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365(www.caijing365.com)11月4日讯:沸沸扬扬、热热闹闹、锣鼓喧天的“蚂蚁集团上市”悬了。
四部门约谈马云 蚂蚁上市悬了!
11月3日晚间,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关于暂缓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上市的决定》。随后,蚂蚁集团决定将在香港联交所进行的H股同步上市的计划也将暂缓。受此影响,蚂蚁最大股东阿里巴巴在美股和港股双双大跌。
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表态可以看出,做出暂缓上市决定的主要原因是一天之前的另一条“大”新闻。
11月2日晚,证监会网站消息,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至于监管约谈具体内容,消息中并未说明。
监管约谈无小事,管清友曾指出,监管约谈是个严重警告。如果是券商负责人被约谈,当年券商评级打分是要扣分的,严重影响评级和业务开展。果然,上市大计就此受阻。
许多人猜测,此次约谈与马云近期在上海外滩金融峰会上发表的讲话不无关系。
那一天马云的演讲不算太差。而擅长“语言艺术”的马老师在这场二十分钟左右的演讲中,炮制出了不少的“金句”。
中国金融没有系统性风险,因为“没有系统”。没有没有风险的创新,把风险控制为零,才是最大的风险。现在中国的银行还是当铺思想,害了很多企业家。今天不能因为P2P把整个互联网技术对金融的创新否定了,其实我们要想一想如果全国几千家P2P犯金融公司的错误,是不是我们其它地方出了问题?数字货币远未到抢标准的时候,而是应思考如何创造价值。
有媒体把马云的这段讲话总结为三个重点:“别管我”、“巴塞尔协议过时了”“数字货币好,我想做”。而另一种更为浓缩的总结则只有三个字——“别管我”。
这场讲话后,财经媒体震惊、互联网金融圈则陷入深思。讲这话是为什么?谁又在放什么风?
不过很快,人们就发现,马云只是说了些“屁股决定脑袋”的任性的话。在此次讲话后,中共中央主办的光明日报旗下的光明网、人民日报主管的证券时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指定披露重要信息的媒体《金融时报》都先后发文提出不赞成意见。
10月26日,光明网发表了评论员文章,称马云问题不是张冠李戴那么简单。
10月27日,《证券时报》发表了题为《把金融监管对立化有失公允》的文章,指出“简单地把监管对立化,甚至抱怨监管的硬约束在根本上阻滞了金融业务的发展和创新,于逻辑、于现实都很难讲得通,且显失公允。”
10月31日至11月2日,更是有三位“神秘”人士连续三天在《金融时报》发文驳斥马云。尽管三篇文章分别署名不同作者,三位作者也都是首次以“资深学者”的身份发文,但都直指蚂蚁集团业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的几点思考。
11月2日晚,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在媒体发文指出,“花呗”、“借呗”侵害消费者权益值得高度关注。
其中,在11月2日名为《在金融科技发展中需要思考和厘清的几个问题》这篇文章中,更是直接以蚂蚁集团为例,提出了监管、整改要求。如“是否还应将所有类金融机构和业务,如支付宝、小贷公司以及由其交叉融合形成的类信用卡产品(花呗借呗),全部纳入金融控股公司框架”“将花呗借呗等类信用卡业务并入网商银行,防止利用金融与类金融机构的规则差异进行监管套利”等等。
蚂蚁未来命运如何?会迎来强监管吗?
在暂停上市这一决策发布之前,市场对蚂蚁集团的信心依然很强。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3日上午收盘,33只蚂蚁金服概念股涨多跌少,仅朗新科技、巨人网络、新朋股份和百大集团4只出现微跌,宇信科技涨幅已超7%。而对蚂蚁H股而言,也并未产生压力。3日上午蚂蚁H股暗盘价格仍然维持在116至120港元,较招股价上涨45%至50%。
尽管目前上市暂缓,但蚂蚁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其未来命运依然值得关注。而与蚂蚁集团未来发展趋势息息相关的是11月2日发布的一个意见稿。
这份意见稿发布于四部门约谈马云的消息放出后半小时内。
11月2日晚间,银保监会官方微信发布的一条消息——“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就《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以下简称‘《办法》’)。”主要内容包含重申小贷公司属地经营原则,跨区域经营需银保监会审批,且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需达50亿;联合贷款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强调“一参一控”,即只能控股一家小贷公司,参股小贷公司数量不得多于两家等。
据蚂蚁集团招股书,截至2020年上半年,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产生的收入占比为63.39%,为最主要收入来源。而在数字金融科技平台贡献的收入中,微贷科技平台占据了大头,2020年上半年贡献收入285.8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9.41%,为公司占比最大的收入来源。
而微贷科技平台获取收入的主要办法是,按照金融机构等合作伙伴相应获得利息收入的一定百分比收取技术服务费,蚂蚁提供技术支持,不对消费信贷及小微经营者贷款承担信用风险。换言之,这是一项助贷业务。
而《办法》对"助贷或联合贷款"的做出了明确规定,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而蚂蚁自营放贷主体为两家小贷公司,分别为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和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两家小贷公司的注册资金分别为120亿元、40亿元。截至2020年6月末,两家小贷发放贷款和贷款余额总计362亿元,通过资产转让业务实现的贷款余额1708亿元。蚂蚁集团目前有共计21540亿元信贷规模,其中98%的资金来自合作银行和发行ABS产品。
除此之外,《办法》还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应当主要在注册地所属省级行政区域内开展;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小额贷款公司不得跨省级行政区域开展网络小额贷款业务。而蚂蚁集团两大拳头产品“花呗”和“借呗”,前者的主体为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后者为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二者均不在杭州市。
短期来看,IPO暂缓、又迎来新一轮监管的蚂蚁集团顺风顺水的日子似乎告一段落了。但长远看来,当全国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规定统一后,蚂蚁集团作为早就起跑并获取了巨大市场占有率的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依然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更多资讯,关注财经365股票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