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厉行节约、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几年前,北京市多家大型餐馆推出了“半份菜”“小份菜”。端午假期里,记者走访发现:当初高调推出的“半份菜”、“小份菜”已悄悄从菜单里隐退,而免费打包的承诺也不再作数,餐厅里更是难寻“反浪费”宣传标志,“舌尖上的浪费”反弹明显。记者在采访各大餐厅时发现,放弃打包的顾客不少,剩饭剩菜就白白地浪费了。(5月30日《北京日报》)
非但是北京,在其它许多城市,都曾爆出过类似新闻。多年前曾红极一时的“半份菜”,如今多半已消失不见。之于此,似乎至今仍未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媒体所回访的几家大餐馆,尽管都取消了所谓“半份菜”,却丝毫不影响其红火生意。这也就是说,对于这种显而易见的“变化”,消费者还是默默选择了接受。而至于其到底是主动接受还是被动接受,则是另一回事了。
诚如新闻中所披露的,大型知名餐馆,现今已鲜见“半份菜”“小份菜”。但与此同时,我们同样应该看到,众多的中小餐馆,仍旧保留着多种分量、各种人份的餐食选择——事实上,早在当年的“光盘行动”之前,此类餐饮机构原本就是这种经营模式,这是其市场定位使然。与之相较,大餐馆故态复萌取消“半份菜”,也可说是有迹可循。这一切,并没有超出餐饮市场的基本规律。
近些年来,大型餐馆逐步取消“半份菜”,可说是与餐饮业整体性的强势复苏密切契合。在几年前,由于整治公款吃喝等多项因素叠加作用,高端餐饮机构一度惨淡营生。为了勉力生存,在当时语境下,这类餐馆纷纷以“平民化”策略争夺中低端市场,而推出“半份菜”“小份菜”等举措就是其中一部分。这之后不久,随着餐饮业的迅速回暖,大型餐馆重新回归它们所习惯的经营模式,显然是合乎逻辑的。
在行业萧条周期,商家不得不对消费者做出各式让利和妥协;而在行业的繁荣周期,消费者则只能充当结果的被动接受者。明乎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餐馆“取消半份菜”“不再免费打包”后,食客们依旧会趋之若鹜……通常认为,在几年的行业大洗牌之后,如今居民消费已经替代三公消费,成为餐饮业最主要的驱动力。置之于这种背景下,再来解读高端餐饮机构如今的“强势”,或许可以有完全不一样的视角。
大型餐馆中“半份菜”的隐退,一方面可以说是餐饮业重新分层后各归其位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的确隐藏着“舌尖上的浪费”的风险。说到底,指望餐饮机构主动厉行节俭、避免浪费,本身就是靠不住的。为此求解,最终还是只能寄希望于公共管理部门出台专门的行业规范,来力挺消费者享有平等的“博弈权”,并藉此对强势的餐饮机构形成某种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