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信达在金融领域已经有了较快的扩张,但它的野心还不止于此。一位熟悉四大资管公司的人士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在四家公司中,中国信达涉猎的其他领域较多,其中就包括房地产业务。
中国信达也在2016年年报中介绍,集团旗下的信达投资及其部分子公司是集团主要的房地产投资和开发平台,“其中,信达地产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是本集团的房地产开发业务平台。2015年和2016年,房地产开发业务分别实现房地产销售收入人民币75.6亿元和人民币109.2亿元”。
这个信达地产在过去两年中因几次大动作在业界扬名。从2015年开始,信达地产携天量资金高调入局一二线城市土地市场,以高溢价率地价横扫其他房企,将多块“地王”收入囊中。从分布城市来看,这六块“地王”均位于一二线城市,包括合肥滨湖、上海新江湾城、深圳坪山、杭州南星、杭州滨江和上海宝山,均为该时期房地产市场上涨较快的热门城市。
信达地产出手十分阔绰,以拿下上海宝山某块地的价格为例,溢价率高达惊人的303%,背后的支持者则指向母公司中国信达。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在业内,信达地产“公开炒地”已经出了名。信达地产借助母公司的品牌和资源,通过参与设立基金进行股、债权投资或吸引合作对象,其中不少基金的优先级认购人都是中国信达。
在中国信达的年报中也提及,截至2016年12月31日,信达集团已合计发起设立137只由本集团的子公司担任普通合伙人(或管理人)并管理第三方资金的私募基金。“搞来搞去其实都在一条产业链上,幕后终极布控者就是中国信达。子公司间也相互炒作,有配合的空间,使得流入楼市的资金被加出杠杆。”上述知情人士说道。
中国信达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除了年报中的信息外,没有补充回应。
“抛弃”拖后腿子公司
毫无疑问的是,中国信达已经依靠处置不良资产成为了金融巨无霸。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该集团合并总资产达人民币1.1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4.5%;全年实现归属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人民币155.1亿元,同比增长10.6%。
中国信达总裁助理陈延庆在业绩发布会上介绍,2016年中国不良资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但在全年公开市场推出的超过5000亿元的不良资产中,中国信达的市场份额占比达到了44%。
在中国信达的业务中,不良资产经营仍是核心,去年为公司贡献了63.2%的税前净利润,其他的主要业务还包括投资及资产管理业务和金融服务业务。不过2016年,中国信达不良资产产生的收入同比下降了1.1%,其中应收款项类不良债权资产收入同比减少17.7%至2016年的155.39亿元。
对于收入的下降,中国信达表示,主要是由于受宏观经济周期及公司主动调整应收款项类不良资产债权资产业务结构和风险偏好等因素的影响,月均年化收益率由2015年的11.7%下降至2016年的9.9%。此外,去年该类资产的投放相对集中于下半年,全年月均生息资产余额较上年有所降低。
投资与资产管理业务在2016年表现则相对突出,该板块的税前利润占公司税前利润总额的比例同比上升8.4个百分点至27.6%,其中自有资金投资收益达122.6亿元,同比增长65.9%;年末私募基金募集规模达2673亿元,同比增长58.5%。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信达在不断调整资产结构的过程中,也抛弃了一些“拖后腿”的子公司。
在业绩发布会上,中国信达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公司完成了南商银行的交割和整合,实现了西安银行股权的成功转让,顺利退出信达财险控股权(转让41%股权)。今年中国信达还大手笔加码幸福人寿。
北京商报记者在中国信达2016年年报中看到,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公司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中,最大组成部分的基金金额大涨了111.7%,两大原因之一,便是幸福人寿持有的公募基金金额增加;可供出售的债券更是大涨了430.5%,主要就是南商银行持有的债券。
西安银行和信达财险则不然。资料显示,中国信达在2014年年中就挂牌转让了西安银行的全部股份。西安银行的财报显示,该行从2013年起不良资产规模和不良率连年攀升,去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还出现大幅下滑。信达财险则是去年末被中国信达转出41%股权的,该公司2010-2012年亏损持续扩大,2013-2015年扭转局面,却在2016年再次陷入亏损。
中国信达在股权转让一事上称,转让信达财险是为优化整合子公司平台资源,也为加快信达财险业务转型,引进有实力的战略投资人,充分发挥信达财险股东资源优势。不过,在金乐函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分析师廖鹤凯看来,企业剥离一些子公司,可能就是因为子公司业务离主业相差太远,或者资产缩水,不怎么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