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的要融资发展主营项目,结果中途变了卦,把钱用在了别的地方。
还债、补充流动资金,或用于发展其他业务,这些都还算好的;还有一些公司的用途比较奇怪,有的公司拿着募着的钱去买房,买理财产品,还有的公司居然把钱又借出去了。
这样变更募资用途的行为在新三板上可能正变得越来越频繁。根据读懂新三板研究中心数据,从2016年到现在,新三板融资企业总数为4448家,变更过募资用途的有678家,也就是说差不多每6家融到资的公司中就有1家变更了募资用途。
企业改变募资用途,作为投资者,你怎么看?
今年有153亿募资被变更用途
进入2017年以来,企业变更募资用途的行为正变得更加频繁。根据读懂新三板研究中心数据,从2017年初至8月28日这8个月期间,总共有361家公司发布过395次变更募资用途的公告。
其中1月份只有27则变更募资用途公告,2月份有32则,3月份增加到48则,8月份截至28日,已经有81则了。
这361家公司的募资总额达到了369亿元,涉及变更用途的资金达到153亿元,占总募集资金的比例达到41%。
不少公司变更用途的资金占到当次募资额的一半以上。根据读懂新三板研究员的统计,395次公告中有125次变更用途的资金占到该次募资额50%以上,还有31次则是100%变更用途。
这么大比例的资金被变更用途,还是相当让人震惊的。
其实针对公司任性变更募资用途的行为,A股市场早就做出过限制。监管层曾多次公开表示,原则上不鼓励上市公司将再融资募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等用途。
“不过这方面很难界定和监管”,某市场人士对读懂新三板研究员表示。
股转公司也在去年推出了募集资金管理制度,规定了募资不能用于几个领域:
除金融类企业外,募集资金不得用于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或借予他人、委托理财等财务性投资,不得直接或者间接投资于以买卖有价证券为主营业务的公司,不得用于股票及其他衍生品种、可转换公司债券等的交易;
不得通过质押、委托贷款或其他方式变相改变募集资金用途;
暂时闲置的募集资金可以进行现金管理,经履行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公司章程规定的内部决策程序并披露后,可以投资于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保本型投资产品。
但在实际操作中,公司变更募资用途其实相对是比较容易的。
“股转也会审公告,公告会要求写的详细点,其他就没啥了”,某市场人士对读懂新三板研究员表示,“完成变更的时间最主要的还是看公司方面的效率吧,快则不超过1个月,不过慢的可能好几个月的也有”。
根据规定,公司决定改变募集资金用途时,应当在董事会审议后及时披露,并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但是实际操作中,“由于大股东在股东大会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的很可能是利益一致的一帮人,而最重要的出资人其实并没有参与审核程序,即使披露了可能也改变不了大股东的意志”。某市场人士表示。
三大他用:还债、补充流动资金、发展其他业务
企业在募集资金时,大多都说要“发展主营项目”。然而等资金到手后,他们就不这么想了。
那这些公司最后究竟拿募集到的资金做了什么呢?
还债、补充流动资金和发展其他业务,是企业变更募集资金用途的的三个主要方向。
根据读懂新三板研究中心数据,从2017年初至8月28日,这395次公告总共牵涉到448次变更募资用途的行为,其中有105次变更为偿还借款,104次变更为补充流动资金,还有84次是不同项目之间的变更,这三者合计占比65%。
我们来看一个变更募资用途用于还债,最后因为流程不合规被主办券商出具风险提示的案例。
全通枸杞(837909.OC)这家公司在2017年4月份收到了2778万元定增资金。根据发行方案,将全部用于公司的项目。不过在获得股转公司出具的股份登记函后,全通枸杞就迫不及待地将原本用于项目投的1702万元先偿还公司的借款本息了。
而且此次变更并未经过任何决议,主办券商因此对全通枸杞出具了风险提示。
除了还债,募资用途变更后第二大用途是补充流动资金。
比如陆特能源(832184.OC),这家公司在2016年12月完成了一轮2.19亿元的融资,原本计划将其中1.3亿元用于广东以及杭州两个地区的项目投入,5000万元用于项目研发,40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不过今年公司表示,现阶段公司项目研发已取得初步成果,现阶段研发资金需求量较小,因此准备将4000万元研发费用变更为补充流动资金。
还有的公司只是将募集资金从原来项目转到另外的项目上。
比如凯龙洁能(837921.OC),2016年11月完成了一笔8400万元的募资,原本计划其中3500万元用于输送管道投资,2700万用于天然气净化项目投入。但是后来公司发现无法确定项目启动时间,鉴于公司的天然气回收项目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将两个项目中的4000万元变更为“天然气回收业务的发展”。
“变更用途,我也有苦衷”
除上述三个主要的变更用途,还有些公司改变后的募资用途比较奇怪,比如买房、买理财产品,出借给别人,存定期等。
头2
比如洛阳餐旅(836977.OC)这家公司,就拿着钱去买了房。
洛阳餐旅在上半年完成了7500万元的融资,其中6000万元已用于归还银行借款,还剩余1500万元准备用来设立子公司。
不过子公司还没设立,公司就看上了位于洛阳市老城区中州东路404号1幢401这处房产,该处房产1593平方米,市场价每平米1.3万元,总价值2102万元,公司认为收购后将会增加公司的优质资产,因此准备从1500万元中拿出500万元划入买房款。
有的公司甚至将募资的钱借出去了。
新大禹(835568.OC)这家公司就在1月9日发公告称,公司将2.5亿元融资中的7000万元借给了乐清市荣禹污水处理有限公司(乐清荣禹),而这7000万元原本的用途是“补充公司流动资金和高平织染三期的建设”。
为什么要把钱借出去呢?因为乐清荣禹只是新大禹一个还未完成收购手续的标的,新大禹拟收购乐清荣禹51%的股权,为了保证公司收购的顺利实施,以及乐清荣禹后续的正常运营,新大禹大笔一挥,借给它7000万元。
还有的公司拿到钱后,迫不及待先买了理财产品。
创通信息(831470.OC)这家公司就在2017年1月完成了一轮2431万元的融资,计划用其中134万元补充流动资金,2300万元用于对子公司的增资。
不过融到钱的创通信息显然有点高兴过头了,在收到股转的登记函之后,就迫不及待地用168万元购买了“招商银行(26.76 +0.04%,诊股)点金公司理财之人民币淬金池理财计划”,连变更用途的公告都没发。
可能公司也意识到了问题,随即就赎回了。5月25日正式发布公告称,拟投入不超过2500万元进行为期不超过1年的短期理财,这下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理财了。
有些公司变更募资用途纯粹是不得已,因为融到的钱低于预期。
比如利美康(832533.OC),原本计划募资1亿元,其中54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2000万元用于偿还银行借款,剩余2600万元用于股权收购。
不过很遗憾,最终只完成了6910万元的募资,不得已利美康将三个项目预设的投入按照实际募资情况缩减,因此在7月21日发了变更资金用途的公告。
对于公司改变募资用途的行为,某市场人士公开表示,也要一分为二来看,“抛开上市公司自己给的变更募投项目的理由,必须一分为二的看待公司,市场环境是会改变的,募投项目如果经过较长时间的拖延,市场预期确实发生改变,原项目无法实施或无必要实施,这样的变更无可厚非;但必须引起注意的是,一些公司原本可能就没有真的打算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他们只是借投资的名义,实为圈钱补充自己资金或买楼买物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