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京东金融不再自营金融业务而转做服务商?当初从京东商城分离出来不就是为了专注做一家金融机构吗?
舆论对此揣测纷纷,但金融监管是绕不过去的一大重要因素。
眼下互金行业已是监管部门重点招呼对象。互联网金融十年的野蛮生长时期已过去,监管开启强势的“除杂草”模式是已然态势。无论是在支付业务、基金销售业务,还是消费金融、小额贷款等领域,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百度金融等在近一两年所受到的限制越来越紧也是有目共睹之事。
“没有一家公司会承认在定位上强化‘科技’、弱化‘金融’的战略一定程度上是受到金融监管变化的影响所致,但这是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一位金融科技公司高管表示。
而与此次喊话相伴随的,是京东金融接近完成一轮超20亿美元融资的消息,这也不免让人猜想,CEO陈生强是在对投资人释放信息,增强投资方的信心。
而在陈的解释里,这只是公司在摸索发展的过程中定下的战略路线,这一切并不突然,而是必然。
除了京东金融之外,乐信、蚂蚁金融、百度金融等互金巨头已纷纷转向,不管是金融强监管时代的无奈,还是应对传统金融机构反扑后的战术蛰伏,有一点不能忽视:这或许是跳脱金融天花板的商业转型良机。
01 不做金融
不做金融,真相为何?
四月份的博鳌论坛上,京东金融CEO陈生强向外界宣称,公司今后“不做金融”。一时间舆论一片哗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举与金融强监管态势密不可分,也有人认为,这只是品牌宣传策略。
在此之前,已有乐信、蚂蚁金服这些头部公司释放出相同信号,腾讯更是一直低调对待金融板块业务,如此一来,互金巨头们淡化金融色彩举措呼之欲出,而且大家方向一致地转向了科技公司的定位。
不管原因是什么,京东金融定位科技公司是已然事实。但一家靠金融板块创收的公司,可能放弃金融业务吗?答案不言自明。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京东金融200亿美元估值是由十大业务线支撑的。据一位京东金融公司人士透露,现在京东金融的估值是按业务条线单独估值之后再融合到一起的,所以京东金融不可能“放弃”已有的这些业务,毕竟服务性收入总量较低,利润率再高也支撑不住整体。而且如果没有一线的金融业务经验,科技类公司很难真正具备服务金融机构的能力。
拨开舆论的过度解读,京东金融的“不做金融”真相到底是什么?
CEO陈生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再做金融”并不是指要放弃供应链金融、白条等金融业务”,京东金融未来的发展路径是将把全部的金融资产转让给银行等金融机构,而京东金融扮演的角色是为金融机构服务,即全部业务转为ToB,做科技型产品服务。也就是说,京东金融将从自营金融转为服务商。
不做金融,牌照照拿?
虽然高调宣称不做金融,但在积攒各类金融牌照上,京东金融依旧不遗余力。前面刚说完“不做金融”,一转头,4月16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网站披露,京东拟以5.37亿元参与安联财险中国增资,增资后持有33.33%股份,将成第二大股东。
对此,陈生强解释到,”金融牌照一直受到严格管控,是各家金融机构竞相争夺的焦点。目前京东金融已有支付、小贷、保理、基金销售、保险经纪等多个牌照。如果没有牌照,无论是基金、支付还是小贷,所有的事情全部做不了。“
这一表态与刘强东之前在达沃斯表达的观点一致,“未来如果有需要还是会申请金融牌照,拿牌照是为了业务能够合规开展。“
回顾京东金融的发展路径,此前曾自称是互联网金融综合服务公司,之后称自己是金融科技公司(Fintech),Fintech这个概念也是他们首家提出。
2017年开始,更是对媒体多次释放信息:京东金融的定位是一家科技公司,京东金融愿意成为全球范围内数据与技术合作最开放的科技公司。这回,这家公司更加决绝地说:以后不再做金融。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京东金融这次对公司战略定位的诠释,不像是慌乱之下的无奈之举,更像是一条探索已久的必然之路。而眼下转型科技公司成了互金巨头的一致选择,人们或许会在心里默默发问:京东金融到底是步步为营的先见者还是努力探索求变的幸运儿?
