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品凭借其高杠杆性,以及在规避风险方面的作用,有效激发了机构投资者们在衍生品业务方面的热情。以上交所公布的数据为例,2016年券商在50ETF期权自营业务成交量,包括做市成交量为6241.18万张,增长明显。据悉,目前国内多家证券、期货公司机构正争相分食衍生品这块“大蛋糕”。
市场空间充足,需要抓住盈利机会
“中国衍生品市场:刚刚起步,方兴未艾!场外衍生品领域仍有比较好的盈利机会!”银河证券董事总经理白学政在出席“2017中国自营衍生品峰会”时说道。据证券业协会统计的数据,股票交易2015年A股成交金额254万亿人民币,三大股指期货成交金额合计412万亿人民币,2015年证券公司场外衍生品交易名义本金累计0.947万亿人民币,2016年虽因监管数据有所下降,但仍可看出,场外衍生品有较大发展空间。
证券公司场外衍生品交易情况(截至2016年12月31日)
数据来源:中国证券业协会,中证机构间报价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而据九州证券对冲交易部总经理常叙透露,在衍生品量化交易方面,证券公司可以发挥专业交易能力,迅速捕捉市场机会,赚取高阶利润,但这同时也给广大机构投资者的团队专业能力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方面,中信证券表现抢眼。2016年,中信证券期权做市业务连续11 个月被交易所评为AA级。中信证券执行总经理徐星海指出,在期权套利方面,中信证券采取了成熟模型化以及创新灵活化的策略;期权做市业务方面,采用了高性能的IT系统。
高杠杆是双刃剑,风控成为行业瓶颈
在看到盈利机会的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金融衍生品在金融市场上既具备分散风险的功能,又有放大风险的可能性。监管层对衍生品风控要求也成为了重中之重。多家券商表示,目前监管严格,对风控要求很高,衍生品可操作的空间受限。
据本报记者在2017中国自营衍生品峰会上了解到,中信建投在风控领域独树一帜,信息技术部总监万锟在峰会上提及,中信建投部署的跨系统风控平台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可以实现第三方系统零改造、内存化交易、全业务支持灵活拓展,能够有效防御业务部门间的对敲、反向交易、总股本控制等问题。
技术联袂业务,积极完善自营衍生品系统
据了解,伴随着国内衍生品业务品种的相继推出,券商、期货等机构投资者对于场内场外业务的整合、程序化交易、算法交易需求等将大幅增加,而这些都离不开为机构投资者提供技术支持的金融软件开发商,作为机构参与者共同分享衍生品这块“大蛋糕”。
根网科技总经理余婉贞表示,随着衍生品系统个性化、自主开发需求增加,券商、期货等机构投资者需求变化趋势明显,他们更希望得到多部门、跨业务,支持复杂策略的系统,并且追求高性能,高效与稳定性 。而根网自营衍生品平台能够针对以上需求,提供多策略支持、多种方式对接及个性化开发支持,能够统一监控业务风险的系统。她还指出,唯有完善和加深业务理解,以实践引领技术应用才能开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自营衍生品系统。
券商心态乐观,对衍生品充满信心
券商作为最早一批获准参与金融期货的机构,在衍生品市场中一直担任着重要角色,并且普遍越来越重视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资和运用。记者在2017中国自营衍生品峰会圆桌论坛环节,从多名券商内部人员处得到了积极信息。
银河证券衍生品部总经理丁圣元表示,“目前对整体行情应保持乐观,同时注意衍生品带来的风险。”广发证券衍生品部总经理顾娟表示,“我们目前应对衍生品业务的发展充满信心,新业务品种的推出,已经释放了积极信号。” 东方证券衍生品部投资总监范艳萍以及东兴证券做市业务部负责人汤建彪均提到,“衍生品作为重要的金融对冲工具,已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信证券股权衍生品部投资总监刘卫亮表示,“未来我们还希望见到更多衍生品业务标的,希望政策可以尽快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