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09年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属于典型的80后;而2014-2016年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则以90后为主。这两个群体有多不同,这两个时期的校园贷就有多不同,先来聊聊这两个群体的消费观和金钱观。
80后大学生,重节约意识和奋斗精神
80后的父母多是55后,成长于物质匮乏的年代,普遍具有较强的节约意识。80后出生时,除广东、福建等地在搞改革试点外,其他地方仍然是平均主义体制的天下。长于城市的80后,父母可能在国企上班,彼此拿着差不多的微薄薪水;长于农村的80后,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父母勤恳耕作,已经可以填饱肚子,但也仅止于此了。
所以,对80后而言,物质上匮乏是童年时期的主要体验之一,李健在《歌手》里演唱的《父亲的散文诗》,里面的一段歌词“明天我要去邻居家,再借点钱,孩子哭了一整天,闹着要吃饼干”,据说便唱哭了很多80后。长大后,80后便也有了节约意识和奋斗意识,积极向主流价值观靠拢。
90后大学生,更“豁达”的金钱观
90后的父母多是60后,20岁左右的时候正好赶上恢复高考,大学毕业赶上了自主择业,30多岁赶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生一路开挂。长于城市的90后,开始见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市场经济的繁华,物质条件有了大幅的提升;长于农村的90后,父母开始外出打工,开始有了更多情感补偿性质的零花钱和零食,物质上也不再匮乏。
童年时期富足而幸福的生活体验,使得90后对物质和享受有了不同的体验。相比80后,他们没有经历过物质上的匮乏感,对80后盛行的“奋斗”文化也就难以根本上认同。他们更注重生活品质,更注重生活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也自然有了更为“豁达”的金钱观和消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