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央视报道称,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国家在鼓励创新,越来越重视高科技企业,未来10-20年是中国科技创业者最黄金的时代。
在人工智能的风口下,科大讯飞的股价从2017年的26元,涨到了目前的62元左右,市值近千亿人民币。那么,一直被券商誉为当前A股纯正的人工智能标的科大讯飞能否走好属于自身的“最黄金”时代?
自2008年上市至今,科大讯飞深耕人工智能技术已达19年;在科技行业还没有广泛认识到重要性的时候,早已押注语音智能化,并在互联网大潮中,这家更像传统B2B软件的企业快速掉头,基于互联网维度开拓了人工智能的天空。
随着科技部于2017年11月15日宣布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以及于12月13日正式批复依托科大讯飞建设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大讯飞与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同时入围。AI的市场已经出现了BAT的身影,这也是对科大讯飞能力的更好诠释,同时也点明了科大讯飞要面对BAT强力抢夺细分市场的危机。
如此,BAT已经布局和深耕人工智能,科大讯飞将如何保住AI界的TOP 4?
六大行业雨露均沾,变现业绩或许“焦虑”
自2008年5月12日上市以来的10年间,科大讯飞复权股价涨幅超过10倍,市值由32.48亿元增长至800亿元,增长率高达2363%;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0%,10年累计增长21倍;净利润年均增长率达23%,十年累计增长了6倍。
科大讯飞股价自2017年5月以来,一路上涨,曾在8月28日创出历史最高价64.77元,涨幅超过110%;上周市值突破840亿元。即使在2017年12月初以来股价有所调整,市值较巅峰跌去超过200亿,科大讯飞当前总市值仍然在700亿元以上。
当然,科大讯飞一直处在“风口浪尖”上,既受到了资本的热捧,也受估值方面的质疑;尤其是在2017年8月底受到了著名学者薛云奎的“股市上的大公司,财报上的小公司”的质疑,而业绩表现正是质疑和争议的双刃剑。
根据3月28日披露的财报,科大讯飞2017年营收达54.45,同比增长63.97%;而净利润为4.35亿元,同比下滑10.27%的下滑;再次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现象。
从上图可以看出,科大讯飞已多年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境。科大讯飞在2013年-2017年的净利增长速度分别为52.75%、39.57%、12.63%、13.73%和-10.27%,可谓一路走低。
对此下滑,科大讯飞有两点解释:第一是来自2016年收购安徽讯飞产生的非经常性损益,这一点已在前三季度报时做出了解释说明,前三季度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4.18%;收购安徽讯飞之前,科大讯飞已持有其49.02%的股权,在收购之后,根据会计准则,49.02%的股权因重新计量,产生了1亿多元的非经常性损益;第二是来自在各种领域的加大投入,主要是销售费用以及研发投入的上升;2017年的销售费用为11.11亿,同比增长71.3%,研发投入为11.45亿,同比增长61.5%。
对于科大讯飞的发展路径,“重点布局教育、政法、医疗领域;在这三个主赛道,做深做透,做成业务引领根据地,形成很强的护城河”,刘庆峰在本次博鳌论坛上如是表示。
根据2017年财报显示,按照产品分类来看,科大讯飞的主营业务涉及到了教育教学、智慧城市、政法业务、开放平台及消费者业务、汽车领域、智能服务和其他业务等七大主营业务,可谓是对教育、智慧城市、政法、消费者业务、汽车、智能服务六大行业“雨露均沾”。
“科大讯飞是市场中倚靠政府补贴盈利的典型案例,它的股价和它的产品是割裂开的。”一位资深教育工作者如是表示,同行们的疑惑之处在于,该公司的确持有核心技术,例如语音识别;甚至AI等其他方面也有一些。但实际上却一直没有看到科大真正在产品营销上的高增长,“讯飞的产品,叫好却不叫座”。
