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4年至今,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以下简称“哈撒韦”)克服了经济波动周期性影响,总体上保持高速增长,市场价值增幅远超同期的标准普尔指数。期间,哈撒韦的市场价值复合增长达到19726倍,同期的标普指数增幅为127倍。也就是说,假如1964年投资者买入1美元的哈撒韦公司股票,50年过去了,到2016年,这个权益将增长到近2万美元;而同样如果买入1美元标普指数,只能得到127倍。
哈撒韦是一家以保险业为主体产业的综合类金融集团,金融产品销售和金融投资是其生命线。根据2016年度年报,巴菲特的哈撒韦公司经营性资产主要分三个板块:保险业、铁路公用事业和能源、以及金融及金融产品。
2016年度,哈撒韦公司总资产6209亿美元,比2015年增加12.4%。净资产2864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10.8%,总资产增速快于净资产增速。总资产中,保险板块占比66%,铁路公用事业和能源占比27.3%,金融及金融产品占比6.7%。考虑到保险业和金融及产品同属金融大类,则哈撒韦公司的金融类资产占比高达72.7%,铁、公、能等实体产业占比27.3%。
从收入看,2016年度哈撒韦公司业务收入2236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6%。三大业务板块中,保险业收入1752亿美元,占比高达78.4%,收入比2015年度增长7.5%。铁、公、能板块收入375亿美元,占比16.8%,比2015年下降6.3%。金融及产品108亿美元,占总收入比例4.8%,比2015年度增长36.7%。大口径金融业务收入占比高达83.2%。从资产和收入构成上,哈撒韦公司的金融业特征十分显著。
从哈撒韦持有的重仓股权投资看,多数是传统行业的佼佼者。传统行业通常现金流稳定,流通股份多、流动性好,那些佼佼者们的护城河宽阔。上述特点与保险资金投资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哈撒韦股权投资集中度相对较高,American Express、富国银行、IBM和可口可乐占股权投资比例的56%。2016年度,哈撒韦公司投资在非控股股权上的公允价值达到1220亿美元(比2015年增加了约100亿美元,增幅为9%),接近净资产规模的一半,凸显了这些被投资企业对哈撒韦公司的重要性。其中被投资对象属于银行、保险和金融类的504亿美元,占比41.3%;属于消费领域的274亿美元,占比22.5%;属于工商业类的442亿美元,占比36.2%。形成1220亿美元公允价值资产的投资资金,来源于三大板块的保险业高达98.7%,说明了投资业务在哈撒韦公司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经营庞大的金融资产且保持良好业绩,对于经营者而言是一道难题。哈撒韦公司2016年的经营上存在一定压力,主要表现在:(1)净利润略有下降。2016年度,哈撒韦在总收入增长127亿美元的同时,总成本增长150亿美元。成本增长高于收入增长,造成归属股东的净利润为240.7亿美元,比2015年下降0.1亿美元,有增收不增利的迹象。(2)总资产增速高于净资产增速,意味着负债增加较快。说明金融保险业资产规模扩大,产品销售较好。但年报反映,保险和金融业中,销售和服务利润增长达124亿美元,而保险的投资收益则是下降的,金融产品的投资收益虽有所上升,两项合抵后,投资收益下降18亿美元,当期投资收益增长远不如销售和服务增长抢眼。巴菲特曾经的名言:“投资简单,但不容易”。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对于大型资金寻获投资机遇是不容易的。(3)商誉和无形资产估值疑似增幅过大。2016年哈撒韦公司资产增加主要靠商誉(good will )和无形资产,三大板块的增加额分别为611亿美元、48亿美元和27亿美元。其中保险板块中的商誉和无形资产分别增长167亿美元和243亿美元。商誉和无形资产的详细解释需要深入研究,一个可能但不确定的解释是,金融企业的金融产品靠的是客户的购买这种类似信任投票的消费或者投资行为(比如客户购买保险保障产品或者投资分红类产品)。客户资金流的汇集正是金融企业资产规模扩张的源头活水。一定程度上也折射了哈撒韦公司在博得客户和社会信任的“吸金”能力不凡。正是由于这种“吸金”能力,自1967年以来,哈撒韦一直不予分红。此外,基于哈撒韦的金融企业性质属性,品牌声誉更加重要。
总体看,2016年哈撒韦公司投资业务效益相对滞后于产品销售和服务业务。当然,短期的经营活动的分项科目的压力,不一定意味着未来趋势性变动,投资资产效益也不一定按年度均匀释放。当前,国内金融企业、大型产业企业及地方政府主导等发起、构建的金融控股集团方兴未艾,企业起步的基础资源各有不同,不少企业的管理机制、发展路径策略和竞争优势尚处于探索阶段,有的处于野蛮生长阶段。哈撒韦公司作为常年取得优异成绩的著名标杆企业,它的成功既对金融行业改革发展有所启示,也值得综合性金融集团的经营管理者们认真学习借鉴,以积累应对复杂变化的经营环境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