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三板 / 融资 / 创业 / 动态 观点> 春季行情是否可期?公募把脉2022

春季行情是否可期?公募把脉2022

2022-01-17 09:44  来源:中国基金报 作者:方丽 张燕北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中国基金报

  从2022开年前半个月的市场走势来看,整体表现并不理想。其中,创业板在2022年以来已经下跌了7.21%,沪深主板市场均有不同程度上的跌幅。此外,作为A股“股王”的贵州茅台(1868.00 -0.12%,诊股),今年以来的累计跌幅达到8.12%、宁德时代(599.73 +3.77%,诊股)的年内跌幅也有3.91%。

  期待中的“开门红”落空,市场开局便出现了不利的走势,给市场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预期。

  这波调整背后的因素有哪些?春季行情是否可期?2022年市场行情将会如何演绎?是否即将迎来风格切换?哪些行业板块会有相对更好的投资机会?站在一年开端,面临市场震荡,这一系列问题都深受广大投资者关注。

  中国基金报记者专访了多位公募投资及研究总监,包括:

  来共同探讨接下来的市场及后市投资操作策略。

  这些公募投资人士认为,当前下跌与国内外因素均相关,部分热门赛道筹码相对拥挤,同时市场出现估值挤压,叠加市场担忧今年经济上行动能不足,以及海外市场的调整等导致年初至今A股出现一波快速调整。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稳增长预期仍然存在,且国内货币政策可发挥的空间不小,所以对年初A股走势也不必过度悲观。新年开局就出现的这轮回调,恰好给一些优质标的提供了良好的“春季行情”布局机会。

  同时,这些人士展望到,2022年市场风格将会比较均衡,,单一风格出现压倒性优势的概率不大。投资主线聚焦于“价值回归,优质成长”,至于一季度,业绩增长兑现和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拉动,会是两个主要投资脉络,房地产、建筑、建材、钢铁、家电等都是稳增长受益下的线索。

  中长期而言,多位基金经理依然相对看好国家支持鼓励的高景气赛道,比如电动车、光伏、军工、电子等,建议投资者震荡市不要追涨杀跌,而是以较长的视角进行定投。

  这7位总监级别公募投研人士,共同把脉股市后市走向和投资机会。先分享下他们的重要观点:

  史博:作为机构投资者,我们判断成长股投资的时候,更为重要的变量是产业的趋势。目前主要成长板块的产业趋势没有变化,因此我不认为这种“杀跌”会持续较长时间。当然,客观的现象是成长股估值较高之后,资金的博弈性会增加,这也是过去一个季度市场轮动比较快的原因。

  曾鹏:2022年总体来说,我们认为市场会“稳中求进”。“稳”是2022年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基调,我们理解这个“稳”是建立在“绿色低碳、结构转型”基础上的稳,是依靠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新兴行业拉动的稳增长,而不再是依靠传统基建和地产链的拉动。最终效果会体现在“进取型”的成长行业获得超额收益。

  李化松:春节后,随着两会的临近,相关政策出台,市场情绪可能会有所缓解,全面仍然谨慎乐观。年初调整带来更多机会。

  莫海波:我们认为一季度的投资主线依然是稳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定调了经济“稳字当头”,一季度稳增长主线值得关注的。板块方面,我们认为相关的:房地产、建筑、建材、钢铁、家电等都是稳增长受益下的线索。

  陆彬:我们把市场的投资机会按照风格来分类,当前我们会相对看好四类投资机会。第一个方向是核心资产,第二个方向是指数权重股中的低估值价值类,第三个方向是PEG成长类的行业,最后一个方向是周期类行业。

  朱红:市场出现持续调整表现不好时,一般投资者出现焦虑情绪是正常现象,基金可能遭遇“销售冷”,但相对而言,专业的投资者具备较强的逆向思维和抗压能力,能够进行独立客观的投资操作,随着未来市场反弹,基金销售会逐步恢复状态。

  杨喆:由于各类理财全面净值化,居民资产依然在向A股市场逐步流入,市场上市公司家数较多,门类丰富,不会有大的系统性风险,结构化行情会是长期的常态。根据成长性和估值的性价比,反复动态调整组合,保持组合的适度均衡,是长线更好的策略。