“软件信息建设和TO B端的教育业务、产品类型皆有一定的季节周期性,同时,政府补贴的周期也体现在了科大讯飞每个季度的业绩表现上,即通常后两个季度的业绩表现良好,前两个季度往往是负增长”,记者向一位长期观察科大讯飞的行业观察者了解到,“多年依赖于政府补贴输血,净利润名不副实也令科大讯飞备受质疑。市场认为,政府补助占净利润的比例更能反映其盈利能力问题,政府的高额补贴是造成科大讯飞净利润连年增长‘错觉’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过,一位不具名关注科大讯飞的证券分析师向记者表示,科大讯飞有一定的争议,但是众多券商对其仍是增持的评级,“因为我们更看重其成长的潜力,目前其市盈率仍高达174倍;不过,虽有语音技术一技在手,但是,面对AI的大潮和BAT的实力抢占,科大讯飞还是需要思考对大行业均沾的方式能否行得通。即使科大讯飞目前宣布重点布局教育、政法、医疗三个主赛道,但是,现在的时机正是深耕程度,主要体现在用户量、客户量、转化率等指标上;这也是避免业绩交流的最好、最难的方式。”
对于后续的业务发展,刘庆峰也在博鳌论坛上强调,“要拒绝诱惑,不要什么都想做,最后什么都做不深。”作为创始人,这是他规划的发展策略,或许体现了对科大讯飞业绩现状和厚积薄发的“焦虑”。
不过,一不愿意具名的知名券商TMT行业研究员向记者指出,“长期盈利能力不代表现在的估值合理性,要想真正撑起800多亿的市值,科大讯飞需要在未来一到两年内实现至少10-20亿元的年度归属股东净利润,这个盈利数据对应的未来科大讯飞未来的一到两年的PE是40-80倍,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但如此的盈利几乎是科大讯飞目前盈利能力的十倍;对于科大讯飞来说,还很不现实。”
BAT入局,语音技术或许不再是科大讯飞的“唯一”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科大讯飞切入语音市场深耕AI市场19年,ALL in AI的百度则是近年开始深耕和布局,但中国互联网三大巨头BAT自2015年起开始入场语音技术领域。不论是语音技术,还是在汽车、教育、医疗影像方向的布局,BAT来势汹汹,欲分得一碗羹,甚至是更多。
尤其是百度在2017年12月宣布语音技术全系列接口永久免费开放,科大讯飞再次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百度宣布近场语音识别、长语音识别、远场语音识别、语音合成等功能,开发者都可以免费使用,支持IOS、Android等多平台接入。百度的语音技术已落地应用在同声翻译、手机、智能电视、影音娱乐、教育等细分市场。不论是媒体还是行业分析人士热议,这是一场AI免费战再升级,科大讯飞面临的对手不止百度。
语音交互可以说是人与机器“交流”的重要环节,以语音为切入口的布局端成为了许多科技公司的必争之地。而科大讯飞的核心技术正是语音合成与识别,占到中文语音技术6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不容忽视的是,百度、腾讯和阿里的语音技术也已形成从模型算法、开发组件、场景覆盖到行业应用的全链条。此外,科大讯飞在2014年曾为搜狗语音助手提供底层语音技术支持;现今,搜狗已完备了自身的语音团队,并推出了语音实时翻译技术。
同时,记者向BAT相关AI的研究员了解到,BAT已经开始在语音技术领域进行“降维”策略;因为截至目前,百度、腾讯微信的语音输入准确性已经非常高,而阿里巴巴已经推出地铁站语音购票,也在汽车领域、无人驾驶方面、物流领域有一定的技术落地和应用。
一位阿里负责语音技术的高层曾向记者表示,BAT等很多有技术实力企业的语音识别率都已经达到95%以上,这样微弱的领先优势不足以给科大讯飞构成强大的护城河;只是目前阿里与科大讯飞的盈利模式不同,阿里目前只是作为一个平台。这位高层同时指出,虽然现在BAT等企业在识别率和科大讯飞有所差距,但资金和人才的投入,短时间超过科大讯飞技术水平的可能也不是没有。
此外,备受关注的B端和C端市场的策略,或许也是科大讯飞落地行业的重要突围点。“目前看来,B端或许很有优势,但是C端却与BAT有一定的区别,这是与企业基因和前期用户积累有直接关联”,一位中信建投分析师在2017人工智能大会上如是向记者表示,“科大讯飞要在短时间之内缩短甚至是不上与BAT的用户积累,但是在教育方面,科大讯飞比BAT有很大的优势和基因。”
对于BAT的“入局”,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曾向记者回应称,人工智能市场空间广阔,完全容纳得下千帆竞发的产业生态。
不过,AI商业化战略专家吴霁虹曾向媒体指出,BAT公司和科大讯飞非常不一样,BAT切入人工智能商业或者产业是基于大数据的优势,这是符合规律的;而科大讯飞坚守技术创新做了很多年,业务的核心一直围绕技术层面。一方面,对于未来的人工智能而言是非常关键的入口,另一方面,相较于其他巨头来说,用户的积累与应用场景的搭建,显得较为疏离,更多是偏向B端的服务。尽管在中文语音技术市场已经占据60%以上份额的前提下,也要面对百度语音技术永久免费等各巨头的分羹,科大讯飞未来的语音与AI之路,并不好走。(蓝鲸TMT记者 王双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