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外是指委托外部投资机构进行投资,主要集中在私募和信托,赎回也就是将资金收回。
这几天,“委外赎回”成为市场上的一个高频词。很多人在谈到近期股债双杀的行情时,都提到了它。要讲清这个问题,需要先从“委外”说起。
所谓的“委外”,习惯上是指一些银行将其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部分资金,委托银行体系之外的基金、信托、券商等进行投资的行为。在低利率的环境下,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等,比较容易拿到廉价的资金,将这部分钱用于委托投资,也是其应对“资产荒”的一种重要手段。不过,此举在具体的操作上,通常都会存在放大杠杆的状况,因此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最近,央行决定加大金融机构的去杠杆操作,要求商业银行将表外理财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范畴进行考核。此举的影响在于,过去那种“委外”业务较少受监管的状况不能再延续了。商业银行通过“委外”实施杠杆投资以获取利差收益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也就走到了尽头。既然“委外”业务受限,那么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想到的自然是要赎回那些“委外”投资。当这种行为大规模出现时,“委外赎回”潮也就到来了。有人认为,现在金融市场上就有这种状况。
对于“委外”的规模到底有多大,目前还缺少相应的权威数据。一般认为可能在4万亿元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投向了固定收益类品种,一般认为投资股票的可能在500亿元左右。按理来说,由于我国固定收益市场的风险相对还是比较可控的,即便出现部分“委外”产品的赎回,也不至于发生大的问题。几百亿元股票理财产品的赎回,对一个每天成交几千亿元的市场而言,也很难造成很大的冲击。但问题在于,一旦各个银行都要求赎回“委外”,必然是会对市场的流动性产生影响,导致债券价格下跌、收益率走高,在股市中则形成个别品种的异常波动。进一步说,当债券收益率有明显回升时,不但对债市构成了压力,也使得人们联想到要求提高股市的风险补偿,这就往往会导致“股债双杀”出现。其道理,和升息时的市场所作出的反应有某些相似之处。
显然,虽然“委外赎回”只是部分资金由于监管条件发生变化所带来的结果,从长远来看,清理不规范的“委外”业务,不但是去杠杆的需要,而且也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因此是很必要的。但是,金融市场由此受到一定的阵痛,恐怕也是难以避免的。
其实,这方面的问题并非是现在才发生,自“委外”纳入MPA考核范围后,银行的赎回量逐渐增加。一些“委外账户”出现投资亏损,同时其资本充足率也有所下降,部分银行股在3月份股价就出现了下跌。问题还在于,当“委外赎回”不断升温时,股市又是处于题材股炒作的后期,本来就要进行调整,而赎回事件在这时就成为一个不小的做空理由。原本基本属于银行体系内的“委外赎回”,就这样引起轩然大波,令人唏嘘不已。
话说回来,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应该说正是当初“委外”业务的野蛮生长,才导致了如今予以规范时所出现的问题。如果现在不清理“委外”,以后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换个角度来说,“委外”的大量存在,不仅仅是导致风险放大,还会造成资金的表外空转,使之难以进入到实体经济中。这显然是不符合金融发展的大方向。
所以,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说,规范“委外”业务带来的是短期冲击。它对于营造金融市场平稳运行的氛围,具有积极的作用。随着“委外赎回”压力的逐渐过去,市场还是会回归到正常运行的状态,而且因为健康程度提高了,其自身的价值也就得到更好的显现。无论是债券投资者,还是股票投资者,都是一件好事情。
作者系申万宏源(000166)证券首席分析师,这篇文章将委外赎回讲的很清楚。
上一篇:基金发行首度搁浅背后原因探秘
在3月底至4月中旬银监会密集推出多项涉及同业监管的重磅新规后,有关“委外产品是否将出现大规模赎回”、“是否进一步在资金层面影响到股市等其他金融市场”的话题,就一直是
发生在新三板某笔协议成交上的乌龙指事件,引起了市场各界的关注。监管部门紧急行动,很快就对协议成交制度作出修改:设置上涨200%、下跌50%的交易限制。 众所周知,沪深股市曾
日前基金界最大的新闻,莫过于某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发行的定期开放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在募集期满时,由于没有能够达到基金合同生效条件,被宣布基金合同暂不生效。通俗地说,
本文““委外赎回”引起轩然大波的原因”由财经365首发,欢迎转载,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财经365(www.caijing365.com)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 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 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 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或致函告之 ,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关注财经365公众号(caijing365wz),获取最优质的财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