02 崛起的秘密
时间退回到2013年,那是互联网金融的元年,各种风口层出不穷。互金浪潮的崛起,更便捷的操作,更高额的收益,更草根的模式,让互金公司一时风头无两。
这年9月份,京东正式确定要做金融业务,刘强东指定时任京东商城CFO的陈生强统筹全局。
接过任命的陈生强,不可回避的挑战有两点: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已经先后被阿里、腾讯拿下,市场要诞生新玩家的机会非常渺茫;另一方面,蚂蚁金服、陆金所都已成立,并且割据一方。
对陈而言,别说京东金融成为日后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四巨头之一”,就是要先寻得一条生存之路也是个棘手的问题,更加不会想到如今成为估值1600亿人民币的超级独角兽。
严峻的现实,已经决定了京东金融不能按常规出牌。走别人走的路,只会让自己无路可走。那么,该怎么做?
基因决定路径:重需求不追风口
京东作为中国最大的B2C平台,核心资源有两块:中小企业供应商(B端)和数亿消费者(C端)。这也就决定了京东金融的发展路径,首先就应该考虑这两端的需求是什么,而不是追什么风口。
如此一来,京东金融跟赚快钱、割韭菜的路径绝缘,给自己选择了一种最苦最累的打法。
创立之初,陈生强给京东金融设立了“生死时间”:要求团队每3个月必须出一款优异的产品,“否则大概率会死”。而且每一款产品都有一个基本要求:和同类型企业相比,客户体验更好、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做不到这些,便是零价值。”于是,
2013年12月底,京东上线了“京保贝”;
转年2月,上线爆款产品“京东白条”;
3月30日“京东小金库”和“京东支付”;
7月1日上线京东众筹……
在京东上市的2014年,京东金融架构起了七大业务板块,陈生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核心:风险定价,为金融机构保驾护航
虽然首年的成绩抢眼,但是陈生强发现这些业务并不是不可替代的,别人也能做,远远不能构建起京东金融的护城河。如何做出别人没有的东西?陈生强将思路回归到金融的核心——风险定价。
互联网金融刚诞生时,因为薄弱的风控能力,传统金融机构压根儿看不上。同时传统金融机构自身也为风控头疼。2015年,各大银行更是爆发过“坏账门”,据统计,涉及银行的平均坏账1500亿,平均坏账率1.5%,名单中的18家银行,共计坏账达1万亿之巨。
此外,传统金融模式中,贷款一亿和贷款一万的流程几乎一样,但前者的收益是后者的N倍。体量小的生意,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意处理,因为综合算来,做一个小单很有可能是负收益。
这样的局限性让很多金融产品的目标客户很有限:大企业、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高净值的人群,产品只服务于特定区间。
也正因为如此,“金融普惠”的理念倡导了很多年后,小企业和诸多个体还是没有太明显的感觉。从成本结构看来,这样的买卖做一单亏一单,与生意的逻辑完全对立,所以金融机构不愿意做普惠。
对此,陈生强开出的药方是:用科技手段帮助传统金融机构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增加收入,而不是颠覆或者替代它们。
2014年,多条产品线仍在摸索之际,京东金融便开始用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的归纳、推演,架构了第一代风控模型。到2017年底,该模型已更迭至第九代,变量达60万。基于过去的数据,该模型还能预测未来,即可能会出现的新型风险,而不只是对过去的总结和归纳。