  三大因素致A股年初快速调整

  中国基金报记者:2022年伊始,A股市场并没有迎来预期中的上升行情,市场调整引发关注和担忧。A股开局欠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史博:年初至今A股出现调整,到目前为止呈现出两个现象。第一个现象是我们看到全球市场都有一定下跌,标普500和纳斯达克指数跌幅分别为2.25%和5.36%(WIND,截至1月13日),全球市场调整的原因来自于对美联储紧缩的担心。第二个现象是A股一些龙头成长股跌幅居前,创业板指跌幅显著高于主板,我们判断这个分化现象是部分投资者调仓所致。但我想指出的是,年初到现在才过了两个星期,我们几乎不可能对两个星期的行情做出准确判断,同时目前市场的调整也没有超出合理波动的范畴。

  曾鹏:拥挤并不等于泡沫。当前市场下跌的主要原因是,过去一年这些景气赛道大幅上涨,筹码相对拥挤,一些个股的估值也相对透支了1-2年内的成长预期。但站在当前时点,一批高成长个股会利用2022年的业绩高增长消化估值压力,在市场下跌过程中已经重新回落到合理估值区间。

  李化松:市场对于稳增长的政策有一定担心,担心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使得上市公司业绩低于预期。

  莫海波:我们认为年初以来市场的调整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新能源、半导体、军工等核心赛道本身估值历史分位数偏贵,筹码相对拥挤;二是美国加息和缩表预期节奏加快,美债利率大幅上行引发担忧;三是市场担忧今年经济上行动能不足。

  朱红:市场更多的是结构性的调整,前期热门赛道估值较高,短期交易性价比不足,部分资金收益兑现。以上证指数为例,整体跌幅有限,但从细分行业来看分化较大,前期估值较低调整充分的银行、地产上涨,而去年涨幅较大的新能源、电子、军工等板块下跌幅度较大,热门赛道的估值得到修正。

  杨喆:元旦以来沪深成长股剧烈调整,前几年的核心资产类蓝筹也反复上行又快速回落,其中原因,主要是市场按自身的规律进行性价比再平衡,也可以理解为长牛途中的一个蓄势阶段。

  其一,经历了19年以来三年的市场上涨,多数成长方向的估值已经不便宜了,甚至有不少方向的估值,已经类似于2020年2月份的食品饮料,达到了过往10年左右历史PE估值最高的相对位置,始于去年2月的白酒股大幅度调整,当时行业景气度也没有显著变化,只是行业估值过高导致的资金重新配置。所以过去一年显著上涨、估值较高的部分成长板块,一部分资金在选择坚守和消化高估值等待业绩兑现,一部分资金选择估值性价比更好的方向进行切换,这是市场任何时候都会有的再平衡。

  其二,经济整体增速阶段下降、美联储认为通胀压力较大可能提前加息和缩表,带来上市公司整体盈利增速的预期下降和资金避险情绪上升,会导致股债性价比发生预期变化,部分资金有减仓股票动作。

  其三,大型机构投资者做大幅度的调仓一般会在新的年度开始时候做,这样就可以在上个年底前守住重仓的个股,完成排名和结构的年度工作。在新的年度开始时,调仓会更放得开手脚。

  成长性方向优质公司后续跌幅有限

  中国基金报记者:截至1月14日收盘,新年以来上证指数小幅下跌1.16%,深成指跌幅较大达4.76%,而万得全A则下探了3.7%,2022年开局市场分化,资金“杀”高位中小创明显。为何中小创持续调整?这种现象是否会持续很长时间?

