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近期我们再次深入研究了神州高铁,调研对象涉及12个方面,具体包括:发改委轨道交通规划专家、铁路总公司专家、杭州地铁集团、上海地铁集团、北京地铁集团、上海动车检修基地、神州高铁董事长及各位高管、华兴致远、交大微联、北方交大大学实验室、武汉利德、南京拓控等。
我们认为,神州高铁的总体变化在于以下两点:
观念和市场策略转变:向三个方向转型,分别是高端装备及智能装备核心供应商、整条线路+整座城市体系性方案解决商、轨道交通后市场运营维护平台核心服务商;
公司结构转变:形成运营维护装备平台+运营管理平台,其中装备平台中包含车辆、信号、线路、供电、站场技术公司;运营管理平台中包含运营管理公司、人才培训公司,涉及项目运营、咨询、仿真等。完成各个专业的覆盖,目前共有6家旗下公司,其中4家公司的历史都超过20年。
第一站:华兴致远调研要点
轨道交通信息化及安全检测领域领导者,技术实力雄厚
华兴致远的核心技术是图像识别、光电检测、信息化集成,主要承担神州高铁的供电业务板块。公司目标是建立轨道交通从安全检测到维修维护、系统集成及信息数据分析的完整产业链,产品覆盖四大系列,分别为机车车辆安全监测产品、供电安全检测产品、机车车辆信息化产品和模块化产品。
国内首创动车组运行故障图像检测,货车类检测出口海外指日可待
公司的动车组运行故障图像检测系统(TEDS)为国内首创,2015年成为铁路总公司的技术标准。武汉铁路局、北京铁路局、上海铁路局等10家公司合计应用动车组类60套,市占率约50%,预计行业空间约800套,目前保有量不到200套。客车类、机车类分别为22套和51套,市占率分别超过30%和90%。货车类已于2015年11月在北美铁道协会参与试验,次年4月拿到鉴定报告。货车类检测系统出口韩国等海外市场指日可待。
全球首创车载接触网运行状态检测装置,成为国内高铁动车组标准配置
供电检测2C—5C产品均列入铁道部“高速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监测系统(6C系统)”。接触网安全巡检装置(2C)已出售48套,市占率约50%,开始进入韩国、台湾采购体系。车载接触网运行状态检测装置(3C)是青岛四方、BST合格供货商,销往新加坡地铁及贵阳新线,并在上海10号线以2000万左右价格中标,100万左右/列,维保费用10%设备款/年;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4C)具有提前预警功能,是国内唯一一家具有自动识别功能,武汉、郑州、南宁已装。
数字化控制与大数据管理,未来地铁市场开拓可期
公司希望通过对各类信息化系统(例如车辆轮对检测系统、动车组调车安全监控系统、动车组作业监控评价管理系统等)的数字化控制与大数据管理,实现无纸化并提高检修效率。未来新的增长点是安全监测和供电检测产品在地铁市场的开拓。
推广动车组360°智能检修系统(机器人),最终有望彻底替代人工检修
公司推广替代人工一级检修的智能检修系统,目前可将3小时工作量缩减至80分钟,后续利用大数据和模型训练,不断提升壁垒。预计一个动车所的一个库改造需要2000-3000万元,以一个所两个库计算,全路40-50个动车所,存量市场约20-30亿元。公司目前已在铁总立项并在上海试用380B车型,预计7月会对整个库进行改造,未来还可用在机车和地铁检修上。公司计划未来还将引入高速红外温度检测等技术。
风险提示: 铁路固定资产投资不达预期,新产品推广进度低于预期。
如需阅读全文,请点击文章最底部阅读全文!
