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美经贸互动良好,但特朗普团队内持有贸易保护主义立场的角色其实从未离开,“九十日调查”也在持续推进,中美贸易战这把“达摩克里斯之剑”一直还悬在头顶,不能掉以轻心。
2017年以来,美国企业还对中国提起24起“337调查”申请,同比上升120%。在这场较量中,哪些行业将会受到影响?
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
中美之间贸易关系联系紧密,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GDP合计占全球的40%,商品贸易占全球的20%以上。
(一)贸易现状:美国近一半贸易逆差来自中国
美国具有全球最低的贸易壁垒,也是全球最大的贸易逆差国。根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16年美国商品贸易出口1.46万亿美元,进口2.21万亿美元,商品贸易逆差750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4%。
美国之所以成为全球最大贸易逆差国,根本原因在于全球产业链的分工。全球产业链可以简单概括为“消费国——生产国——资源国”。从商品看,首先,欧美等发达国家作为消费国,通过债务扩张支撑消费需求。然后,消费需求由具有人力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满足。从历史看,世界制造工厂的接棒从欧美——日本——亚洲四小龙——中国,目前正在向东南亚和印度转移。最后,生产国从资源丰富的国家获取原材料,包括中东的石油、东南亚的橡胶、澳大利亚的铁矿石等。从资金看,生产国和资源国通过合作提供产品的方式在经常项目赚取消费国的外汇,再通过资本项目回流到消费国,形成一条封闭的全球资金环。
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是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作用下的必然结果。美国是消费国的核心代表,中国既是世界工厂,本身又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兼具生产国和资源国的双重身份。加上美国对中国设置了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限制,进一步加剧了商品贸易逆差。
中美双方贸易联系紧密。中国是美国的第三大出口市场,第一大进口来源和第一大贸易逆差国。美国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第四大进口来源和第一大顺差国。
(二)发展趋势:中美全面贸易战可能性低,但贸易摩擦难免
中美爆发全面贸易战的可能性很低。特朗普意图通过缩小贸易逆差增加就业和重振制造业,甚至在竞选时曾提出“对中国全面征收45%的关税”。但在实际操作上,由于受到政治制度、官僚体系、既得利益集团和民众等多种因素制约,特朗普政策落地效果会大打折扣。在三权分立的体制下,特朗普典型总统的特征在加强。
发动贸易战只是特朗普为美国争取贸易利益的筹码,不是目的。本身作为商人的特朗普,对于国际贸易给美国带来的好处是深刻理解的。美国从中国进口大量质优价廉的产品,使美国得以维持较低的通胀水平,提高了美国民众的实际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这是生产全球化和专业分工带来的效益。同时,特朗普也知道一旦发动中美贸易战,结局很可能是两败俱伤。那么特朗普之所以显出如此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实际上是以威胁或承诺发动贸易战作为筹码,争取更有利于美国的国际贸易条件。
中美贸易摩擦将持续并更加复杂。中美贸易摩擦由来已久,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往来,由于产业结构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博弈等因素,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矛盾和争端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当今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情况下,中美贸易摩擦将比以往更加复杂。
中美贸易关系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
(一)美对中进口: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从进口看,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集中在机械设备行业和轻工消费品行业(家电、家具、服装、玩具、鞋靴等)。
2016年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3850亿美元。其中占比最大的是机电和机械,合计占比44.4%,几乎占据半壁江山。机电主要包括机械设备(电动机、发电机等)和家电(电热水器、电话、电视机、摄像机等)。机械主要包括家电(空调、冰箱、洗碗机和洗衣机等)以及机械设备(发动机、起重机、推土机、轴承、机床等)。
其他进口较多的商品集中在轻工消费品行业,包括家具、针织服装、玩具、非针织服装、汽车、塑料、鞋靴和光学设备。前10大类商品合计占比76%。
(二)美对中出口: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
从出口看,美国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集中于机械行业、汽车行业、航空行业和光学设备行业等。2016年美国向中出口商品1344亿美元。其中出口最多的商品是机电、油籽、机械、汽车、飞机和光学设备,分布较为均衡,都在10%左右,这六大类商品合计占比63%。
