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是刚需吗?大多数人会回答“不是”。帮助他人的精神需求始终排在个人的物质需求之后。不过,自2014年起,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地方各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至少结对帮扶一个村。“驻村联户”为每一位公务员分配了具体的帮扶任务。但是,一些支边的基层干部的工资不多,单靠个人,能力有限;受困家庭在申请异地搬迁、教育补助时,上级支持也会有延迟。
36氪去年报道过的零分贝,在3月底上线了一款针对6-14岁贫困儿童的精准扶贫互联网产品“分贝筹”,不仅能快速筹款,也为公务员和其他社会用户提供了高效的捐助通道。
CEO王立介绍,零分贝在过去一年中积累了大量基金会和公益项目的数据,并与全国60多个县市政府签订协议。“分贝筹”的数据来自于政府扶贫办,被帮扶对象的条件界定清晰,对应的公务员探访过家庭实际情况,“建档立卡”确保了贫困儿童的真实性。地方政府发文通知公务员注册使用产品。公务员上传负责帮扶的儿童的资料,并编辑个性化内容,通过社交软件转发传播,寻求更多人的善款支持。
“分贝筹”与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合作,用户的捐款通过微信支付直达基金会账户,每筹满一个季度,统一发放至监护人卡内。除了隔离资金、信用背书外,基金会也为零分贝提供法律支持,比如签署纸质授权书,保护儿童隐私等。
据介绍,“分贝筹”第一批先审核上线了3000多位儿童的照片和信息,捐助金额设定为100元/月,用户也可以选择最短按周或最长按年捐助。目前2.4万多注册用户中,已有1300人以上捐款,总筹款超过20万元。据统计,捐款者基本具备一定经济基础,70%来自公务员的社交圈,30%来自市场推广。
我发现,“分贝筹”在产品设计和运营上体现出一些精巧的互联网思维:
1. 与政府合作,数据验证成本极低;公务员收集照片编辑信息,以自身信用保证资料真实,内容成本也可忽略不计,零分贝只需要设计标准化的审核流程。
2. 获得更多“点赞”的贫困儿童优先出现在前排,通过点赞鼓励传播,一旦达到筹款目标,自动循环到队尾,保证公平性。用户捐款后的分享率为50%。
3. 支持按地区、生日等条件搜索,据统计,60%用户为女性,其中不少“妈妈用户”因为贫困儿童和自己孩子同一天生日而产生同理心。因此,零分贝未来会与一线城市年轻妈妈集中的场景合作推广。
4. 用户捐款后可以留言,对应的公务员会把留言带给孩子,也可录制孩子的感谢视频,将接受捐助后的真实情况直观地回馈给捐款人。相比不清楚善款去向的传统捐助渠道,这种1对1的方式,维系着两端感情,粘性强,周期长,形成天然壁垒。据统计,39%的捐款用户会二次捐款。
传统的慈善机构往往缺乏商业思维,相对低效。市场上互联网筹款机构还有轻松筹,轻松筹主打社交路线,圈子越“高层”的申请者,其信息传播越广。对于不使用网络、电话验证不了、圈子同样贫穷的用户,“分贝筹”更适合些。
商业模式上,“分贝筹”计划向用户收取管理费。王立认为,传统公益透明度低,给人寻求帮助和吸收价值的印象。而互联网筹款提升了做公益的体验,满足了捐助人的精神需求,并通过提供渠道创造价值。此外,采集到的综合化数据除了给地方政府提供贫困数据分析基础,杜绝资源浪费,也更立体地判定贫困户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分贝筹”筛选出信用风险小的优质资产,帮助金融机构降低获客和风控成本,从而降低农村场景中的贷款利率,让公益与商业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