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名家 / 投稿专栏 / 课堂 / 热点 视频 / 战略 > 电动爹卡在拐点

电动爹卡在拐点

2022-01-11 10:22  来源:判官老司机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判官老司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判官老司机(ID:panguansays),作者:判官,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2021年最后一天,我和一群互联网行业的朋友聚会。到场12人超过半数有车,其中有纯电车的四人,分别是两辆蔚来,一辆特斯拉,一辆小鹏。即使考虑到互联网行业对新产品的接受度较高,这个小小的样本中,含电率也很高了。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市场研究分会(又简称乘联会)的预测,2021年中国大陆地区乘用车零售销量为2009万辆,其中新能源车预计340万辆。

  新能源车(NEV)销量占比,最低出现在1月(8.1%),最高出现在8月(20.1%):

  新能源车(NEV)销量占比,最低出现在1月(8.1%),最高出现在8月(20.1%):

  新能源乘用车的销量里,纯电车(BEV)占八成以上。图中的PHEV包含增程式电动车,比如理想one。

  新能源乘用车的销量里,纯电车(BEV)占八成以上。图中的PHEV包含增程式电动车,比如理想one。

  所以,有“电动爹”之称的纯电车,在去年乘用车中的销量占比,冲到16%出头。

  有人迫不及待地套用罗杰斯的创新扩散模型,指出纯电车的拐点已到,开始由“早期采用者”进入“早期大众”群体。

  但是,在这两个群体之间,还有一个杰弗里摩尔“跨越鸿沟”理论中所谓的大坑(chasm),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

  但是,在这两个群体之间,还有一个杰弗里摩尔“跨越鸿沟”理论中所谓的大坑(chasm),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

  理论太枯燥,咱们还是从车主的角度,来聊聊电动爹正在和即将遇到的挑战,以及它为啥有可能掉坑里了。

  先来说说一款汽车的产品力体现在哪。

  产品力是产品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汽车的核心产品力,是安全、可靠、舒适。这是由汽车作为交通工具的本质决定的,车就是要在保障驾乘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可靠地把人送到目的地,且驾乘过程尽可能地舒适。

  作为交通工具,安全一定是第一位的,不以安全为前提的汽车产品设计,一定是在耍流氓,包含但不限于特斯拉的单踏板(动能回收强制开启)模式。

  纯电车由于储能形式的变化,对主动和被动安全性设计,有不同于燃油车的要求。厂家和供应商在这方面的工程经验积累,依赖于产品的使用反馈和迭代。

  说句不好听的,哪家车厂的产品历史,都是人命堆出来的。只要汽车这个东西的产品形态和使用场景没有本质变化,越老牌的厂家,安全方面的经验和技术越有优势。

  在安全的基础上,汽车的使命,是使用的可靠性。我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故障率和维修成本,比如补能的便捷程度,比如不同气候、路况下的兼容性。

  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汽车需要提供尽可能舒适的驾乘体验,比如空间设计合理,坐着舒服,开着省心。要注意的是,提升舒适度的“智能化”(智能座舱+辅助驾驶),和“电动化”没有必然联系,不是新能源车的专利。

  纯电车在操控性和nvh方面确实有天然优势,比如更合理的重量分布,更安静、响应更迅速的电机驱动。但目前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还有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

  比如,油车疏于保养,发动机和电路老化,一样有自燃风险,但油车的自燃和电车的自燃,对乘员的安全威胁显然不在一个水平。前者自燃后还有机会找灭火器救一救,后者有幸在一分钟的黄金时间内逃出,能做的大概只有举起手机发朋友圈或拍抖音。

  可靠性和舒适性方面,蓄电池带来的续航焦虑、补能不便、补能效率低、低温掉电都是老话题了,零百加速秒天秒地,零下续航哭天抢地。某电车品牌老总,说汽油车换了电动车就回不去了,很多车主买了电动爹才明白,高速充不上电或者低温下,家确实是回不去了。

  考虑到电池的成本和体积,纯电车续航不能无限增加,目前最大的瓶颈,是充能便捷性和效率。去年这时候,我在北京某特斯拉充电站拍到一张照片:

  考虑到电池的成本和体积,纯电车续航不能无限增加,目前最大的瓶颈,是充能便捷性和效率。去年这时候,我在北京某特斯拉充电站拍到一张照片:

  买个二三十万的车,零下五六度,不开空调,吃着外卖排队充电,这种毫无尊严的用车体验,确实令人无语。电动车有没有可靠方便的充电条件,用户体验完全是天堂地狱的区别。为了防杠必须说明,我当然知道私人车位和充电桩是好东西,我还知道私人别墅、私人司机更是好东西呢。