由于数据全部自行处理和运转,京东金融大大削减了传统风控模式带来的巨额人力支出和时间成本。而这一实践路径无疑给了陈生强关于互联网下半场打法很大的启发。
03 1.0到2.0的突围
京东金融起步虽晚,但五年多的时间,已足够他长成超级独角兽:
成立于2013年10月,京东金融在2016年1月获得由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嘉实投资和中国太平领投的66.5亿元A轮融资。融资完成后,估值达466.5亿元。
同年11月,京东金融从京东集团独立出来。
2017年初,京东金融启动A+轮融资,总额为143亿元。融资完成后,估值接近600亿元。
2018年3月,京东金融再次开启了融资模式。据券商中国报道,此轮融资金额将高达130亿元,领投方包括中金、中粮等。对于券商中国的报道,当时京东金融没有回应。
到如今,作为零售巨头京东用流量、场景、品牌、资本与技术实力孵化而生的京东金融,与另一电商巨头孵化的蚂蚁金服一起,在全球金融科技(Fintech)世界,构建出自己不可撼动的护城河。
资本香饽饽
京东金融自成立以来一直是受资本青睐的香饽饽,原因就是他们抓住了蚂蚁金服漏掉的一块蛋糕:高端金融服务市场。
国内新生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必然是笼罩在蚂蚁金服这座大山下的阴影之下。作为晚到8年的后来者,京东金融自然会与蚂蚁金服在多个领域有直接碰撞,实力悬殊的对比之下,为何资本仍然青睐京东金融?很大程度上,是他们都看到了蚂蚁金服漏下的一块大蛋糕。
蚂蚁金服全称“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一开始就做普惠金融,直到现在,其发展方向还是以“接地气”为主。而在接近空白的高端金融服务市场,用户虽然少,但是净值高。而京东金融正是盯准这一点,抢占了前人留下的市场空白。
目前,京东金融包括了智能投顾、东家财富、资产管家、企业金库等,对于高净值客户来讲,京东金融几乎能满足了他们对资产配置的所有需求。从功能上讲,它更偏向资产配置,投资理财,而不是日常缴费和支付。
走出自己的路
京东金融和蚂蚁金服同样脱胎于电商巨头,但二者在战略定位上却有着极为清晰的界限。
蚂蚁金服依然在延续着自己金融控股的路线,在搭建自己的生态闭环,除了扩展C端服务,还开始与金融机构合作,目的是想把金融机构纳入到自己的闭环体系来。而京东金融则非常决绝地走上了跟金融机构融合的路线。
京东金融诞生于京东集团零售体系的孵化,在“爆款”生产上有着先天优势,如第一个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白条“,以及后来的”金条“等。到2016年,京东金融的交易额已经高达上千亿,3年实现了8倍增长,单供应链金融业务,就已经累计服务超过10万中小微企业,并为其提供了2500亿元贷款。
得益于强大的母体,京东金融一路猛进。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京东金融很难走出京东电商的边界,最多也就是再造一个“新京东“,对于陈生强这样的领航者来说,这显然是不够的。于是,京东金融进入了2.0时代,也是业内首家提出要做一家金融科技公司,赋能金融行业合作伙伴。
陈生强说,2013年京东金融成立之初,其实也是希望依托京东庞大的用户群体做B2C业务,但很快发现中国其实不缺一家科技能力很强的金融机构,而是缺少一家能够服务金融机构的科技公司。
这个判断最终推动京东金融完成1.0到2.0的升级,即把自己的技术能力输出给金融机构,让业务模式从B2C转变为B2B2C,也让自己从一家金融公司变成了一家科技公司。
从1.0到2.0,京东金融发生了哪些变化?