  史博:12月中旬开始创业板出现调整,但如果我们往前看两个月,10月中到12月初创业板的反弹幅度也比较显著。一个季度的时间,成长股经历了从显著反弹到显著调整。作为机构投资者,我们判断成长股投资的时候,更为重要的变量是产业的趋势。目前主要成长板块的产业趋势没有变化,因此我不认为这种“杀跌”会持续较长时间。当然,客观的现象是成长股估值较高之后,资金的博弈性会增加,这也是过去一个季度市场轮动比较快的原因。

  曾鹏: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深入调整,创业板和深成指已经不再是“中小盘”的代表,其中不乏很多新经济板块中的“新蓝筹”。例如某动力电池龙头,对于全A股的影响都是举足轻重。其次,我们认为本轮创业板、深成指的调整都是短暂的。近期市场的主要调整原因有二,一是美联储即将进入加息周期,市场对于高估值板块有所担忧;二是由于过去一年新能源板块的热度极高,吸引了大量市场资金,交易结构相对拥挤,一些个股也透支了未来一两年的业绩增长预期。

  但是展望未来两年,我们依然认为过去一年备受市场青睐的新能源、军工、科技等板块是代表未来的方向,大批优质个股将会用未来1-2年的高成长来消化高估值,重新进入上升通道。总的来看,未来‘产业之分’将替代‘大小之分’,如果产业趋势向上这个板块中的大小股票都会涨,如果产业趋势向下那么这个板块里的大小股票都会跌。

  李化松:部分中小公司21年业绩增速较快,估值有所提升,但是22年经济下行压力下,业绩可能低于预期,估值有压力。2022年还是要谨慎选择业绩和估值压力较小的公司。

  莫海波:中小创的持续调整主要是因为新能源、半导体、军工等核心高成长赛道的个股占比相对较多,上述板块因为存在估值偏贵、筹码拥挤、市场预期过高等风险因素,而美债利率的上行触发了这些板块的调整。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这些板块不会调整很长时间,主要原因在于经历短期的快速回调后,这些板块估值已经相对合理,而赛道景气高增长依然是较确定的趋势,并且市场对于美联储政策的担心已经反应较为充分,因此,未来还是可以积极寻找机会布局。

  朱红:前期预期较高的行业这轮调整幅度较大,大家对未来的行业景气或业绩能否持续超预期存在疑虑,目前正处于业绩真空期,市场泥沙俱下。在这轮结构充分调整后,市场又会回到公司本身的质地、业绩成长和估值上来,当优质标的估值变得有吸引力后,仍然会受到资金的青睐,开启新一轮行情。

  杨喆:中小创聚集了2021年上涨较多的成长型行业个股,太阳能(9.98 +0.30%,诊股)、新能源车、电子、军工等,目前更多是估值波动,而这些行业本身景气度没有大的变化,依然是预期增速较高的。

  资金从高估值的高成长股流出,是个12月份就开始的过程。2021年的12月份跌幅靠前的行业是电力设备、有色金属、汽车等,这几个行业近几天还是持续领跌的,说明去年涨幅较高的行业有资金趋势性地流出,这个过程还未结束。2021年2月开始的白酒股大幅度调整,当时行业景气度也没有显著变化,只是行业估值过高导致的资金重新配置。

  既然景气度和高增速预期没有变化,下跌和资金流出总是有度的,经过12月份以来的连续调整,目前光伏、新能源车、电子、军工、医药等成长型方向的优质公司,已经到按照PEG计算的性价比较为合理的区间,预计后续跌幅有限,优质企业的成长空间依然很大。

  春季行情仍然可期

  中国基金报记者:面对新年开局就出现的回调整理,您认为2022年能否迎来“春季行情”?

  史博:春季行情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不仅中国股市有,全球股市春季行情的特征也很明显。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是行为金融规律:人们在展望未来的时候往往都会给予较乐观的预期。一季度恰好是展望全年的起点,加上经济数据、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发布较少,乐观预期难以被校验,因此市场容易上涨。阻碍春季行情比较大的因素是市场本身的位置过高,也就是说预期早已非常乐观。目前我们显然没有处于预期非常乐观的状态,因此我判断2022年依然会有行情,大约在春季就可能有。

  曾鹏:2022年总体来说,我们认为市场会“稳中求进”。“稳”是2022年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基调,我们理解这个“稳”是建立在“绿色低碳、结构转型”基础上的稳,是依靠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新兴行业拉动的稳增长,而不再是依靠传统基建和地产链的拉动。最终效果会体现在“进取型”的成长行业获得超额收益。

