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22 09:25 来源:海通宏观 浏览量:
中国经济转型研究——中国经济研究框架系列二(海通宏观姜超)
一、人口红利拐点、增长潜力下降
经济增长三大动力。经济增长的基本模型告诉我们,经济增长来自三大要素:要么是人,要么是钱,要么是技术。
中国过去30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有三大动力:一个就是源源不断的人口红利,包括从农村转移以及新加入劳动力大军的廉价劳动力;另一个是改革开放释放的巨大效率,包括对外开放以及加入WTO带来的效率提升。最后一个是高投资,包括巨大的居民储蓄以及外资大量FDI的涌入。
人口红利拐点出现。但是在2010年左右,中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人口红利拐点的出现,也就是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出现了下行拐点,在2010年以前中国每年新增1000万左右的适龄劳动人口,从2011年开始变成不增加甚至下降。
另一个是城市化率的拐点。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突破50%的临界点,此前中国的城市化率以每年1.4%的速度推进,而2011年以后中国每年新增城市化率降至1.2%。从官方公布的农业就业人数来看,04年到14年年农业就业人口每年减少1250万,而在15、16两年年均减少650万,显示农业可以转移的劳动力人口数在大幅下降。
经济增长潜力下降。随着劳动力供给拐点的出现,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出现了显著的下降。以工业为例,2012年以前的30年中国工业就业年均增加3.7%,工业就业总人口从7000万增加至2.32亿,但从2013年开始工业就业人数逐年下滑,这意味着工业增长潜力出现了大幅下降。
二、寻找增长新动力
过去我们是靠人口红利在推动经济,靠的是人多,靠的是钱多,靠的是出口,以后我们要转向新的要素:人力资本、创新和改革。
1)创新是根本动力
创新带来新需求。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创新会刺激新的需求,只要能有新的产品出来,或者产品有新的功能出来,大家可以把同一种产品重新再消费一遍。
换个姿势,再来一遍。比如说家电,80年代谁家有台黑白电视机就很了不起,之后换成了彩电,现在的电视必须要有互联网功能,因为奇葩说之类好节目都在网上播出。再比如说手机,我们上大学那个时代还要到电话亭打电话,后来开始用手机,最开始的用的手机是诺基亚,可能很多年轻人没见过,但我们当时用起来的感觉很爽,因为终于可以随时跟人交流了,而且还可以当砖头用。之后出现了各种智能手机,比如iPhone,从最早的iphone1到马上要推出来的iphone8,每个新版本都会有些不一样,比如说屏幕更大、或者拍照更好、或者速度更快,都激励着大家手里的手机跟着再换一遍。
中国创新潜力巨大。中国未来的第一个希望就是创新的提高,在企业层面过去几年确实有很大的进步。比如说华为、oPPo、viva以及小米手机,已经逐渐占领了国内的手机市场,吉利、长城等自主品牌的汽车持续热销。
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2016年全球企业申请注册国际专利的统计数据看,中兴通讯(22.96 -0.30%,诊股)和华为分列全球前两名,中国企业以18.5%的比例排在全球第三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从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16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中国企业的全球占比为7.2%,占比为全球第四,与排名第一的美国38.6%的研发占比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从研发资金占GDP的比值来看,中国16年的占比约2.1%,全球排名最高的以色列是4.3%,美国、日本、韩国都在3%左右,相比之下我国仍有巨大潜力。
2)改革开放提高效率
中国经济的起飞源于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政府配置资源转向由市场配置资源,解放了居民企业等经济主体的活力,极大地提高了经济增长潜力。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依然大有可为。
从改革来看,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了六大改革,分别是国企改革、财税改革、金融改革、行政改革、土地改革和户籍改革。
1. 国企混改值得期待。
从06年到16年间,中国国有企业利润总额从8000亿上升到1.17万亿,年均增幅为3.8%,而同期私营企业利润总额从3000亿上升到2.43万亿,年均增幅为23.5%,这充分说明民营企业的效率要远高于国有企业。
因此,如果能够大力推进国企混改,有更多类似中国联通(9.04 +9.98%,诊股)混改一样的方案出来,引入民企作为国企的重要股东甚至是控股股东,就有希望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
2. 给企业减税,给资产加税。
企业是经济运行的根基,要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就应该尽量减轻企业的负担。
从美国的税收结构来看,其主要对居民征税。16年美国联邦政府总收入为3.27万亿美元,其中的1.55万亿美元来自个人所得税,另外一大块社会保险税也占到1.1万亿美元,而企业所得税只有3000亿美元,只占联邦政府总收入的9.2%。