在1.0阶段,京东金融致力于风险定价,将数字资产化,开发出数字化的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新模式,助力制造业、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企业的升级,并帮助小微企业、95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以及三农客户享受到了普惠金融的服务。
到了2.0阶段,京东金融的新定位是服务金融机构的数字科技公司,用B2B2C的模式,为金融机构提供数字化的企业服务。“一是助力金融机构将数字资产化,二是助力金融机构将资产数字化,从资产端、资金端两大方面,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收入。
“金融是第三产业,未来,我们还可以利用在金融服务上积累数字化能力,再去服务制造业、农业,直至将整个实体经济实现数字化。”陈生强说。
04 巨头转身,寻得最优解
让金融回归金融,让科技回归科技
陈生强曾透露,当初京东之所以选择做金融,一是因为供应商有融资需求,二是源于消费者有信用采购和理财的需求。于是,京东金融诞生了。但是随着公司规模的壮大,陈生强经常会问自己:“京东金融的模式在未来将会遇到哪些限制?“
“限制仅仅来源于净资本,金钱决定公司规模的大小“,陈生强曾说,”比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情况代表着银行对负债的最后偿债能力,净资本则代表着一家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意义差不多。“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一家企业的资本金不够充足,杠杆还在无限放大,那这家企业或许就难逃一死。
那么,如何才能躲开这样的瓶颈,将危机的苗头扼杀掉呢?陈生强再一次从金融行业本质开始思考。
“金融的规模增长是跟它的净资本相关的,不能无限杠杆,它的天花板是来源于它的净资本,而不是科技,科技是可以让它的净资本可以更有效地运用。但规模决定了它的净资本。”这让陈生强意识到,最好的方式是让金融回归金融,让科技回归科技。
而早前蚂蚁金服CTO程立的发言,某种程度上也验证这种选择的意义:
Fintech是用技术让金融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但本质上还是金融公司。而Techfin则本质上变成了一家技术公司,要用技术去驱动或赋能金融机构。
这意味着第一要专注于技术,第二要更加开放地去服务于金融机构的合作伙伴,同时用技术为先的方式来解决商业的问题。而金融的方法则更多是包装和拆分,技术则是从根本上进行改变,两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金融向左,科技向右
在互金领域,谁都不能否认BATJ四大巨头的影响力。随着金融监管日趋严厉,市场向合规化发展,我们看到,互联网独角兽公司选择从金融蓝海中游了出来:
2017年初,蚂蚁金服(金融牌照最齐全的巨头)宣布,将自身定位为Techfin,以后只做技术(Tech),帮助机构做好金融(Fin)。
2018年,腾讯FiT的金融相关业务已经成为其重要营收来源,并且增长迅速,却一直低调处理,在财报中依然被纳入“其他业务”。
2018年1月20日,百度金融携手埃森哲发布了共同编制的《与AI共进智胜未来——智能金融联合报告》,明确了百度金融要依靠金融科技赋能智能金融,来实现弯道超车这一战略构想。
当然巨头们不会承认这是应对监管的举措。应该看到,选择发挥自身科技公司的优势,利用流量和技术赚金融的钱,以“合作者”而非“竞争者”的姿态出现,或许能为互联网独角兽们挣得更长远的发展。
客观来说,金融机构转型科技阻力不大,因为科技是一种技术,利用一种先进的技术对现有的业务进行升级非常容易理解,但是科技公司去做金融业务,却难免面临较多的限制。
毕竟,所有的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需要具有相关的金融牌照才能正常开展。特别是金融强监管的背景下,更需要处处留神,而专心做科技就显得简单多了,所以这自然成了很多互金巨头的选择。
本文“京东金融“不做金融”才是正解?”由财经365首发,欢迎转载,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财经365(www.caijing365.com)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 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 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 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或致函告之 ,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关注财经365公众号(caijing365wz),获取最优质的财经报道!
上一篇:中国电商鏖战东南亚!谁更胜一筹?
对于中国互联网企业而言,一个新的战场正在形成,它就是东南亚,包括阿里、腾讯、百度、京东在内的 互联网 巨头们,都已将东南亚市场作为拓展海外市场的重要战略据点。 众所周
阿里巴巴不是一个普通的公司,而是一个 经济 体,有它独有的运行规律,我们可以从阿里巴巴看世界,也可以从世界看阿里巴巴。从电商时代到全面布局新零售,不仅需要魄力更需要
日前,小米 IPO 的招股书在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于近500页的招股书中,业内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看好,有的看衰。不过在我们看来,既然小米CEO雷军将小米自诩为创新驱
对于《腾讯没有梦想》一文,张一鸣也做出回应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称,也许格局平静太久了,潘乱和一些同行希望能有一个公司起一些波澜,但如果走近刻意收敛光芒的 腾讯 观察
大多数人所了解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只是一家专门做投资 理财 的公司,这为巴菲特创造了830亿美元的财富。然而很少人知道这家公司是怎么运作和赚钱的? 认真观察全球富豪榜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