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扩张往往是伴随牛市的“助燃剂”,所以在宏观收缩期结束之后,经济复苏开始算起直到股市飙升触顶之间的涨幅,就是合理的横向对比指标。
2009年7月美国本轮经济扩张开始以来,标普500指数已上涨了172%,与过去十次经济复苏期间该指数表现相比,位列第二,仅次于2001年科网泡沫破灭前的十年上涨300%(下图)。
可是目前美国经济的动能,还能为本轮牛市“助推”多久?如果要为其“续命”,使其起码在时间跨度上超过科网泡沫前的那一轮牛市,那就意味着总体涨势还要延续起码463个交易日,本轮牛市起码要挺过2018年,进入2019年。
然而俗话说飞得越高,摔得越狠,高盛全球股票策略师Peter Oppenheimer日前在研报《熊市的自我修养 (Bear Necessities) 》中指出, 目前高盛的熊市风险指标已达到67%的高位!
“图1”:高盛为美股敲响丧钟的“晴雨表”
市场投资者应该为此感到担忧吗?Oppenheimer的答案显而易见:
没错!因为之前该指标达到如此高的水平时,就发生了2001科网泡沫和2008全球金融危机两场旷世股灾。12个月中出现熊市几率五五开!
当然,机智的高盛并不想因为自己的这张“晴雨表”,引发市场恐慌导致抛售。虽然该来的总是会来,但是起码牛市不能生生砸在自己手上。
Oppenheimer在报告中立即打圆场,总共为投资者列举了三项“定心丸”:过快的通货膨胀在过去几轮熊市风险的上升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目前的结构性因素可能会使通胀率低于以往,美联储的前瞻导引着重降低利率波动和期限溢价。在货币政策不出现大幅收缩的情况下,对潜在发生经济衰退并导致“周期性”熊市的风险担忧相对减轻;金融危机过后,金融不平衡和银行体系的高杠杆率已大为缓解,这使得结构性熊市发声的可能性低于以往;估值目前是该指标中最为牵强的因素,目前处于记录高位的股票估值,主要是由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较低的债券收益率导致。 称如果将估值因素从熊市指数当中排除(图1中的灰线),“
指数水平将回落至60%~65%区间,从历史相关性来看意味着在接下来12个月当中,出现熊市的可能性就是五五开。”
不过“五五开”这样的概率对于投资者来说,想来也不是什么心中为之一振的消息。资产价格“通涨”和实体经济通胀之间存在巨大分歧
高盛列举了目前投资者越发关注熊市风险的四大主要原因:目前的牛市已经持续相对较久,且累计涨幅已经达到历史水平(见本文开头);用多种标准进行衡量,目前股市(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定价都处于历史高位;回报率(至少美股当中)目前也处于纪录高位,引起是否可能已经触顶的担忧;
在享受过去多年超低利率和量化宽松 (QE) 环境对金融资产回报率的支持之后,市场将迎来货币政策周期的转折。
着重强调最后一点,高盛列举比较了全球市场资产价格“通涨”和实体经济通胀的表现(下图),结果发现,在实体经济通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在大宗商品方面甚至出现通缩态势)的同时,资本价格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泡沫式增长,俨然一副“一山更比一山高”的架势。
高盛指出,金融资产价格的迅猛涨势,已经将美欧实体经济的名义GDP增长率(上图红柱)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而这一表现上的巨大分歧分歧,正是全球央行QE下的持续低利率环境所酿成的。逃顶不争朝夕 重要的是别被套牢
熊市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不在于熊市会不会来,而是何时会来。事后诸葛亮看来熊市的开端总是再清楚不过,但是在当时当地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
过去股市当中的诸多回调当中,大多都是短暂或较为温和的,但在回调的过程中,很难对于做出判断,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套进一场漫长的熊市当中。
对此高盛强调,逃顶时早一点或者晚一点并无大碍,重要的是在真正的熊市来临之前把握种种信号,果断出手避免被套牢。高盛这么想也是有数据支撑的:
以美国股市的历史表现为例,在牛市触顶的最后三个月当中一般会出现7%的涨幅,而熊市开端的三个月往往也只会较股价最高点跌6%(下图)。就算投资者不幸踏空错过峰值,在股市由牛转熊的前后三个月当中,其实在收益上差别不大。投资者真正要当心的,是接下来高达20%到25%的深跌。
这里高盛着重提及了所谓“熊市反弹”的概念,也就是进入深熊之前的回光返照。在最初的一轮下跌之后,一般都会伴随一波反弹,让投资者有机会在进一步下跌前出清离场。下图就是高盛整理出熊市发生时标普500指数表现的平均波动轨迹,蓝色区域为误差区间。
从图中不难看出,在大多数情况下,股市触顶回落(平均跌幅9%)后会经历一波反弹(平均涨幅8%)。在接下来平均跌幅32%的深跌之前,投资者还是有机会再次“逃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