一、关于行业空间:轨道交通后市场年需求1000亿元,有5-10倍成长空间
首先,对铁路后市场的定义:铁路产业链前端是工程建设产业即基建,中国铁建是龙头;中端是装备制造产业即设备,中国中车是主导;除前者以外的都可以算作后市场,即产业链后端。
目前中国铁路营业里程约12.1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超过1.9万公里;各类铁路车辆总计82.7万辆,其中动车组1.8万辆。里程、车辆保有量已积累到一定数量,将推动十三五的3.8万亿投资重心从偏前端的线路新建、新增设备逐年转向后端的检测、维护、更新。同时,提速准备推进以及2020年实现65.5%电气化目标,对运维的高效化、自动化和互联网化提出新的要求,需求巨大。
按照以上路轨和车辆存量来测算,后市场的行业空间约1000亿/年。鉴于美国铁路后市场占铁路总投资比重为20%-30%,日本甚至高达60%,而中国仅为2%-3%,我们预计,十三五期间后市场行业空间约为1000亿元以上。其中包括检测设备购置、检测设备后续维护运行、铁路轨道的维护运营、车辆轮对等核心部件的维护运营、零部件更换、车辆大中修等诸多方面。
后市场需求与三项指标成正比,分别是:
1)车辆行驶速度。300公里时速是一个坎,如果时速达到350公里,检测、运维等投入需求会至少增长50%。
2)运行安全性要求。检测和维护的覆盖度越高,察觉风险的概率和速度越高。
3)运行频率要求。中国高铁的部分线路(如京沪线)的需求增长太快,运行频率需要不断提升,在高频率行驶的状况下,快速和在线式检测成为必然,该领域的投入会持续上升。
二、公司整体业务布局(详见战略PPT)
神州高铁可以做的是除车辆大中修(中车负责3级修以上任务)和零部件更换(由对应零部件厂家更换)以外的业务,而且通过收购方式不断拓展业务链条。
铁路建设资金宽裕是推动检测运维高投入的主因之一,十三五规划期间铁路建设固投约3.8万亿元,且有上调预期,目前看趋势向好,但这是影响业绩的最先导指标,需要重点监控。
公司战略布局:5大业务,平台化覆盖高铁后市场全产业链
公司的发展战略是打造5大业务,分别是检测、监测、工务、信号、供电,覆盖的是6大系列具体领域,分别是机车、车辆、供电、工务(线路)、信号、站场调度。此外,还计划发展高铁研究院,用于制定国内高铁及城轨检测标准,拉开与其他小企业的技术差距。
各项业务的成长空间的判断如下:
1)机车和车辆:统称车辆设备业务,这块是新联铁过去15年的主业,目前占神州高铁收入的60-70%。新联铁设备目前已经占据国内很多检测领域的前几名,但是车辆检测覆盖度还只有一半(即1500多个零部件中一半还没有被监控和检测),且检测设备的装配率也只有20-30%,这部分需求会给新联铁带来5倍以上空间。
2)供电业务:主要由华兴致远来做,2015年实现收入约2亿元,研发投入约2千万。公司四大产品系列经过多年培育,2016年多款产品放量可期,目标订单3亿元。
3)工务(线路)业务:由武汉利德来做,主要从事的是铁路轨道的自动化养护,未来增长非常确定。因为目前养护主要靠人工,高铁里程已达1.9万公里,未来会大面积改为自动化作业式的综合检修平台。2015-17年业绩承诺为0.65、0.85、1.1亿元。
4)信号系统维护业务:由新收购的交大微联来做,该公司拥有国内4张信号系统牌照之一,目前市占率仅35%左右。后续先聚焦做大中小型站场调度信号系统。2015-17年业绩承诺为1.2、1.5、1.8亿元。
以“数据修车”为总体思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利用可穿戴设备
目前国内铁路监测主要靠人工方式,反应速度慢,与高铁产业的快速发展极不匹配。公司要打造的是一种在线式、通过式检测探伤系统,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报警,属于全球首创。该领域业务对公司未来5年的业务会产生重点影响。
中国高铁产业从2005年发展到今天,竞争力开始领先全球,因为:1)中国地理幅员辽阔,地区间气候差异大,需要满足极端气候时运行要求;2)运行频次远高于欧洲和日本,对线路设备稳定性、运行管理等都提出较高要求;3)国内市场需求巨大,将成为技术全球化背景下二次技术本土化最具吸引力的市场,可造就类同中铁建和中车规模优势突出的企业。
在后市场方面也是同样,巨大的保有量导致中国的后市场企业规模会远大于国际同行,所以目前神州高铁的海外拓展已经开始,未来一方面会获取国外存量市场的业务,另一方面也会受益中国海外项目的推进。
三、调研:华兴致远(子公司,苏州)
