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当下的A股中尚未出现火爆的股权之争,但在这个股价跌跌不休的周期中,正是各种资金争夺某些优质上市公司控股权的好时机,在股价便宜的时候,竞争对手往往会用更少的资金去换得上市公司更多的股权。
这两年著名的万宝大战,就始于A股价格偏低的时候,2015年7月份的时候,万科的股价多在每股15元上下震荡,前海人寿也在这期间内两次举牌万科;当年11月中下旬,万科的股价主要在15元下方震荡,前海人寿再次举牌;12月上旬,万科股价开始被拉涨,前海人寿在此期间又一次举牌,虽然这一次举牌的股价成本增多了一些,但放在现在的股价来看,宝能系还是捡了个大便宜。
大多数公司的股权之争是一时的,民生银行的股权之争可谓伴随了其从出世到现在。由于民生银行的特殊性,其在2000年上市前的一年里,股权转让多达20余起、涉及股份超过40%。在2006年,民生银行迎来第一次股东之战,董文标当选新一任董事长,第一大股东刘永好被清除出董事会。2009年3月,刘永好旗下“希望系”出资37亿,认购民生银行4.1亿股,从而占总股本的10.5%,并于同年的民生银行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当选副董事长。
在股东权争期间,中国人寿在2007年6月底通过定向增发,接替新希望短暂成为当时民生银行单一最大股东。2011年8月,中国人寿提出“一控一参”银行目标,将目标锁定为民生银行。2015年1月28日,中国人寿持有民生银行A股达19亿股,占民生银行总股份的5.57%。2015年6月4日至5日,中国人寿为实现投资收益减持民生银行A股约2.51亿股,股份降至5%以下。
在中国人寿争夺股权期间,安邦集团也出来“闹事”,从2014年11月28日至2015年1月两个月时间,安邦集团连续12次增持民生银行,持股比例从5%增至22.51%,耗资近400亿元,成为民生银行的第一大股东。
可以说,民生银行在上市期间的管理之争、股东之争、股权之争,其中还不得不提史玉柱在此期间的增减持以及承诺。总而言之,各路富豪机构都非常向往,因此民生银行的整体股价若从每个阶段最低点来看,都是一直保持上涨姿态的。
多方对万科股权的争夺,看中的还是公司未来的发展,如果从资本尤其是所谓财务投资的角度来说,将公司运作得更好,一方面是能够获得可观的分红收益,另一方面则是可以拉高公司股价,后期可以通过逐步减持的方式获得更多投资收益。
只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资金或机构都会去争夺公司的控股权,前提条件是这家公司的未来必须足够诱人,否则资金或机构好不容易控制了某家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果该公司经营、发展不利,然后由于每年亏损又没有人愿意接盘,最终终止上市就等于前期的所有投入都无法收回。
当然并非所有的资金或机构会以公司未来的发展为重,他们更加看重的是上市公司拥有的资源。例如中国宝安就有一系列举牌行为,其2008年举牌了深鸿基,外界认为其主要目的是看中了深鸿基的地产资源,以便其战略布局,否则也不会在2015年之时将持有的股份协议转让给东旭集团。当然,这也是一种投资。
对于看好自己的上市公司,其管理层或股东往往会采取防御措施,否则自己主导的江山就会被易主。采用的措施往往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各样方式增多自己持有的股份,让对方无法赶超。例如最近长园集团的高管们为保持公司经营稳定,通过一致行动协议迅速“结盟”,从股权关系上与第一大股东形成直接对垒。另一种则是稀释对方的持有的股份,让对方失去主动控股权。
和竞争对手相互争持的结果是,市场上的流通股就会越来越少,如果这个时候市场上再出现个第三方竞争对手,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由于各方都希望能够令自己手中的股权增多或是达到控股权、让自己在上市公司中有更多的话语权或是进入董事会,在一定限度内会不考虑成本的从二级市场上购买大量股票,公司股价自然便会节节走高,散户也会在这段时间内有一定的收益。当股权之争告一段落,市场又以公司自身为基础进行估值时,该公司股价便会告别当初的虚假繁荣而回到此前的合理空间范围。若是新的争执再起,股价又会走高。
对散户而言,投资股权之争的个股是一种投机行为,除了要看被举牌公司的资质,也要看举牌公司的实力,同时还要看市场流通股的情况。如果这些情况都比较乐观,短期内自然会有惊喜。但无论如何,个股最终的走势还是在于市场大势,外界是否认可举牌同样是因素之一,毕竟被举牌后公司股价下跌的案例也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