从美国地方政府税收来看,其16年税收总收入为9300亿美元,其中房产税180亿美元占比约2%,销售税4400亿美元占比47%,个人所得税3455亿美元占比37%,企业所得税467亿美元占比5%。
综合来看,美国税收当中的45%来自个人所得税,26%来自社会保险税,10%来自销售税,而只有8.3%来自企业所得税。
相比之下,中国主要对企业征税。16年中国税收总收入是13万亿,其中营业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合计8.1万亿,还有1万亿的消费税也由企业代缴,这意味着中国税收收入的70%以上都来自于企业,而16年的个人所得税只有1万亿,仅占中国税收总收入的7.7%。
客观来说,中美税制的不同结构与税收征管能力的不同有关,美国对居民有一套完善的纳税制度,每个纳税人都有一个税务代码,个人的许多活动都要通过税务代码才能进行,所以美国税务机关可以对居民收入充分监管。而中国目前对企业有纳税代码,所以对企业的征税较为有力,即便是个人所得税也是通过企业代缴。
给企业减税、给资产加税。但是不同的征税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中国企业承担的税负过重,最终会损害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居民承担的税收过低,尤其是对于富裕阶层的资本收入没有征税,其实会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同时会刺激资产泡沫的产生。因此,中国未来税制改革的方向应该是逐步降低企业税率,而逐步增加房地产税、资本利得税等资本税,这样既可以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又可以抑制资产泡沫。
3.开放资本市场,打破刚性兑付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因而金融市场的效率直接关系到了经济增长的潜力。
发展直接融资。过去中国的金融市场以银行等间接融资为主,与此同时许多经济主体的融资行为受到了政府信用的背书,资本市场的封闭也使得金融资源配置失效。而美国经济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融资以股市、债市等直接融资为主,金融资源配置更加有效。
而在过去几年,我们大力推进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了股市债市等直接融资,同时正在逐步把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这些进步都值得肯定。
开放资本市场。展望未来,一方面我们的资本市场开放步伐还可以加快,在现有的股票通和债券通等机制下,资金流入境内资本市场投资并没有限制,但对于资金流出到海外市场投资仍有诸多约束,这就会使得国内的资产定价仍有扭曲。
打破刚性兑付。此外,我国资本市场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完全打破刚性兑付,这就使得很多金融机构打着政府的旗号投机,高息举债扩张而不受惩罚,而金融过度繁荣也是导致资产泡沫和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
以日本和德国为例,其融资结构也是以银行等间接融资为主导,但是德国经济长期欣欣向荣,而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德国允许银行破产,而日本持续救助银行,导致金融资源配置失效。
因此,中国未来应该放开金融机构的破产重组、打破金融产品的刚性兑付,这样就有希望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也会提升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
4. 进一步简政放权,放开行业准入
过去30年中国的工业化,其实也是工业各行业逐步向民企等社会资本开放的过程,但是目前在很多领域,依然存在着严格的行业准入门槛。
比如说汽车一直有牌照管理,以国企为主,后来放开了民企准入,而以吉利、长城汽车(13.25 停牌,诊股)为代表的民营企业逐渐后来居上。
比如说金融行业,银行、保险、证券、基金都有着严格的牌照管理,行业里的公司基本上都是以国企为主。此外、教育、医疗、传媒等行业,在过去基本上也都是由国有企业垄断经营。
而在这些服务业领域,民营企业的进入可能有助于提高效率。比如金融支付,过去由银联一家独大,但自从支付宝、微信支付出现以后,大家已经逐渐进入无现金社会,生活更加方便。
5. 土地改革:增加商住用地,减少工业用地
中国的土地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和商住用地,而这三种土地之间存着这巨大的级差地租,其中商住用地的价值大约是工业用地价值的10倍,而工业用地价值是农业用地价值的10倍。
过去30年,中国工业化的过程,其实也伴随着农业用地向工业用地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当中虽然中国的耕地面积减少,但是工业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而未来,随着中国经济从工业向服务业的转型,土地使用也应该从工业用地向商业和住宅用地转化。
目前,在诸多大中城市存在的地产泡沫,其背后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土地供应结构不合理。比如说,上海16年的工业用地占比高达27%,居住用地占比30%,而从全球的经验看,纽约、东京等大城市的工业用地占比一般不超过10%,而居住用地的占比接近45%。