1、华兴致远是我国轨道交通信息化及安全检测领域领导者,核心技术是图像识别、光电检测、信息化集成。 承担神州高铁供电业务板块。 公司目标是建立轨道交通从安全检测到维修维护、系统集成及信息数据分析的完整产业链。
2、产品覆盖四大系列,分别为机车车辆安全监测产品、供电安全检测产品、机车车辆信息化产品和模块化产品。
1)安全监测主要是动车组、货车、客车、机车、受电弓故障及动态检测系统,在线监测主要是货车,而动车和机车都要进行入库检测。 其中,动车组运行故障图像检测系统(TEDS)为国内首创,2015年成为铁路总公司的技术标准,武汉铁路局、北京铁路局、上海铁路局等10家合计应用60套,市占率约50%,预计行业空间约800套,目前保有量不到200套。客车类、机车类分别为22套和51套,市占率分别为30%和90%以上。货车类2015年11月已在北美铁道协会参与试验,4月拿到鉴定报告(可自动识别2CM*2CM),韩国等出口海外指日可待。
2)供电检测主要是2C—5C产品,均列入铁道部“高速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监测系统(6C系统)。 具体产品包括接触网安全巡检装置(2C),安装于驾驶室,已出售48套,市占率约50%,开始进入韩国、台湾采购体系; 车载接触网运行状态检测装置(3C)系国内、国际首次研制成功,是青岛四方、BST合格供货商,成为国内高铁动车组的标准配置,所有出厂新车比配,几十万/列,市场占有率第一。并已成功销往新加坡地铁,在上海10号线刚中标,2000万左右,贵阳新线安装,地铁上特别受欢迎,100万左右/列,维保费用10%设备款/年; 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4C),具有提前预警功能,是国内唯一一家具有自动识别功能,武汉、郑州、南宁已装;受电弓滑板监测装置(5C),出入库咽喉处。将2C-5C联合成6C系统,可反查故障信息。技术原理:车辆高速运行中,每秒2万多次拍照频次,得出三维信息,进行滑板识别;通过比对识别,检查异物。
3)信息化产品主要是将整个铁路关系实现信息化。 包括机车检修管理信息系统、整备作业综合管理系统、动车组调车安全监控系统(位置追踪)以及动车组作业监控评价管理系统。其中,机车检修管理系统已在8个铁路局应用,收集机车检修数据,为后续搭建大数据平台打下坚实基础。2016年和沈阳铁路局合作工务防灾系统。
4)模块化产品包括高速3D图像检测模块、车号识别模块、智能手持机等。3D测试模块可实现180km时速动车三维实时监控,15年底已实现30套。
3、未来新增长极在于:
1)加强安全监测和供电检测产品地铁市场的开拓。
2)各类信息化系统(例如车辆轮对检测系统、动车组调车安全监控系统、动车组作业监控评价管理系统等),通过数字化控制与大数据管理,实现无纸化并提高检修效率;
3)动车组入所360智能检系统:推广替代人工一级检修的智能检修系统,利用大数据和自我学习能力,壁垒越来越高,目标是彻底替代人工,目前将3小时工作量缩减至80分钟。预计一个动车所一个库改造2000-3000万,一个所基本两个库,全路40-50个动车所,存量市场约20-30亿元。目前已在铁总立项,现在上海试用380B车型,预计7月会对整个库进行改造,模式推广后,新所就能推广新模式。未来还可用在机车和地铁等等。第一步全扫描定位,第二部关键部位扫描,作对比。未来产品储备:引入高速红外温度检测。
四、调研:交大微联(子公司,北京)
1、交大微联是目前我国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研发及系统集成重要供应商,拥有国内4张信号系统牌照之一,行业地位突出,是原铁道部认定的信号设备生产商。 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4.1亿元,净利润1.6亿元。
2、公司主要产品已在全国16个路局及海外和地方铁路2000多个车站成功开通,占据国内市场30%的份额。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计算机联锁系统、信号集中监测系统(CSM)、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CTC)、列控中心系统(TCC)、自动监控系统(ATS),合计保有量约2000套。2016年计算机联锁系统、收入占比分别为90%以上。
