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被银监会甩出13张罚单,这个在平日中都格外引人注目的事情,更因为撞在银监会“大刀阔斧”严查金融机构乱象的时点上,而被推到风口浪尖。被罚的,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的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达”)。四大资管公司早前就因在收购不良资产时垄断价格被质疑,中国信达更被指过多地涉猎投资领域。另一方面,作为核心业务的不良资产经营,却在去年出现了收入滑坡。随着地方性资产管理公司等市场主体的加入,中国信达等传统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也将面临挑战。
13张罚单
4月10日,银监会公布了25项行政处罚信息,其中13项都是对中国信达及其分公司、个人的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违规事由包括违规收购个人贷款、收购金融机构非不良资产、收购不良资产未按规定通知债务人、为同业投资行为违规提供隐性担保、分公司存在管理不尽职导致风险发生、收购虚构债权等,总计罚款380万元。
对此,中国信达相关负责人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这些罚单都是2015年银监会检查时开出的,因为信息披露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近期才公开,且公司在2016年已经提出了相应整改措施。
但罚单仍透视出信达在近年来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公开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末,为处理四家国有银行坏账,四大资管公司应运而生。按照最初规划,四大资管公司在完成使命后就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但命运的轨迹发生了变化,四家公司从2007年开始相继启动了商业化运作。据中国信达官网介绍,集团在2010年6月完成股改,2012年4月引进战略投资者,2013年12月登陆港交所。这也被一些业内人士称为“中国式金融奇迹”。
股改后的这些年,在保持不良资产经营作为核心板块的同时,中国信达的“盘子”也越做越大。据该集团上月末披露的2016年年报显示,中国信达在内地和香港已拥有9家从事资产管理和金融服务业务的平台子公司,包括南洋商业银行有限公司、信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金谷国际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信达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幸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信达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信达投资有限公司、中国信达(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和中润经济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信达几乎要实现金融牌照“大满贯”,转变成为综合性的资产管理公司,不过这也意味着风险的增加以及要面临的来自管理、人员等各方面的挑战。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工程系主任刘澄对北京商报记者分析称,收购这么多金融机构,应该说对管理层和公司经营发展战略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管理层要对各个领域进行熟悉,能不能适应还要看公司转变机制的过程。
“从业务层面来看,很多资管公司都不满足于只做银行资产,也是扩大到信托、证券、期货等领域,且由原来的政策性收购,慢慢变成一种商业性往来。这对公司管理层的经验、人员安排、业务风控等也都是考验。”刘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