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水褪去,总会有一批裸奔者惊慌失措。
而这批人,正是历次金融危机的掘墓者!
从“储蓄大国”到“以贷养贷”
曾几何时,中国人被称为存钱的典范,在中国超高储蓄率的带动下,中国在短时间内形成了可以快速进行市场投资的资本,以储蓄形成的投资也成为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然而就在2010年的冬天,网上突然开始大肆流传中国大妈和美国大妈的消费观念,并明里暗里告诉大家,美国大妈贷款买房是明智之举,喜欢全款买房的中国大妈应该向人家学习:放开心态贷款买房。
从此以后,房贷、车贷、消费贷,贷样百出;信用贷、现金贷、抵押贷,越贷越穷......
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尽管近两年我国经济发展开始放缓,但大家的消费却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棘轮效应(所谓棘轮效应就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尤其是年轻人的消费水平难以在短时间内下降。于是很多人选择了借旧还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贷养贷”。
数据显示,全国有28.57%的人使用消费贷,就是为了偿还其他贷款。
从年龄上看,贷款人群中90后(含95后)占比最高,达49.31%。其中,40.99%的用户群月收入在2001元至5000元。
而与之相对的是,49.15%的用户每月的消费贷款(不含房贷、车贷)占当月收入的三成以上,更有4.25%的用户每月贷款额度占实际到手收入的100%以上。而加上房贷、车贷后,有5.44%的用户每月贷款金额比到手工资还高。也就是说他们中有的人即使把全部工资都拿来偿还当月的应还贷款,都不够!
潮水褪去,总会有一批裸奔者惊慌失措
直到近两年,月光族、以贷养贷愈发泛滥,国家开始出台现金贷严管政策。不少小贷平台只入不出,暂停了放款业务。
很多“拆东补西”的借贷者一下子没了“东墙”,原本“以贷养贷”的生存模式难以为继。
随着还款日一个个到来,多平台同时逾期的情况频繁发生。很多人由于还不起贷款而放弃人生,甚至走向毁灭......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发生的滴滴惨案犯罪者,正是一名身背几十万贷款的“以贷养贷”重度患者。
其实,国家也早已意识到这种前卫消费的危险性。
在刚刚过去的8月底,银保监会召开会议指出,进一步完善差别化房地产信贷政策,严禁“首付贷”和“消费贷”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等违规行为,坚决遏制房地产泡沫化。
为什么这么急切地要遏制房地产泡沫而绝口不提经济泡沫呢?
房地产泡沫一旦破灭,那就代表这个经济泡沫的泡沫,也将是金融危机灾难的开始。
2008年那场让全世界“一夜回到解放前”的全球金融危机,正是因为贷款公司毫无底线地向很可能还不起贷款的群体贷款,然后找投资银行共担风险,投资银行再把风险以基金的形式转嫁给美国有钱人,结果引发连锁反应,才有了最后的大崩盘。
金融危机的掘墓者已经开始抡起锄头
从超级储蓄大国,到贷款买房,再到以贷养贷,这正是美国次贷危机黑夜降临前的变相呈现。
而这些以贷养贷,甚至已经快要“无墙可拆”的贷款者,也正在成为下一轮金融危机的掘墓者。
再看看我们现阶段大量的土地流拍、已持续了半年之久的股灾,萎靡不振的实体行业、不断爆雷的P2P公司,更可怕的是厦门、广州、深证等地不断有人在赔钱退房......
且不说令人背后发凉的以贷养贷的目标人群,几乎清一色是在银行贷不到款的无信用者,单单就中国目前的买房按揭贷款风险,实际上已经比美国的次级贷还要高。
美国次级债券的次级贷款人的信用还有等级之分,即“次级信用”,但对于中国的住房按揭贷款者来说,估计其中大部分人连“次级信用”都不及。
甚至有不少人没有信用或者是假信用,并利用假信用从银行套取大量贷款进行炒楼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尽管目前国内不少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信用不好,但是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一直在上涨时,这种没有信用或者是负信用的人便不会暴露出来,过高的房价会把这些潜在风险完全掩盖。
上一篇:马云身退 未必功成
一, 2017年,对于王健林及其他带领下的万达集团来说,是相当不顺的一年。 这一年,万达先是失去了重磅押注的马来西亚大马称 地产 项目,接着被证监会排查授信风险,资金链一度
在畸形的高 房价 面前,最有理想的一群人的理想,也最终被现实吞噬,但这好像又是他们无法逃避的时代宿命。 1 这是发生在笔者身边的一个真实故事。 笔者有一位非常欣赏的朋友,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裁员的消息一直很猖獗。 8月23日上午,媒体报道称,上海最大的 房地产 绿地集团将面临裁员风暴。绿色空间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玉良近日指示京津冀、上海、广
“这一两年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被称作 房地产 “周期王”的孙宏斌,又一次在公开场合语出惊人。这一次,他喊出的也许是开发商们共同的心声。 步入2018年以来,逐渐归回平稳
今年一线城市的 房租 上涨幅度可以用疯狂二字来形容,近期北京的环比的租金上涨的幅度达到了15%到25%,上海同比涨18.46%、深圳同比涨29.68%,还有一些区域甚至达到30%,而目前的上涨
本文“以贷养贷泛滥,金融危机的前兆”由财经365首发,欢迎转载,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财经365(www.caijing365.com)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 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 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 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或致函告之 ,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关注财经365公众号(caijing365wz),获取最优质的财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