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增持最大的特点,并不是大股东或者公司高管身先士卒,而是他们自己不增持,却并不影响他们去号召员工增持。因响应号召增持公司股票而亏损的员工不知凡几,而大股东兑现承诺兜底赔偿的具体实例,却至今犹自鲜见于报端。
“兜底增持”火了没几天就熄了火,与其说是审美疲劳,不如说信任危机。人们终于发现,“同志们,跟我冲啊!”,跟“同志们,给我冲啊!”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大股东增持,一般被视为大股东对公司发展前景有信心的表示。在发生股权之争,或者公司股价出现异常波动,只要大股东出面增持,也就不难对稳定和提升公司股价起到一定的利好作用。而对于一些推行了员工持股制度的公司来说,在公司股价发生异常波动的时候,员工和大股东一起挺身而出,为维护公司形象而战,这当然也是顺理成章的。在2015年整个股市发生异常波动的时候,不少上市公司的员工跟大股东和公司高管一起实施了增持行为。其中,不乏大股东以承诺赔偿损失的方式为员工参与增持进行兜底的身影。
不过,现在的兜底增持,其最大的特点却并不是大股东或者公司高管一如既往地身先士卒,恰恰相反,他们自己并不增持,甚至根本就不想增持,却并不影响他们去号召员工增持。我们之所以说兜底增持不靠谱,其最大的不靠谱,也正在于此。大股东和高管嘴上所说的对公司前途有信心,如果是真的,他们自己为什么不带头增持呢?尽管如此,由于有了一个“兜底”承诺,也就不难让不明真相的员工动心。也许在他们看来,反正赚了归自己,亏了由公司兜底,何乐而不为呢?其实,大股东们并不是不知道,员工增持的实际力量充其量也是非常有限的。但重要的意义并不在于他们能买入多少公司的股票,而是给市场造成一种积极的影响。如果市场也能因此而跟着员工的行动一起增持,则岂不也就不难像此前的暴风集团那样,将公司跌落下来的股价再重新挺上去一阵吗?如是,则“兜底”承诺期间参与增持的员工非但不亏,反而还多少赚了点钱。至于期后的股价如果跌了,哪怕跌得再多,难道还真的会需要号召员工增持的大股东和高管去承担什么“兜底”的责任吗?说穿了,这无非也就是一种借力打力或借力卸力的游戏。风险当然由出钱出力的人去承担,而动口不动手的人则不仅得以坐享其成,不妨还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规避了风险!
大股东目前之所以宁愿选择兜底增持,也不去带头增持,并不是没有原因的。有关统计显示,近期宣称“兜底增持”的上市公司,近半数都存在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股权处于质押状态或正在实行定增的情形。这不妨也可以说是导致兜底增持不靠谱的根本原因。就股权质押而言,一旦其股价持续下跌,这些大股东质押股权将最先面临逼近平仓线的风险。如果不能及时制止股价继续下跌,则必须及时筹措资金或者追加保证金,否则,大股东势将无法面对敞口越来越放大的风险。以东方金钰为例,截至6月7日,东方金钰控股股东兴龙实业及其一致行动人瑞丽金泽共质押公司股票7.27亿股,占其所持公司股份的比例高达97.07%。在近期公司股价下挫、质押风险显露的时间当口,虽然实际控制人做出了兜底承诺,但能否兑现自然也就需要打一个问号了。定增的情形,也是这样。如果听任股价倒挂,则定增势必将难以为继。“兜底增持”正好发生在减持新规“发威”之时,有观点认为,这不无可能也将会是大股东对减持新规的应对策略之一,也是兜底增持怎么说也无法令人感到靠谱的原因之一。2017年以来,A股市场频现的大股东清仓式减持、断崖式减持现象,来势凶猛,不仅导致上市公司股价承压,波及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更放大了整个市场的风险。在新规对减持套上紧箍咒的情况下,大股东大唱“兜底增持”的高调,不排除是有意通过员工增持来稳定股价,以便有足够的缓冲时间在不露声色的情况下来完成减持。
当股价持续非理性下跌,大股东无力增持自家股票,乃至无力补充质押物或现金,都不得不选择“兜底增持”作为应对策略,其根本目的虽说是为了稳定股价,然而,“兜底增持”并不等于股价的保险箱。事实上,由于公司基本面的各不相同,加上大盘走势的身不由己,“兜底增持”反映在股价表现上的真实效果却未必有可能尽如人意。
今年1月份,双塔食品控股股东承诺:凡在2017年1月23日-2017年2月10日期间,双塔食品及其全资子公司、分公司、孙公司,控股子公司及控股股东一致行动人的全体员工,通过二级市场买入双塔食品股票,连续持有6个月以上并且在职,若因增持双塔食品股票产生的亏损,由控股股东君兴农业予以补偿;收益则归员工个人所有。1月23日-2月10日,双塔食品的股价区间为8.06元-9.90元,加权均价为9.21元,而该股目前收盘的最新价仅为7.04元。也就是说,即使当初按照最低的8.06元买入,如今也浮亏了14%左右,更何况,如果是9.90元买的,岂不亏了将有32%之多?!问题在于,“兜底增持”自问世以来,因响应号召增持公司股票而亏损的员工不知凡几,而大股东兑现承诺兜底赔偿的具体实例,却至今犹自鲜见于报端。不靠谱的空头支票,莫此为甚!
人们不禁要问,“兜底增持”如此以忽悠为能事,如此的不靠谱,凭什么取信于人,取信于市场?而我们的监管者对不靠谱的“兜底增持”,又为什么不能以维护投资者利益为重,予以严加监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