(三)美对中贸易差额:逆差商品的种类数和程度都明显高于顺差商品
从贸易差额看,逆差商品种类数和程度都明显高于顺差商品。在1997类商品中,逆差商品有71类,顺差商品有26类。
2016年,逆差最大的商品是机电和机械,合计占总逆差的55%。其他逆差较大的商品是家具、针织服装、玩具、非针织服装、鞋靴、钢铁制品、塑料和其他纺织品等。而顺差最大的商品是油籽、飞机和纸制品,所有顺差商品合计仅占总逆差的15%。
逆差商品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进口多,同时出口也多。以机电和机械为代表,两者在进出口都是排前二。贸易逆差主要来源于商品的技术含量差异,即美国向中国进口低端产品,出口中高端产品。低端产品的需求量更大,加上美国出于对核心技术的保护,在高端产品出口方面往往加以限制,从而导致巨额逆差。
另一类是进口多,但出口少。以轻工消费品(家具、服装、玩具、鞋靴、皮革制品等)和产能过剩的工业制品(钢铁、塑料)为主。贸易逆差主要来源于中国在人力成本优势和产能优势方面带来的价格竞争力,以及中美产业结构差异。美国作为发达国家,以服务业为主,轻工业已实现转移,即轻工消费品已经不是美国的主要产品,所以只能依靠从中国进口。
总体来看,中美商品贸易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
美国缩小对中国贸易逆差的方式
贸易差额=出口-进口。美国要缩小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有两个方法:一是减少对中国的进口,二是增加对中国的出口。
(一)减少对中国进口:加剧摩擦,两败俱伤
中国已多年成为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国家。根据WTO统计,中国已连续21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10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近期全球三分之一的调查针对中国。2016年,中国遭遇来自27个国家(地区)发起的119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同比增长37%;涉案金额143.4亿美元,同比增长76%。其中立案数量最多的是印度(21起)和美国(20起)。此外,2017年以来,美国企业还对中国提起24起“337调查”申请,同比上升120%。
限制进口的主要手段包括征收高额关税、实行关税配额和数量限制等,效果直接明显,但往往代价高昂。以2009年奥巴马对中国轮胎征收高额关税为例。虽然征税使得中国轮胎进口迅速下降,保住了美国轮胎行业1200人的工作,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一方面是增加了消费者支出,美国消费者每年多支出了11亿美元,其他支出的减少让美国零售市场失去了2500个职位。另一方面是遭受中国的报复性措施,中国提高了对美国家禽产品的关税,是美国的家禽出口损失10亿美元。
美国发起的“九十日调查”,是2017年3月31日由特朗普签署的两项总统令之一,要求商务部和贸易代表办公室在90天内,对美国所有存在严重贸易赤字的贸易伙伴国家逐一展开调查,并提交综合性报告。此次调查结果将直接作用于未来美国的贸易政策趋势走向和实施细节,可以理解为美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前的一次摸底。
设置贸易壁垒限制进口会使哪些行业受到影响呢?首先,从总量上看,贸易逆差越大的商品越有可能受到进口限制。其次,从结构上看,出口对美国依赖度高的商品(该类商品的对美出口/该类商品的总出口),一旦美国实行进口限制,短时间内受到的冲击是最大的。
以上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贸易逆差大但对美国依赖度不高的商品,即使美国实行进口限制,影响也会有限。而对美国依赖度高但贸易逆差小的行业,美国设置进口限制的可能性较低。
综合来看,轻工消费品行业、机械行业、化工行业、贱金属行业需引起注意。
从历史看,自2002年至今美国USITC对中国发起246起“双反”调查,主要集中于钢铁行业(61起),化工行业(合计51起)和纸制品行业(14起)、贱金属行业和家具行业等。这些行业在过去属于贸易摩擦多发的行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会持续。
(二)增加对中国出口:互相开发,合作共赢
限制进口是以牺牲一方利益为代价保护另一方利益的零和博弈,而且可能引起报复,导致两败俱伤的局面。相对而言,增加出口是一种更可取的共赢方式。美国可缩小逆差,增加就业,中国可以引进高新技术和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但同时也会对对应行业造成冲击,加剧市场竞争。
增加出口主要通过中美两国加强协商,互相开放。2017年4月7日“习特会”后,中美启动“百日贸易”谈判计划,即中美两国将围绕贸易领域的合作展开为期100天的谈判,旨在缩小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性。“百日贸易”意味美国或将从以限制进口为主转向促进出口为主,从对抗走向合作。
5月12日,“百日贸易”谈判计划取得一定的早期收获,中美双方工作团队在一个月以来进行了30轮磋商后,主要达成了10条重要共识,涉及农产品(8.700, -0.24, -2.68%)贸易、转基因生物、金融服务、投资、能源和“一带一路”等领域。
未来中美将进一步加强贸易合作,美国一方面是加强优势领域,包括汽车、飞机、芯片、高端机械设备等高科技产品,进一步放松出口限制。另一方面挖掘潜力领域,要求中国增加对美国农产品进口、降低畜牧产品贸易壁垒、加强能源和基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