  在投资策略上,我们同样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方针:“稳”体现在要守住未来5-10年影响中国发展的核心赛道,“进”体现在要在这些优质赛道的基础上“优中选优”、寻找“创新中的创新”。

  李化松:春节后,随着两会的临近,相关政策出台,市场情绪可能会有所缓解,全面仍然保持谨慎乐观。年初调整带来更多机会。

  莫海波:年初以来,国内外的风险因子集中释放,市场预期已经接近反应充分,目前已经重新回归到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认为春季行情依然是值得期待的。

  历史上,春季行情是一种非常显著的节日效应,主要指在春节前后,市场指数倾向于上涨,并且春节到两会又是对两会政策预期较高的阶段,市场表现会相对活跃,主题投资机会较多。

  朱红:我认为新年开局就出现的这轮回调,恰好给一些优质标的提供了良好的“春季布局行情”。对于今年的市场,我们认为仍然存在结构性行情。首先经济处于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的盈利仍将稳定增长;其次,市场整体估值仍处于合理区间内,部分行业仍存在低估板块,整体回调风险可控。

  最后,从流动性看,财政货币政策大概率将保持较宽松的状态,市场风险偏好仍较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优质标的如果从未来一两年的维度来看,可能正好是股价的阶段性低点。

  杨喆:我依然认为2022年也会有春季行情。一方面,调仓会很快。a股市场流动性较好,目前的结构调整没有显著缩量,资金的再平衡效率很高。去年高成长高涨幅的方向已经回落到性价比不错的区间而景气度依然很好,新发掘的政策转向受益、疫情消退收益、新基建投资、新内容消费等领域也有显著资金流入,目前性价比的再均衡已经差不多完成。

  第二方面,预计在我国的宏观政策发力适当提前、年报预增预喜已经开始、比较差的正式年报披露会集中在4月,一二季度之间会更关注美联储是否加息,近期是没有太多负面信息和影响的,时间节奏上也适合各类资金按照自己看好的方向进行发掘。

  一季度紧抓“稳增长”主线

  把握业绩兑现和宏观逆周期调节两大脉络

  中国基金报记者:每一年的开端都是布局新一年投资机会的重要时点。站在当前,您认为A股一季度的投资主线是什么?有什么行业板块值得关注?

  史博:机构投资者主流的投资标的是优质公司,有时偏成长有时偏价值,有时偏大盘有时偏小盘。决定成长股行情的因素是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决定价值股的行情的因素是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决定大小盘风格的是估值与成长性的匹配度。

  目前市场对于宏观经济和政策的关注度比较高,因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稳”有较高的定调。随着后续稳经济政策的逐渐出台,预计货币政策稳健偏宽,信用环境中性偏紧,经济增长有保证。这种背景下,股市更容易呈现震荡走势。理性的机构投资者不太会盲目追涨,也不是以季度的尺度去做投资。整体而言,采用相对均衡的配置会更主动。

  曾鹏:从渗透率角度看,我们认为光伏、电动车、半导体、军工等行业依然处在产业导入期,仍然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会因为周期性波动而改变其长期发展态势;以及一些优质赛道——例如储能、汽车电子、能源半导体等细分赛道,将获得双倍甚至数倍于主赛道的成长速度。

  在流动性合理充裕,经济基本面持续改善的背景下,我们对2022年的市场总体持乐观态度,坚持寻找投资中的“认知差”,在中长期为投资人创造更好的收益。中长期看,一些高景气赛道比如电动车、光伏、军工、电子等景气度并无明显变化,依然是未来数年中国经济的最好赛道之一。

  李化松:新能源+传统制造业,cpi-PPi修复,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

  陆彬:在2022年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环境下,中国A股市场出现了明显的风格分化,前期表现欠佳的“稳增长”类行业表现突出,前期表现突出的景气赛道行业短期调整幅度较大。我们认为市场有效地反映了基本面预期的变化,估值随之修复和调整。

  我们认为2022年的市场风格将会比较均衡,投资主线是“价值回归,优质成长”。对于风格、市值等因子始终保持中性态度,我们将基于“基本面和估值”的动态策略投资体系去把握2022年的市场机会。