这意味着在中国的大中城市,未来应该逐步减少工业用地,甚至收回存量的工业用地,而增加商业和居住用地的供给,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也可以增加住宅土地供应,抑制地产泡沫。
6. 户籍改革:同税同权、租购同权
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7%,而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仅38%,有21%的农村人口长期居住在城市,但不能享受到对等的城市公共服务,对其工作、消费等各个方面形成制约。
因此,未来一方面应该在中小城市全面放开户籍,让落户人口享受对等公共服务。同时在大城市应该推动公共服务从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拓展,推广同税同权、租购同权,让常住人口也能享受到平等的公共服务。
3)人口红利:从数量到质量
传统的人口红利是人口数量的红利,但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到来,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结束,依靠农民工发展经济已成往事。
人口红利仅是劳动年龄的概念,在古代就有,但未诞生现代文明。现代文明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教育的普及。而得益于高等教育的普及,中国劳动力的质量正在显著提高。目前每年毕业大学生数量接近700 万,而在2000年以前仅为100 万,劳动人口中大学生就业占比正以每年1%的速度提高。
所谓“工程师红利”,即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产业工人中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中高端人才迅速增加,将取代过去依赖低成本劳动力的竞争模式。
中国是最大的世界工厂,在过去,无论是高科技产业还是整体的科技发展,都缺乏重要的自主创新,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专业的科研人员。借鉴美国的经验可以发现,科技的发展依赖于本土的科学家甚至是移民的科研人员,人才带来了科技的变化,经济的增长。
最近几年,全球科研人员数量大幅增加,其中发展中国家提升最为明显,而中国是导致这一增长的主要原因。中国拥有越来越多的研发人员,近几年中国科研人员年平均增长率为20%,人口质量红利愈加明显。
三、从工业转型服务业
人口结构对经济结构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年轻人和老人的消费结构很不一样,作为年轻人大家对未来充满了幻想,希望住好的房子,希望开好车,这是年轻时候的一个梦想,但是老了以后,这些东西就是浮云了,大家想的就是能够活得长一点,长命百岁就好。这反映了消费模式随年龄结构的变化,从房地产汽车转向医疗养老。
中国的人口结构在过去几年发生了拐点,拐点发生后,按照日本韩国这些国家的经验,意味着地产和汽车消费会出现一个顶峰,因为它主要和年轻人有关。而中国如果真的是地产汽车进入尾声,那么本质上就是工业化应该到了尾声,经济就进入转型的模式,从工业转向服务业。
1)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在工业化推进的时代,工业企业往往是大而全的模式,把扩大规模放在首位。但随着工业化步入尾声,工业步入存量经济时代,这时的传统工业有两条出路,一条是收缩供给,提高盈利;另一条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高效率。
无论美国还是日本,在工业化见顶之后,以专业商业服务业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都迎来大发展时代,其增长远高于GDP增速,占GDP比重也持续提升。
我们认为,未来工业生产的上、中、下游都可以独立成为专业的公司。例如上游的研发、设计、设备租赁;中游的质量控制、信息系统、人力资源;下游的广告、产品销售、物流等,通过专业化的分工都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比如说,美国的Facebook,市值接近5000亿美元,主要的收入来自于广告。比如以往公司招聘都靠自已的人力部门,现在有了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等专门负责招聘的企业,以往公司销售要自己组织物流,而现在可以依靠顺丰等大型物流企业。以往的信息系统靠自己建设,现在可以走上云端,阿里等各家巨头都提供了云服务。
2)生活性服务业崛起
而在居民端,则是生活性服务业的崛起。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提高,虽然居民在衣食住等方面需求趋于饱和,但对于出行、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需求日益高涨。
1. 旅游消费:国内境外交相辉映
交通类消费因带有休闲属性而与“衣食住行”中另三类消费有所不同,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居民旅游规模的快速增长。
过去10年中,国内居民出境游人数增速始终保持在15%左右,2006年时我国居民每年出境人数是3100万,到了2016年达到1.35亿,扣除去港澳台的7000万,真正的出国人数约6500万,人均出国次数0.05次。而美国居民14年出境6830万,人均出境0.22次,相比之下中国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从国内旅游看,过去10年国内游人数增速也保持在12%左右,同期国内旅游业年均收入增速接近20%,远超同期13%的GDP名义增速。
2. 教育:需求极其强劲
