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365讯 如何让退市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市场上那些不再适合上市的公司从资本市场上退出,这是监管层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尽管如此,退市难问题还是一直存在。
退市难,难在哪里?对于这一问题,业界的讨论很多,归纳起来,有两点:其一是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二是不成熟的市场及其投资者对退市概念股炒作充满预期,甚至期待有加,间接造成退市难,同时,投资者对退市问题认识存在误区,认为退市的公司就是不好的公司。
如何化解这两个问题,让退市制度真正发挥其作用?笔者认为,首先就是要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给理顺。
这一问题,笔者此前在与多位业内人士交流过程中,都有被提及。比如,一般来说,能够上市的公司相对来说都是该行业内的翘楚,是当地的龙头企业。这就可能会造成一个问题:地方政府存在天然的“护犊”倾向,认为辖区内的上市公司退市,面子上会过不去。
要破解这一问题,就要打破地方政府的“面子”问题,要坦然面对上市公司退市。在笔者看来,那些不符合条件的公司在资本市场上长期不退,被市场各方所诟病甚至唾骂,这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所以,与其让市场各方所唾骂,不如坦然面对。
化解退市难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要引导投资者对退市的认识。这里面又包含三个方面。其一,就是让投资者不要对退市概念股充满炒作预期。
分析认为,在现行退市制度执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连续三年业绩亏损的财务条件以及暂停上市一年、退市整理期等缓冲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一些希望、博弈的空间。投资者会认为,上市公司会为第三年实现盈利或者恢复上市进行资产重组,这个过程中便容易滋生概念炒作,上市公司也可能存在玩弄财技的可能,这些缓冲环节也让一些上市公司仍旧占据着宝贵的上市资源。
其二,不少投资者都认识到了退市的重要,也明白退市对中小投资者保护的意义。可每每到了退市关口,却都阻力重重,包括持有垃圾股的投资者也不希望退市,担心更大损失落到自己头上。
要解决这一问题,投资者需要学会自我保护,一方面投资者要懂得用脚投票,另一方面要树立法律维权意识。
其三,就是要打破投资者存在的“退市的一定就是坏公司”的这一想法。在不少人眼里,“退市”是个负面色彩很重的词,认为公司经营成功的重要标志是上市,一旦退市,就意味着经营不善、弄虚作假、违法乱纪、资不抵债等。
其实不然。退市可以分为主动退市和强制退市两大类。其中,主动退市包括“上市公司因新设合并或者吸收合并,不再具有独立主体资格并被注销,其股票按照证券交易所规则退出市场交易”等八种情形。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主动退市的并不是“坏公司”。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里,退市不过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股市进入有门槛,退出亦当有标准。如果一个市场只进不出,自然就失去了生态平衡。如今,退市制度再次被监管层在不同的场合反复提及。
这一制度或将会有“新的动作”,让利益相关方不再心存侥幸,让市场有明确的退市预期,把没有特例的退市制度执行到底。(原标题:今日视点:把退市制度执行到底)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上一篇:故纸堆里的财富
下一篇:构建我国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
监管只是防范金融危机的手段。鉴于管控成本不断递增,当今各主要经济体既要通过前瞻性研究,保持敏锐的金融直觉以提高对金融危机的早期预警能力,更要在对经济与金融体系全面体检
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IPO企业以自己所特有的经营方式发展至今,每家都有其独特之处,虽然不可避免的也会存在不足和缺憾,但这也是成长道路中不可避免的,毕竟登陆资本市场仅仅是企业
因为当前在防控洗钱方面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更需要中国监管部门与银行机构提高警惕,严格执行联合国决议,这应当是当前工作的重点。
ICO这一名词源自于IPO,但却因为不愿受到证券业的严格监管而将自己定义为一种众筹;然而其定义与众筹又存在些许出入,于是众售这一新的概念被发明出来。但不论ICO项目发起人以及I
面对形式多样、变化多端的互联网广告,有关部门还应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监管,对于一些符合审查标准但在传播过程中容易造成误读或不良社会影响的广告,应及时了解动态,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