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中国经济是否已开始向“新周期”切换,除需理性分析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性动力是否真正形成并呈现强劲且稳定的态势之外,更要结合业已开启且不断获得既有体系内有实力参与主体支持的人民币国际化周期来判断。当中国经济周期的走势开始“耦合”人民币国际化周期轨迹时,既说明中国市场出清取得了阶段性的实质进展,更预示着人民币资产收益率重新获得国际投资者的青睐。两大周期“耦合”,将引领中国迈向全球性经济金融强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主要负责亚洲及太平洋事务的代表团日前结束了在中国为期两周的访问考察,并由该组织第一副总裁大卫?利普顿(DavidLipton)本周三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这位原花旗银行总裁、曾任克林顿政府时期负责国际事务的财政部副部长的老牌国际金融家表示,IMF预测中国GDP在2017年将增长6.7%,而在2018年至2020年平均每年增长率将达到6.4%。世人注意到,这是IMF今年以来第二次上调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对此,利普顿给出的重要依据是:“政策支持,特别是扩张性的信贷和公共投资,帮助中国保持了强劲增长”,这使“中国有潜力在中期内安全地保持强劲增长。”与此同时,IMF还对中国近期开展的改革包括去产能、金融监管等措施给予了肯定。
而就在此前一天,握有全球第二重要储备货币的欧洲央行宣布已于今年上半年投资了价值5亿欧元的人民币计价资产作为储备,这是欧洲央行首次将人民币纳入其外汇储备。根据欧洲央行的公告,为保持外汇规模总体不变,欧洲央行这次抛售了等值的美元资产,即抛售价值5亿欧元的美元资产,将其置换为以人民币计价的储备资产。这也是自去年10月1日人民币被纳入SDR以来,欧洲央行在全球五大央行体系中率先出手增持人民币资产,此举既像英国《金融时报》评论所说,相当于对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抱负给予肯定,折射出欧洲日益接受中国作为一个全球经济超级大国的地位,以及欧洲愿意与世界最大经济体之一建立更紧密联系的愿望。康奈尔大学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的比喻似乎更形象:“每个人都想跟中国交朋友。欧洲央行的做法可以被视为与中国建立更强大贸易与金融关系的首付款。”当然,相对于欧洲央行680亿欧元的储备总额而言,这笔首付款更大程度上体现了欧洲央行对中国经济发展以及作为经济发展符号的人民币的信心。欧洲央行最早开始考虑投资人民币资产作为其外汇储备是在2014年,当时,欧洲央行在其秋季理事会上曾讨论此事。
据悉,除了欧洲央行,包括瑞士国家银行在内的其他一些中央银行也相继购买了以中国货币计值的资产。作为低风险投资者,各国各地区的央行往往倾向于购买安全性更高的金融资产,如政府债券等。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呈现筑底的基本态势,人民币兑美元的贬值压力正逐渐获得释放。从趋势来看,中国央行对资本账户的管制措施将逐渐转趋宽松,而所有这些都会提高各国央行将人民币纳入外储的意愿。
笔者注意到,面对主要国际经济组织和金融机构的正面评价与信心背书,中国有关方面表现得比较淡定,这既是对自身经济体实力自信的表现,亦是因为中国决策层对当下的经济发展沉疴早已了如指掌,并在稳步执行人民币国际化的路线图。另一方面,尽管我们依然很重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关中国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判断,但要评价中国经济,毕竟还是更熟悉中国国情且更清楚经济积弊的管理层和有着强烈国家责任感的经济学家们,来得精准和理性。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我国政府的基本立场是保持总体形势稳定。这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将是持久的。
没有人可以轻易改变巨型经济体的发展周期,尤其对中国这样存在诸多约束条件的独特新兴大国而言,几乎找不到现成的参照系。而当今世界排名前十的主要经济体,其实都面临着痛苦的转型。美联储刚刚完成了自2015年12月以来的第四次加息,并开始实施资产负债表收缩计划,但美联储恐怕很难指望获得这次加息的超预期效应,因为在差不多三年前美联储就通过释放加息信号来收割全球资本红利了。美国实体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如果不能领先其他主要竞争对手,光靠货币政策的倒腾并没有太多意义。中国当然也不能例外,不能依靠信贷来支撑经济信心,而肇始于1995年的中国经济转型,尽管经历了逾20年的推动,至今仍在攻坚克难。
笔者认为,判断一国是否迎来新的经济周期,主要有三个维度:一是支撑本国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因素是否稳定;二是新的增长动力是否强劲;三是基于技术进步与金融创新的微观主体的市场活力程度。显然,依上述三个维度观察,当前正处于新的经济周期来临之前的微妙时间窗口。有人从产能周期和库存周期叠加的角度分析市场出清进程,认为新周期尚未真正到来,这是较为理性的观察。作为最为复杂的经济体之一,中国要完成市场出清,难度格外大,哪怕是基本出清,包括产能与库存调整基本到位,资产负债基本处理完毕,债权债务基本处理清楚,估计至少还需要一两年时间。但这并不等于非要等到上一个阶段结束时才开始下一个发展阶段。因为我国在推进经济转型过程中,始终在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步伐。而人民币国际化周期的开启以及实时进展状况,既取决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发育、贸易价值链提升和区域贸易协定的谈判进程、“一带一路”战略的执行进展,也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人民币资产收益率对全球投资者尤其国际金融资本的吸引力。而在经典资本主义国家最为集中的欧洲大陆,由德国主导,向人民币资产发出增持信号,预示着全球货币体系将从以美元为锚的较为单一货币担保体系慢慢向美元和人民币为主轴,欧元、日元和英镑为重要支撑的多边货币担保体系过渡,尽管或许需要20年乃至更长时间才会最终演变成双边担保体系。而人民币在其漫长的国际化周期中已释放并将继续释放的货币变迁红利,将与中国经济新周期的国际溢出效应一道,向区域和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观察中国经济是否已开始向“新周期”切换,除需理性分析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性动力是否真正形成并呈现强劲且稳定的态势之外,更要结合业已开启且不断获得既有体系内有实力参与主体支持的人民币国际化周期来判断。当中国经济周期的走势开始“耦合”人民币国际化周期轨迹时,既说明中国市场出清取得了阶段性的实质进展,更预示着人民币资产收益率重新获得国际投资者的青睐。两大周期“耦合”,将引领中国迈向全球性经济金融强国。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上一篇:脱欧谈判开始,“离婚”之路存变数
下一篇:程实:均衡移动的调整过程正在发生
中国经济的长期基本面仍然较好,产业升级和制度改革仍在持续推进。建议货币当局通过增强人民币汇率定价的透明性和灵活性,充分释放汇率的价格调节作用,让汇率为中国经济平稳发
关注相关虚假贸易、违规购汇等行为,加大合规性检查,降低违规风险。密切跟踪内外部形势变化,应对流动性波动加剧的挑战,合理安排到期资金,防范流动性风险。
引入逆周期因子不是为了推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不是短期的、临时的措施,而应该在较长时期发挥作用,不但要调节市场非理性的贬值预期,也要在市场出现非理性升值预期时起到引
汇率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汇率的自由浮动。从官定中间价到市场收盘价,从对标“一对一汇率”到引入“一篮子货币”,从在岸价格调控到离岸价格博弈,中国在人民币汇率价格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