城镇居民各类新兴消费中,占比第二高的是教育文化娱乐类消费。2016年,中国教育行业总投资达9300亿,但其中民间投资只有2460亿,占比只有26%,高质量民办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优质民办教师稀缺,民办学校生师比上升;二是择校权令学区房价格激增;三是优质民办小学入学难。
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在线教育兴起,过去10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的年均增幅高达20%,目前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已经达到1.1亿,无论是针对学龄前儿童的早教,还是针对中小学生的K12教育,以及针对工作人群的职业培训,乃至语言学习、出国留学、兴趣教育等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里面也涌现了学而思、新东方等诸多优秀的教育品牌和企业。
3. 文化消费:票房持续增长
电影被称为“第七艺术”,也是文化娱乐类消费的重要构成,其特殊性在于可以重复消费。过去10年,中国电影(18.01 +0.00%,诊股)票房持续增长,从06年的26.4亿上升到16年的457亿,年均增幅高达33%。17年最新的《战狼2》凭借超过50亿的票房收入成功挤入全球电影有史以来票房的前100名,目前神话还在继续。
4. 体育消费:市场增长带动票房
各大职业体育联赛中尤以中超为代表。08-12赛季,中超门票收入都不超过1.1亿元,08年中超公司收入仅1.68亿元,09年则因反赌扫黑,降至1.3亿元。而随着反腐推进和民资参与度提高,足球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赞助商信心回暖,各俱乐部也纷纷加大资金投入引入强援,中超联赛观赏性大幅提升,带动收入改善。16年中超公司收入则达到了15亿元。
5. 医疗消费:需求广阔蓝海
过去中国经济以地产和汽车主导,主要为适应15-64岁人口增长对应的需求。而未来随着64岁以上人口的增加,经济结构将由中老年人的需求主导,与之对应医疗和养老或将成为主导产业。
2016年,中国医疗开支总额大约在4.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约为5.8%,其中财政医疗卫生支出1.3万亿,占GDP比重1.8%。而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2014年全球医疗开支占GDP的比重平均为10%,其中公共医疗支出占GDP比重平均为6%。这意味着和全球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的医疗支出尤其是公共医疗支出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人均收入大幅增长、人口老龄化意味着中国居民医药消费空间巨大。06-16年中国药品销售额年均增长19%,而药品销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也从10年的4.6%上升到16年的5.6%。
四、从投资、出口转向消费
最后,从支出法角度看中国经济,过去中国经济主要靠出口和投资拉动,从02年到11年的出口年均增速高达23%,11年以后出口增速大幅下滑,但投资增速仍高,过去10年的投资年均增速高达20%。相比之下过去10年的消费品零售增速仅为15%。
但随着近几年投资和出口的相继下滑,16年的投资增速降至8.1%,出口增速降为-7.7%,而零售增速依然稳定在10.4%。17年以来的零售增速依然保持在10.4%,高于同期7.9%的投资增速和8.3%的出口增速。
从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来看,从2001到2010年的10年间年均贡献为47%,而在过去6年的平均贡献上升至56%。
因此,随着投资和出口地位的下降,消费在经济中的相对地位将持续上升。
总结来说,随着人口红利拐点的出现和城市化的放缓,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将从人口的数量红利转向人口质量红利,从货币驱动转向改革和创新驱动。中国经济生产结构将从工业转向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中国经济的需求结构将从投资和出口驱动转向消费驱动。这也代表着中国经济未来长期的发展方向。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一波三折!在8月16日因“技术原因”撤回公告、停牌之后,20号晚上,伴随着的证监会深夜对此次混改“ 特事特办 ”的公告,中国联通( 9.04 +9.98% , 诊股 )一口气在上交所网站挂出27条公
丹麦石油与航运巨头马士基21日宣布,已同意将旗下油气业务部门马士基石油出售给法国能源巨头道达尔,交易价格为74.5亿美元,预计在2018年第一季度完成。
近期,随着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动作频频、中国联通披露混改方案等,市场对国资国企改革的关注度进一步上升,A股国企改革板块闻风而动。
据媒体21日报道,美国电动车制造巨头特斯拉股票被部分投资机构减持。
此前,九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通知》,12个城市被列为试点城市。记者梳理发现,广州、杭州、成都、郑州、沈阳、成都等9个试点城市
财经365讯 继联通近日发布混改方案后,下半年 央企混改 将显著提速。一方面,第二批混改试点方案多已获批复,多家混改试点央企的方案也将陆续亮相。此外,第三批混改试点已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