其中,品牌产品计算机联锁系统(CI),通过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以电子信息传输方式集中控制动力式道岔及色灯信号机等信号设备,从而实现车站信号设备的自动控制。截止目前已在全国16个路局及海外和地方铁路2000多个车站成功开通,占据国内市场30%的份额,特别是在动车细分占比较高。
3、背靠北京交通大学,拥有2000平米技术研发场地,另有多个研究试验场地。 同时积极与日立、阿尔卡特、泰雷兹、英国西屋、瑞典ABB、德国西门子等国际知名公司合作,并与日本信号合资成立信号公司主攻城市轨道交通信号集成。
4、竞争格局:
1)计算机联锁系统 交大微联、铁科院、通号和卡斯柯,铁科院和通号98年就做了,微联02年以后才进入,市场占有率30%。全线6000个站,微联占2000个站(北京、太原、郑州、上海、沈阳局),总共有8000个站。周期15年。100-200万/站。仅更新需求就保证每年2亿以上的收入。高铁30公里设站。成都地铁信号总包3-4个亿,联锁10-15%,加上ATS有20%。
2)调度集中CTC 做了第一条重载铁路,客运参与的少,在地铁里称为ATS。
3)信号集中监测 大的有7家,总共9家在做。
4)列控中心。 合同10-11年上海一条副线,17年拿到CRCC认证,可以开始招投标,高铁还在建设。通号、卡斯柯、微联、和利时、铁科,甬温线事件后卡斯柯和微联拖后了。
5)17年应答器准备拿认证,18年会出订单。
如果以上都拿到认证,高铁系列信号产品都能参与了,可以信号系统总包中的1/3,CBTC分包给日本信号,价值量2/3。
5、业务模式:
地铁发改委具有地铁总包资质12家,北京15号线供货业绩(当时CBTC是日本信号提供,用瑞典军方通信协议,但无法做互联互通,不是欧洲标准),要求国产化率(70%,和CBTC接口统一,接下来可以布局总包工作。地铁主要是CBTC和联锁。和交控合作,他们做总包,把联锁、集中监测等给我们,未来向着总包去做。
6、预计产品规模:
信号控制系统生命周期约为15年,目前正进入更换高峰期。微联拥有信号系统核心产品技术和资质,通过借道神州高铁客户资源,公司目标计算机联锁每年300套、微机监测系统每年100套、列控中心设备每年50套、CTC、ATS系统每年1条线。预计未来三年公司的年营业额将超过12亿元,2015-17年业绩承诺为1.2、1.5、1.8亿元。 截止5月,新签合同1.6亿,中标没签合同有1个亿。季节性明显,1/4-1/3上半年。加大回款力度,回了1.5亿元。
五、子公司武汉利德调:国内轨道线路装备及维护的重要供应商,补足神州高铁后市场全产业链布局工务板块
1、武汉利德是国内轨道线路装备及维护的重要供应商。
下游客户覆盖武汉、上海、北京、南昌、西安、郑州等18大铁路局及广铁集团,以机电液为一体的专业工业装备为铁路轨道上提供高端技术服务外包,补足神州高铁后市场全产业链布局工务板块,完善大数据平台。
2、产品覆盖四大系列,2014年武汉利德实现营业收入1.67亿元,同比增长24.21%,铁路安全检测监控设备、钢轨焊接加工及铁路养护装备分占40%、物流装备定位及信息管理系统占12%、轨道交通装备工业化连锁服务占8%;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0.43亿元,同比增长107.85%。
具体如下:
1)铁路安全检测监控设备:全天候动态检测影响铁路行车安全的各种状态,实现以机控代替人控来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广泛应用于铁路货场、编组站,以及煤矿、电厂、矿山、冶金、物流中心、港口等通铁路专用线。产品包括高速动态不断轨轨道衡、超偏载监控装备、铁路货运安全综合监控系统、钢轨磨耗(廓形)测量仪、无缝线路稳定性综合监控系统等,具有智能化、网络化、高精度、高可靠的特点。目标是打造高速铁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系统,实现从安全监控中心发现故障或关键参数偏差—调出远程视频进入专家系统诊断—生产调度中心数据系统发出维修指令—维修中心收悉指令派人员维修全过程智能化。
2)钢轨焊接加工及铁路养护装备:高平顺无缝线路是高铁安全及经济性的重要保障,能延长铁路轨道和车辆部件寿命,同时增加乘客舒适性。公司的数字化焊轨基地生产管理系统采用中频感应加热,加热过程可实现温度闭环控制且自动化,保证正火处理质量和效率,提高了加热后的钢轨表面质量。多项焊轨设备技术全国领先,目前在申请中国标准专利。养护装备方面,参与“十一五”大机国产化的研发与制造任务,积累了丰富的设计与制造经验,率先受益养护机械化大市场。竞争对手是昆明中铁和襄樊金鹰。
