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至19日,一场大规模的粮食竞价交易在国家粮食交易协调中心电子交易平台上静悄悄地展开。这是国家粮食部门今年组织的又一轮大规模临储玉米拍卖,投放总量达到500万吨。
5月18日挂牌的400万吨玉米挂牌底价大约在每吨1300元左右,成交均价在每吨1409元,成交率达到89.2%,呈现高成交量、高溢价、高成交率的特征。
据了解,这已经是国家粮食交易协调中心今年组织的第三次临储玉米拍卖,累计投放总量达到1136万吨左右。去年10月份至今年5月份,为了给新玉米收购腾出市场空间,国家粮食交易协调中心暂停临储玉米销售,今年4月30日玉米收购期结束后,恢复了临储玉米拍卖。5月5日投放临储玉米250万吨,其中200万吨为2013年分贷分还玉米,成交率在86%以上;5月11日至12日投放临储玉米386万吨,其中2013年分贷分还临储玉米为250万吨,成交率达到87%。
分析人士认为,当前临储玉米价格走高的最直接原因是企业心理预期较高。据了解,这次参与拍卖的企业以贸易企业居多,深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较少。由于这几次拍卖的玉米主要以2013年分贷分还临储玉米为主,多数贸易商有补库需求,推动形成拍卖高成交率。而深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有一定的玉米库存,很多企业玉米库存在2个月左右,不愿意高价争粮,参与拍卖的企业很少。
分析人士担心,临储玉米成交价格过高推高了国内玉米价格,目前辽宁锦州港口和广东港口的玉米价格都处于高位,锦州港口玉米价格为每吨1650元至1680元左右,广东港口玉米价格为每吨1830元左右,比进口玉米价格高200元左右,这有可能导致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压力增加。
公开竞价销售临储玉米是调节供求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2017年粮食供需仍将保持宽余局面,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及时调整销售节奏,每周大量投放玉米,增加市场粮源。从长期来看,随着拍卖进入常态化,市场供应量持续增加,玉米供求关系将持续得到改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整个玉米产业呈现出整体回暖向好的态势。在生产端,优势地区、优质品种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明显,那些不具有竞争力的地区和品种在市场倒逼下加快了种植结构调整,重新确立了自身的优势,由此带来供给结构的优化。去年黑龙江的玉米种植压减了1900万亩,粮改饲、粮改豆等调整明显提速。在流通环节,贸易商开始有利可图,不仅国内流通量大幅增长,而且粮食流通流向合理,以往在价格不合理情况下,华北地区玉米向东北倒流的不合理现象也已消失。同时,加工企业的利润增加,产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在进口环节,国内玉米价格总体低于进口完税价,这也结束了自2013年7月份以来的价格倒挂,国产玉米开始具有价格优势,进口玉米及替代品得到了有效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