  总之,这样的产品能淘汰汽油车,我是不太敢信的。

  说到这里,我其实不讨厌电动车,毕竟城市通勤目前问题不大。我讨厌的是电动吹,他们无视目前纯电车的缺陷,以及这些缺陷在未来难以解决,动不动就拿诺基亚、机械表来类比汽油车,这是很愚蠢的。手机和机械表的产品场景下,核心产品力已经发生了迁移,跟车的产品场景,完全没有可比性。

  手机从功能机发展到智能机,用户关心的重点,不再是信号、待机(当然也不能太差),而是应用生态和稳定性。但车的动力系统演进后,产品形态和核心产品力,并没发生变化。

  至于机械表,论计时的精准性,还比不上十块钱的义乌电子表,论功能的丰富,也与AppleWatch之类智能表完全没法比。机械表“计时”的核心产品力,早就迁移成了“饰品”和“奢侈品”。

  纯电车的本质还是交通工具,相比汽油车,纯电车的核心产品力是有缺陷的,而且这个缺陷,短期内技术发展无法弥补,且已购车用户享受不到这种技术进步。

  纯电动车的储能形式是蓄电池,这玩意最大的问题是能量密度和成本。

  能量密度代表单位重量和体积的储能能力。蓄电池不管SOC状态如何,都要占用汽车的自重,反过来又影响续航里程。

  即使五年后固态电池顺利搞出来了,也并不能给能量密度带来数量级的提升,在实际续航接近的情况下,三电系统的重量,仍会高于发动机+变速箱+冷却/排气系统+油箱。

  至于成本,锂在地球上储量并不算丰富,可开采储量分布也不均匀,还特别贵。有人会提到钠电池,这东西的工程应用还早,甚至不如固态电池可预期,而且同样不能解决储能密度的问题。

  以上两点缺陷,导致纯电动车极有可能只是个过渡产品形态。

  未来五年内,可见的、能够提升纯电车产品力的手段,大概只剩提升充能便利性和效率了。

  国内外车企都在布局的800伏加240千瓦~480千瓦高压充电装置,能做到“五分钟补充200公里续航”,这一点就和汽油车的充能效率很接近了。不过,高压快充的普及,对电网基础建设,和车端的成本,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几个充电桩就相当于几栋住宅楼的功率负荷,不知道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作何感想。

  而在车端,高压充电对充电芯片的要求,是从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到SiC(碳化硅)。IGBT占整车成本约8%-10%,是除了汽车动力电池之外的第二高成本原件。目前同一级别的SiC MOSFET的成本约是IGBT的8-12倍,耗损也大于IGBT,更不用说车上其他的用电器件和连接器,都要重新选型换成支持高压的版本。

  更要命的是,占据纯电车40%左右成本的电池,核心原材料锂,面临对外依存度高、供货紧张的局面,价格连续上涨已近一年。这就导致未来本应降价进入10-20万级别大展拳脚的纯电车,原材料成本和供货,都面临极大压力。

  相比之下,新能源补贴的退坡、新能源保险带来的保费上升,反而不是个事了。

  说起钱,纯电车在用车时的较低成本,也是车主津津乐道的。虽然,用车成本应该看综合成本,而不是仅看充能、保养成本,但考虑到很多车主,还没经历过一辆车从买入到卖出的完整周期,对车辆保值率的认知不太直观,倒也无可厚非。毕竟人对于日常、高频率的刺激感觉更强烈,而卖车时的折损,平时不太会想得到。

  目前纯电车在二手车市场,尤其是北方的二手车市场,定价和流通还不太流畅。二手车商对三电系统尤其是电池,没有可靠的鉴定手段,很多权益也只给首任车主,所以一些头部电车厂商推行官方二手车,来维护价格体系与用户体验。

  汽车市场从来都是政策驱动,而不是单纯的消费驱动。新能源车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大势所趋,而传统燃油车,则是在排量、排放、税收、购车指标等环节受到重重限制。

  即便如此,汽油车捆手捆脚,销量还是占大头,一个打五个,李小龙和叶问都直呼内行。新能源车要取代燃油车,长期来看,还是要靠自身的产品力提升。在可见的未来,还看不到纯电车能独自承担取代燃油车的重任。纯电车的拐点可能是来了,但这个弯不太容易拐过去,目前有点卡住了的意思,车主和企业都很难受。

  当我们谈论纯电车的优势时,很多情况下,谈论的其实是“电驱动车”的优势。前端供能形式多样化,混动、增程、氢能源也可以成为车主的选择,甚至格局打开,未来弄个可控核聚变,一劳永逸,终身不需要充电,这倒是我真正希望看到的拐点。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