业(尤其是工具类企业)连续多年深耕之后,新兴市场也诞生了诸多“全球十亿用户俱乐部”企业,对于新进入者而言规模流量入口的门槛较高,即使BAT也多采取投资或收购方式。但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历史证明,优质的内容聚合平台依旧是新兴市场用户的强需求,并且可以借此向社交、大数据、内容流广告、视频等领域快速延伸。这也是今日头条不惜砸入巨资与腾讯、阿里争夺海外内容聚合企业,以及茄子快传SHAREit等工具类应用加速向内容聚合平台转型的原因。
中美科技企业正面“硬怼”
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移动互联网市场,“流量思维”的数人头模式已经很难继续,“原始时代”结束了,正式进入了精耕细作的“农耕时代”。如何“黏住”用户,在自己的应用和服务体系内尽量停留更长的时间,已经是每一家企业最核心的目标。
更重要的是,中国互联网在Copy美国同行、在“城高墙厚”的中国市场成长近20年之后,终于在海外市场与美国互联网企业正面“硬怼”。这里是真正的丛林法则,是真正商业战场,除了资本和原市场经验,考验的还有企业自身的产品本地化、模式创新和管理应变能力。
好消息是,在全球规模最大、用户最活跃、竞争最残酷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经过近十年红海大战和残酷洗牌,造就了全球最具创新精神和竞争力的中国移动互联网企业,甚至其模式创新已开始被美国同行所“反向借鉴”。
Kik创始人Ted Livingston公开评论称“我们认为中国已经走在了前面”。外界普遍认为微信在早期借鉴了Kik,但无论是用户规模、产品创新都远超Kik,后者甚至已接受了腾讯50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而这种状况,正在美国更多互联网企业身上出现。比如在Snapchat里,用户开始使用二维码建立联系;Facebook在其Messenger应用内增加叫车及支付功能;Facebook和Twitter开始提供视频直播。
但从全球市场来看,中美两国都已是非常成熟的移动互联网市场,格局已定。在新的技术革命到来之前,双方企业很难进入对方市场。因此,新兴市场的争夺将成为未来两国企业全球角逐的重点。其中,有让“世界上没有难做的生意”和要做“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的阿里巴巴;有目标将AI作为下一代类似Android开放平台,并与“AI Frist”的Google正面硬怼的百度;也有目标全球社交、文娱与内容巨头的腾讯;有全力内容出海,希望打造国际内容聚合平台的今日头条;有已经All in海外,占据十亿级用户并推动内容聚合化的茄子快传SHAREit等,都将成为影响这场真正全球商业战争的重要参与者。
而集合了优质内容+社交+大数据+广告+电商+视频的内容聚合平台,无疑将成为未来五年中美科技巨头重点争夺的主战场。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