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可以被转化、分散,但从来不会自动消失。更重要的是,金融风险还具备自我复制、增强机制。如果不对金融风险设定可容忍的“高压线”,采取有效措施稳定金融市场预期,那么金融风险在迅速累积后将演化成失去控制的“飞弹”,后果不堪设想。
当前我国金融风险治理正有序推进,金融市场虽有所波动,但也在意料之中。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规模及其结构的调整,既是防风险需要,也是金融机构主动适应政策环境变化的结果。在目前金融监管加强协调的大环境下,我国金融市场整体流动性风险可控,但这并不排除个别领域、个别机构金融风险释放的可能性。应该看到,隐藏在金融风险里的是各种错综复杂的资金交易结构和链条,即使再复杂,也可以简化为资产负债关系。除非放弃资产权利,或减免既定债务,否则资产负债关系的简单清理,并不会让整体金融风险状况明显改善。以资本约束为核心实施有效监管,已经成为当前全球金融机构监管的共同方向。无论是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还是证券公司净资本管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都强调资本对业务规模扩张的约束。个别机构无视金融监管法律法规和金融市场纪律,肆意放大金融杠杆,导致资本失去相应约束作用、资本覆盖风险极不充足,理应成为金融风险释放的承担主体。
毋庸置疑,错综复杂金融交易关系所形成的金融风险传导链条,是当前金融风险治理的难点。在金融风险治理过程中,不能因为处置风险而产生新的风险,更不能因为个别金融机构的风险事件和局部领域波动,而改变规范整顿金融市场秩序的决心。稳定金融市场预期,不给政策投机者获利空间,这既是维护正常金融秩序的需要,也是防止金融风险自我复制、增强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金融机构业务高度同质化,金融市场模仿、推陈出新速度极快。个别机构因违规操作、打“擦边球”获得不当利益,若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和必要惩治,则其他机构会竞相效仿,导致相关高风险业务规模在短时间内出现急剧扩张,最终成为未来金融风险治理的棘手难题。
历来金融市场博弈并不仅仅局限于金融机构竞争,以利益为导向的金融机构与金融政策之间的博弈,也是金融市场博弈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机构不去适应金融政策环境的变化进行风险可控的资产负债结构调整,不去主动纠正违规、不审慎经营行为,不积极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而期望政策能够“网开一面”,都不是理性行为,也严重偏离了金融机构微观审慎经营的宗旨。说到底,还是需要通过稳定政策预期来督促金融机构适应环境形势的变化。在当前全球资金面和金融监管环境双趋紧的经营环境中,要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提高内部控制的水平,加快资产负债结构和盈利模式调整,重经营质量,重风险管理,成为防范金融风险的坚强堡垒。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上一篇:规范减持行为有利创业投资长远发展
前海开源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 杨德龙表示,在中国慢牛行情将会持续三到五年。市场整体已经走出慢牛,A股总体特点是牛短熊长。经济转型取得成果,周期性行业业绩在今年大
央行行长助理刘国强15日在“2017金融街论坛”上指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既要善于“做加法”,也要勇于“做减法”。“做减法”方面,要把金融乱象减下来,凡是搞金融,都要持牌经
现在全球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争取更多的制造业投资,也可能吸引在中国的企业不断外迁。因此,限制政府与金融部门的杠杆,打击资产泡沫,加强环保执法都是积极的
监管只是防范金融危机的手段。鉴于管控成本不断递增,当今各主要经济体既要通过前瞻性研究,保持敏锐的金融直觉以提高对金融危机的早期预警能力,更要在对经济与金融体系全面体检
资本市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资本市场这一局部环境优化离不开经济环境这个整体及其各个构成要素。促进资本市场建设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必须兼顾经济基础、金融发展及制度与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