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不少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纷纷上涨,各银行之间打响“理财收益战”。据媒体披露,银行理财收益率超过5%已不算罕见,有股份制银行在6月1日新推出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最高已达6.05%。
理财产品打破前一段时间“冷场”局面,一改为火爆的“抢购”现象;且银行打响的理财产品战还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银行主力推广的大都是自有理财产品,其他理财产品占比少。二是一些投资期限较长的产品收益率反而不及这部分短期产品,出现“倒挂”现象;三是“花式”理财产品频出,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大都有购买金额及时间限制,大到各类节假日、小到某天的特定时间段,都有被银行拿来包装定制理财产品的可能。
那么,该如何看待银行开展的理财产品大战?客观地看,银行打响理财大战依然具有一定积极作用:首先,对广大普通投资者来说是种利好消息,会因理财产品利率上涨而获得较高收益,对抵销银行存款利率过低导致财富缩水起到了一定作用,让银行对广大客户形成更强的金融吸引力。
同时,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大战给予客户较高回报,也有了正当的理由。虽然理财产品大战会对经营成本带来不利影响,但可稳住银行资金不流失,在当前金融脱媒日趋严重的现实下,对保持银行正常经营不受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显然,银行机构也正是看中了理财产品具有这两方面的重要作用,才敢拿出足够勇气来展开理财产品大战以分得社会资金的“一杯羹”。
同时,银行开展理财产品大战也有其无奈的现实背景。当前去杠杆的核心就是去掉多余的流动性。所以这个过程中整个金融体系包括银行体系流动性收紧,以及利率暂时上行是必然的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
一方面,银行理财产品实质上是为了防止流动资金不减少,间接稳定住存款,以免影响自身正常经营和资金运用。因为其发行的理财产品大都是自有理财产品,明显缺乏实际投资理财项目,仅只是以理财名义来变相吸收存款的一种形式,这表明当前银行资金流动性存在一定压力。
另一方面,6月已至,央行二季度MPA大考临近,强监管、金融去杠杆等叠加效应使得整个市场呈现出资金紧张的现象。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飞涨也进一步体现了银行对于资金的渴求。
自2017年以来,隔夜Shibor报价从2%左右上升至2.79%,7天Shibor报价从2.4%左右升至2.88%,一年期Shibor报价从3.4%左右升至4.38%左右,Shibor的全线走高态势凸显了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的进一步紧缩。这也表明,银行理财收益走势并不会因6月MPA年中考核临近而出现大幅调整,理财产品持续上涨还会维持一定时间。
第三,2017年3月以来,银监会连续下发文件,要求开展“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专项治理工作,重点防范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规范交叉金融业务等领域风险,并要求加大治理金融乱象力度,对银行流动性带来较大压力,银行机构开展理财产品大战也是应对各种金融风险发生的必备手段。
但需注意的是,银行开展理财产品大战仍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首先,它会加剧中小银行机构经营负担,降低中小银行盈利能力。
从当前理财产品大战的总体状况看,越是中小银行由于组织资金压力大,理财产品利率越高,国有大行一般在4.5%左右,而一些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更高,同时涨得也更快,这无疑将中小银行机构推向更加不利的经营局势。
其次,它会在一定程度上演变成组织资金的“揽存大战”,对银行正常组织存款及维护金融稳定都带来不利影响。
监管部门应对此发出提醒,要求银行机构根据自身资金运用情况和期限匹配状况,合理调整理财产品规模,不能一味为了保住资金运用的稳定性,无节制地扩大理财产品发行数额,甚至不惜营运成本上浮理财产品利率。要防止因此引发旷日持久的“理财产品”大战,最终影响银行经营秩序。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前海开源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 杨德龙表示,在中国慢牛行情将会持续三到五年。市场整体已经走出慢牛,A股总体特点是牛短熊长。经济转型取得成果,周期性行业业绩在今年大
企业应积极贯彻落实“三去一降一补”各项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借助 “一带一路”建设“走出去、融进去、强起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降杠杆、降成本的进程中实现自我革
深度城市化将是重塑中国发展模式的关键所在,它必然会提高城市集聚效应,带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投资,促进居民收入和消费量级的增加,从而持续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能,而这正是保障
互联网可以在一个行业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新模式的成功一定是顺从而不是颠覆了行业的基本的规律,成功的前提是创新者深刻理解行业的本质,解决了行业的根本性问题
苹果创造了iPhone产业链,在自己赚取利润的同时,又养活了大批的供应商。或许iPhone8的大面积创新,就会带来新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