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365 >主页 > 财经 > 要闻 >

满足并购重组需求,下半年谨慎乐观

时间:2017-08-02 11:14 来源:中国证券报 浏览量:

重组 并购 市场

    专家认为,这并非监管部门有意控制节奏,而是满足市场正常需求。随着“脱虚向实”政策导向的进一步落实,涉及产业整合、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实体经济领域的并购重组将迎来良机。

  满足并购重组需求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7月31日,今年以来证监会共审核99家公司的并购重组申请。其中,35家获有条件通过,57家获无条件通过,7家未获通过,通过率为92.93%。

  1-5月审核企业数量分别为10家、6家、14家、11家、11家,6月增至26家,7月为21家。“最近两个月审核数量大增并非监管部门有意控制节奏,主要还是与季节性因素和大环境有关。”北京一家大型投资机构人士认为,中国正处于一个大的转型期,企业有大量并购重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新的业态替换老的业态,逐步淘汰市场上的落后产能与产业。近期并购重组审核申请数量的增加是满足市场正常需求。

  川财证券研究所所长陈雳认为,受历史原因影响,部分企业通过寻求壳资源谋求快速上市,催生并购市场“高溢价、高承诺”的“双高”状况。并购市场的过分狂热又反过来扭曲二级市场,促使部分上市公司通过“跨界并购”、“忽悠式重组”等手段来推高股价。

  “今年年初一些上市公司出现年度业绩预测‘变脸’情况,受到市场高度关注。‘变脸’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此前收购标的溢价过高,导致后期不得不大幅计提商誉减值。”陈雳表示,对此,监管层重拳频出,从严审核,严厉打击忽悠式重组,有效地维护了并购重组市场的秩序。

  申万宏源研报指出,并购重组6月上会数显著增加,但审核标准并未放松。目前关于互联网金融、房地产等特定行业的并购审核并未有明显松动迹象,严厉打击“忽悠式重组”的政策导向依然强烈。

  同时,7月22日至7月28日这一周,证监会审结并发放18家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批文,创近期纪录。

  证监会主席刘士余日前在中国证券业协会第六次会员大会上指出,证券公司不能只盯着承销保荐,更要在并购重组、盘活存量上做文章,为国企国资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僵尸企业”的市场出清、创新催化等方面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加快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

  7月24日至25日,全国证券期货监管系统年中监管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规范和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完善退市制度,加大退市力度,充分发挥好资本市场的功能。

  下半年谨慎乐观

  展望下半年的并购重组市场,多位业内人士均持谨慎乐观态度。劳志明表示:“未来并购重组的交易会更加务实,基于产业的逻辑会更加清晰,交易的活跃度会进一步提升。最乐观的预计是,国内并购重组市场可能会重回2013年的场景。”

  2013年,受IPO暂停等因素影响,国内并购重组市场迎来井喷,并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屡现高潮。劳志明认为,经过上半年的洗礼,未来并购重组的效率未必那么高,但驱动力仍在。今年1-7月,停牌筹划并购重组的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26家、28家、42家、26家、47家、37家、32家,热情依旧很高。

  长城证券并购部总经理尹中余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并购重组市场的分化将进一步加剧。例如,过去几年非常流行的借壳交易、跨界并购将更加困难,监管力度会进一步加大。相对而言,产业并购会越来越成为并购重组市场的主流,并有望得到政策的重点支持。

  过去几年并购重组最活跃的创业板未来则不容乐观。上半年,并购重组市场低迷,创业板净利增速只有7%,较一季度11.2%的水平明显下滑。尹中余指出,今年以来创业板指数大幅走低,未来创业板的并购重组将比较困难。很多创业板公司的市值大幅缩水,股份支付将更加困难,这会进一步拖累创业板的并购重组。

  不过,劳志明认为,即便如此,并购重组也是创业板公司不得不走的一条道路。“很多创业板公司的体量和成长性不强,再融资又受限,并购重组差不多是唯一的出路了,否则就有‘僵尸化’的风险。并购重组不但解决成长和发展的问题,还关乎到上市公司的生存,特别是对于创业板公司而言。”

  审核标准不降低

  业内人士表示,并购重组的审核节奏在加快,但审核标准不会降低。预计监管部门依旧会对产业并购持鼓励的态度,对借壳交易、跨界并购继续从严审核,同时严厉打击“忽悠式重组”,遏制借并购重组进行套利的行为。

  劳志明表示,监管部门对于并购重组项目会有所甄别。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多位投行人士认为,未来并购重组的监管会继续坚持导向性原则,去伪存真,以促进并购重组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监管部门对“绕道借壳”将继续从严监管,对于有意打散标的资产股权,把大量表决权委托他人从而规避实际控制人变更认定的行为,仍将认定为借壳上市。同时,对于游戏、VR、影视、互联网金融等行业的并购重组将继续从严审核,主要考虑是这些行业的跨界并购可能面临商誉大幅减值的风险。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