3)物流装备定位及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获得国际专利的格雷母线定位技术,实现移动设备精确位置检测,广泛应用于日光直射、雨水、粉尘和酸碱腐蚀等恶劣环境下的大型户外装备数控化、自动化改造。
4)轨道交通装备工业化连锁服务:起源于施耐德电气20个省的售后服务外包业务,积累了国际化的服务流程与服务人才。近年来专注于轨道交通装备的服务,在全国的动车段、焊轨基地等单位提供委托修服务。未来,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打造中国轨道交通装备服务的远程专家诊断指挥平台及备件共享平台,降低成本,优化流程,保证安全。
3、核心竞争力在于测控技术、定位控制技术、轨道维护技术、机械设计和液压控制技术、轨道交通工业服务技术运用的软硬一体化。
目前,轨道交通线路装备及维护系统化解决方案业务尚处于初创发展阶段,业内企业数量和规模均偏小,大多厂商仍以硬件设备的提供为主,数据服务的发展理念、能力以及人才储备相对较弱。武汉利德设立以来凭借软硬一体化战略,多项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钢轨焊接加工及铁路养护装备等核心设备在细分市场中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目前全国16个焊接基地整线率仅为30%,关键设备投入占比约15%。未来看点在于焊接整线出口(一条整线约2亿元),以及抢占养护市场高地(预计2020年年需求200亿元,未来三年复合增速100%)。
4、受益国内高铁网络加密建设及存量需求,运维及安全检测、监测需求巨大,2015-17年业绩承诺为0.65、0.85、1.1亿元。
目前中国铁路营业里程约12.1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超过1.9万公里;各类铁路车辆总计82.7万辆,其中动车组1.8万辆。里程、车辆保有量已积累到一定数量,将推动十三五的3.8万亿投资重心从偏前端的线路新建、新增设备逐年转向后端的检测、维护、更新。同时,提速准备推进以及2020年实现65.5%电气化目标,对运维的高效化、自动化和互联网化提出新的要求,需求巨大。鉴于美国铁路后市场占铁路总投资比重20%-30%,日本甚至高达60%,而中国仅为2%-3%,我们预计,十三五期间后市场行业空间约为1000亿元以上。
六、子公司南京拓控:发挥大数据管理优势,围绕动车组运行安全的关键部件及系统,搭建中国智能化高铁检测平台
1、南京拓控掌握完整高速数字超声检测技术,在机电一体化自动测控等领域尤为突出,通过出售设备提供数据服务模式盈利。2015年实现收入约2亿元,净利润约5000万元。
2、技术核心在于高速数据采集、软件处理
主要覆盖安全检测类和信息化管理类两大业务系列,具体产品有机车车轮在线探伤装置、检测高速铁路轨道的便携式线路检测装置、钢瓶超声数字多通道探伤装置、8路断条检测仪等。其中机车通过式车轮裂纹探伤、轮对尺寸及擦伤检测系统市场保有量约60套,市占率约60%,竞争对手是成都主导40%,预计需求为200套;动车保有量约60套,市占率50%,预计需求100套;客车2015年开始配套,目前仅合肥车辆站有一套;货车目前空白。
3、南京拓控市占率约50%,检测成套设备空间约20亿元以上,每年近五年已售系统数据服务和维护收益可达2000万元以上。
十三五期间,预计列车车轮检测成套装备市场需求约500套(其他海外市场尚未计入),以每台套最少800万元计,潜在市场份额为40亿元,本公司占有率最低按50%计算,结合运维服务的市场份额,预计销售额在20亿元以上。
全国18个铁路局(公司)每年用于检修设备更新改造的投入约占全年更新改造投入的10%,预计未来3-5年仍将保持。国外市场每套设备每年数据服务和维护费用约为合同额的20%,预测系统5-10年的建设周期,以目前公司50%的市场占有率,今后每年仅在已售系统数据服务和维护收益可达2000万元以上,并保持增长(不包含在研的其他产品和系统)。
4、市场拓展战略三步走:
1)通过销售成套产品以及公司自建云平台,向用户提供数据服务。
2)做行业典型案例,联合济南铁路局、青藏公司、美国TTCI做行业示范,树立专业服务商业品牌。
3)通过国内、国际合作,与渠道代理商签订批量促销合约、参加有分量的国际展览,等战略快速开拓市场。
5、未来将发挥大数据管理优势,围绕动车组运行安全的关键部件及系统,搭建中国智能化高铁平台。
