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365 >主页 > 财经 > 要闻 >

实事求是的大国风范: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

时间:2017-08-01 14:41 来源:第一财经 浏览量:

军工板块 军民融合 建军90周年

  财经365讯 今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建军90周年,8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讲话。

  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新时期的国家战略,为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为经济发展同步打造一个更加安全的周边环境,提供了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证

  恩格斯早就说过:人类在科技上的最新成就,总是被率先运用于军事领域的斗争。后世的人们对此有过很多注解,其中的重要共识则是:运用得好,军队就强盛、国家则富强。上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之后,这一共识在国际社会尤其是军事强国被概括为“军民融合”。在中国,“军民融合”概念的前身叫做“平战结合”,即和平时期的兵源、武器、技术和储备等要素要及时向战争准备转轨。

  在改革开放拉开帷幕之前,中国社会心理是“大打、早打、拉进来打、打核战争也不怕”的准备状态。像上海这样的中心城市,在上世纪70年代就常年进行着“抗侵略战争”的准备。那时,不仅兵工厂的地位最高、后勤物资保障最为有力,而且企事业单位都有日常训练的建制民兵,地下还有被孩子们称为“防空洞”的人防工事。然而,以应对全面战争为准备和动员的“全民皆兵、武装民兵”策略,在实施多年的过程中显得经济代价高昂、而军队本身战斗力的提升效果也无法合理体现。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做出了“世界大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打不起来”、“和平与发展是这个时代的主流”等判断,并为全社会指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本方针。

  近40年的发展证明,总设计师当年的选择是无比正确的。更有意义的是他对于“平战结合”的思维改造,即从临战状态转为和平常态的“军民结合”。在邓小平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后,国防科技工业开始实行军民结合。他还要求国防工业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以“四个现代化”建设带动国防现代化。此后,国防科技工业为与国民经济相结合,大刀阔斧地推进了公司制和市场化改革,将航天、航空、兵器、舰船等军工总公司改组为10个集团公司,实行合同制,基本实现了政企分开、供需分开,从而使中国国防工业走上了“军民兼容”、“军民结合”的发展道路。国防科技工业逐渐融入到国民经济中,由单一面向国防建设转为面向为工业、科技、经济和国防现代化服务,同时大力发展民品生产和第三产业。

  值得强调的是:从目前的眼光来看,“军民结合”还是一项国防战略并具有实事求是的大国风范。而将其发展为“军民融合”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2015年3月12日,习近平在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后,他又大密度、多频率地调研、视察军地单位,并做出了新一轮的战略性改革部署,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2017年1月22日召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由习近平任主任。在他的战略规划中: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是中央层面军民融合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统一领导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负责。

  在最近热播的中央电视台政论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的说明中,“军民融合发展”被誉为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真有这么神奇吗?不妨看看海外案例。限于篇幅,仅以中东军事强国以色列为例加以说明。众所周知,以色列地少人稀、资源缺乏,且建国后没几日就爆发了一场迎战所有接壤国家的战争。在之后的几十年中,陆地上的大小战役和西部海岸线上的入侵威胁,以及恐怖袭击,让所有以色列人都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

  为此,特殊的历史环境背景让以色列奉行严格的兵役制度,为保证动员顺利进行,以色列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保证兵员的充足,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兵役法》和《国防法》。多年来,以色列军费开支占到本国预算总额的1/3左右。这种“重军轻民”的畸形产业结构,让以色列财政遭受到极大考验。如何在增强军事力量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成了以色列亟待解决的难题。在经过长期探索后,以色列终于拿出系统性的军民融合体系——以国防工业为支柱;以军促民、强军富国。

  以色列的军民融合参与度是逐步提高的:建国初期,以色列尚需向欧美等国大量进口武器。而上世纪70年代末,以军的主要武器系统中,国产的份额越来越大,自行研发极大提高了其军备自给水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军工生产链。80年代末,以色列军工企业有250多家,其中更是有以色列军备发展局、以色列飞机工业集团、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拉法尔公司等十几家规模巨大、举世闻名的军工企业。这些企业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也向国外大量销售产品,每年总计军火销售额要占以色列工业出口总值的三分之一以上。本世纪以来,以色列根据局势开始重新审定国家防务战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大力量扶持大型军工企业,开放军事工业的经营权给民营公司企业,以企业运作代替中央行政集权治理。

  在充分挖掘本国军工企业最大潜力的同时,以色列采用许可证生产、购买专利、共同研制、合作生产等方式,加强军民融合以及与美、英、法、德等国的军事技术合作。由此,建立起国有、私有、合资军工企业并行运转门类齐全、种类多样的国防工业体系。其中,国营军工企业由国防部领导,欢迎民资介入;而政府对于一些重要的私营军工企业也进行投资,使之成为合办企业。同时,良好的融资环境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以色列因此走出了一条自主的复合式发展道路:国防力量不断强化、经营人才不断涌现、财政收入也不断跃升。

  而中国国情虽和以色列不可同日而语,但军民融合确实是一条值得探索和坚持的强国与强军路径。一方面,我国国防战略已经初步改变了陆地纵深防御、陆军重兵集团驻守的方针,转为海空联合、技术发轫、立体布局的策略,需要更多的资源、人才、研发、资金等新元素的介入。另一方面,在我国战略工业体系齐全、研发力量充沛的前提下,民用技术的突破往往领先于世界同类水平,如上海等中心城市能供应的卫星、火箭、探射器、导航仪、潜海设备等,在造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完全能成为军队装备和新型战斗力的重要来源。此外,在成本核算、资本市场、激励机制、国际合作、信息技术等方面,地方单位和民营企业往往有着近40年来的优势积累。军民融合,则可以实现如虎添翼。

  值得赞誉的是: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新时期的国家战略,为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为经济发展同步打造一个更加安全的周边环境,提供了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证。目前,经济界、科技界和军工界等都已注意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已印发《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国务院、中央军委还制定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十三五”规划》。由此,极大动员了地方力量和民间资本的参与热情。至建军90周年前夕的统计,全国已出现100多个军民融合协作区、示范基地和科研中心,涵盖航空航天、船舶车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深海极地等具有战略价值的骨干行业,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具有先进制造、人才储备、研发实力、资本配置等优势的上海,也是军民融合的传统高地。如今,军民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在上海也已基本成型,笔者最近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上海西南区域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地闵行区,将代表上海创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金融服务为突破、以人才育用为支撑”的“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而一些关键技术已在研发上取得了领先世界水平的突破,在项目驱动、联合孵化、军民两用、深度融合、预期明确的前提下,闵行年内将有23万平方米的空间载体资源可投入使用。相信,具有传统军工和新型思维优势的闵行,必将走出一条新路。

  获取更多财经新闻讯息,请关注财经365。(原标题: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初心与路径)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