1)主要运用特种传感及复合传感、车载诊断信息融合及处理、高速车底通信、大数据及云计算、故障可靠性建模分析、信息化维修、智能检修机器人等先进技术,以CRH380B型动车组已有的监控与诊断系统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硬件配置。
2)围绕影响动车组运行安全的关键部件及系统(转向架关键部件、受电弓、接触网、轨道线路等)进行多方位全立体检测和检修,提高原有的检测监控范围和精度。
3)搭建大数据、全网络、云计算的诊断平台,采集原始制造数据、车载状态数据、在线检测数据、运用检修数据、环境基础数据,并提取各关键部件的安全阀值和性能演变规律,建立动车组全息化与信息融合的故障诊断与健康预测,实现动车组运行状态的智能检测,整备作业的智能检修,应急指挥和健康管理等的智能决策。
智能检测:接触网与受电弓动态检测、转向架关键部件检测、环境状态检测(实现轨道周界安防)、互联互通、车地通信。
智能检修:一方面是地面自动化检测,以动车组日常一级修主,包含车内检查、走行部两侧检查、车顶检查和车底设备检查,主要设备有TEDS、TADS、受电弓碳滑板磨耗及车顶状态检测、车轮故障在线检测装置。另一方面是信息化检修。
智能决策:构建动车组健康数据库、构建动车组专家知识库、构建关键零部件故障分析模型、构建关键零部件全生命周期管理。
七、杭州地铁集团调研
杭州地铁的总体规划庞大。 杭州地铁 计划于2022年前建成总计10条城区线路和2条城际线路(富阳线、临安线),远期规划14条城区线路和9条城际线路。其中,10条地铁城区线路,总长大约375公里,按照每公里总投资为5亿元,我们预计总投资将在1800亿元以上。
总投资的结构分布为:土建占60%、车辆设备占20-30%、运维检测设备占10-20%。以上这些仅是前期投资的设备。后续每年的运营、维护、检测、维修费用另外支出,可能每年要达到100亿元左右。
一般通车60万公里或1年后,开始进入维护保养需求阶段,对运维设备等后市场需求产生实质拉动。维护类型如下:日修、季修、年修、架修、零修等种类。其中,架修是最大投入环节,一般要把车辆分解、维护、更新和组装,要求一个月之内更新完成。杭州地铁整体架修投入和需求未来1-2年将出现快速上升,举例来说,一号线配备50多列,维修基地和停车场已经建完(中车做的);二号线配备62列,正在兴建维修基地。随着线路和车辆保有量增加,该领域需求必然是后续投入最重点,迫切性也越来越高。
目前维护设备市场的主要竞争者是神州高铁和唐山的百川集团(正在报IPO),这两家具备总包实力,其他的企业基本没有能力做总包了,行业形成了寡头竞争格局。中车也想做涉足该领域,但感觉发力较晚且重视力度不强(毕竟后市场领域相较前段车辆的需求绝对值,还是非常小的)。因此整体判断,维护设备市场主要的竞争者是以上两家,市场份额大约各占40%或以上。
本地化配套比例是业主选择设备采购方的重要依据。从调研中发现,由于地铁是地方财政投入,故该地政府自然希望由本地企业更多地参与,这样可以带动当地就业和税收。因此配套本地化的能力和资本实力,将决定以上两家企业未来在地铁市场中份额的高低。我们认为,神州高铁在这点上更胜一筹,因为其完整的产品系列、资本实力以及总包能力(PPP方式投资线路建设+当地建厂+整体解决方案)。
智能化、大数据,是未来地铁运维的必然趋势,投资力度会不断上升。调研时特别谈到目前新建设的检修基地对智能化(机器人代替人工检测)、大数据平台的重视,这点虽然可能会因各地主管领导的理念差异而有区别,但整体肯定是投入方向,只要是成熟技术且能真实带来效率上升的,投资力度会比较大。
详细调研信息及观点,欢迎随时致电(章诚13651923772/肖群稀13602648735/关东奇来13621864087/黄波17512017677)
「深度」
星云股份(300648,增持): 领先的锂电池检测系统服务商
买优质中型市值公司?一份机械行业分析员的“假”策略报告
2017年中期投资策略:价值重估,机械是否还值得投资?
油气改革政策解读深度报告:油气改革,重塑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长川科技深度报告(全市场首份):崛起中的集成电路测试设备领军者
纯技术分析:C919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未来机器系列报告之16
恒泰艾普深度报告: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