  朱红:我们认为市场存在短期交易层面的风格不确定性,但长期的行业趋势是确定的,以下两个板块值得关注。

  消费板块值得重视。从行业空间来看,中国消费市场巨大,而且目前我国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短期疫情的影响并不改变消费升级这一长期的趋势。从行业格局来看,消费行业变革慢,马太效应强,龙头企业具有品牌、产品和渠道等优势,行业竞争格局大概率将进一步向优质龙头集中。

  第二条主线是先进制造板块。随着人口红利逐步消退和节能减排的大势所趋,中国制造业依靠工程师红利,向高能效、技术密集方向转型势在必行。目前中国制造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附加值将大幅提升。

  杨喆:业绩增长兑现和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拉动,会是两个主要脉络。

  业绩增长,体现在去年高增速、股价高涨幅的领域,如光伏、新能源车、军工、电子等,这些即将披露的年报或者预告都较好,可以展望的未来几年持续增速也还会不错,目前部分估值已经回落到合理区间,所以随着年报预告、年报披露,会有逐步按照新年和未来增速做估值切换的空间。这几个方向在经济整体增速下降的阶段,增速和确定性会凸显出稀缺性,依然是资金配置的重要方向。

  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会带来新基建、宽货币、宽财政、刺激消费等政策拉动,双碳节能降耗改造、光伏建筑、数字化智能化、内需消费、地产、家居家装、投资链条低估值的钢铁煤炭都会有一定的空间。

  2022年市场延续结构性行情

  风格将趋于均衡

  中国基金报记者:回顾2021年,A股市场风格轮动加剧,行情分化明显。您预计2022年这种结构性分化行情是否会延续?哪种风格将会更占优势?

  史博:2021年A股分化非常极端,这种极端不仅体现在相对收益,而且体现在绝对收益上的方向性分化。如果我们去回顾A股的历史,价值与成长、大盘与小盘,出现绝对收益的方向性分化,都是非常罕见的案例,且持续时间极少超过一年。

  因此我们判断2022年市场的结构分化不会像2021年那么剧烈。从基本面的角度,2022年预计宏观经济底部企稳,这对于2021年表现不佳的价值股、大盘股是支撑。而2021年表现好的成长板块,目前产业趋势依然积极,因此系统性下跌的概率也不大。整体而言,我们预计2022年市场风格趋于平衡,单一风格出现压倒性优势的概率不大。

  曾鹏:2022年市场会经历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业绩兑现能力强,竞争力强的个股会重新绽放,而跟风炒作的题材股会退出。在高成长赛道上,无论大小盘股均会有机会。

  李化松:22年风格会更均衡。

  莫海波:2022年外部的不确定性明显加大,尤其是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的节奏,一直会反复压制着市场,而国内政策的基调是以“稳”为主,因此,我们认为2022年大概率还是结构性行情。全年看,我们认为大盘价值板块盈利较为稳定且估值较低,可能在风格上更占优势。

  陆彬:我们把市场的投资机会按照风格来分类,当前我们会相对看好四类投资机会。

  第一个方向是核心资产,主要包括医药、消费、新能源、半导体这些长期空间比较大、优质公司比较多的行业。2022年我们会时刻比较这些行业的基本面和估值,在这些行业里面寻找估值和基本面的平衡。

  第二个方向是指数权重股中的低估值价值类。我们在价值领域里优选了房地产行业做了配置。从二季度末和三季度初开始,我们就在密切地关注这个行业。这个行业现在有比较大的争议,不管是从基本面的角度还是从投资的角度,但可能在明年会迎来估值提升的机会。

  第三个方向是PEG成长类的行业。这些行业我们会看2~3年的业绩增长和估值的匹配度。在这个领域里,我们会优选高端装备、新材料、汽车电子、计算机等。从自下而上的角度,的确也找到了不少投资机会,尤其是汽车电子。

  最后一个方向是周期类行业。2019年四季度,我们配置了不少周期股,对2021年的业绩贡献较大。整体来说,周期类的投资机会可能进入尾声,会更多关注和碳中和密切相关的周期细分行业,以及跟农业尤其是猪相关的周期股的投资机会。

  朱红:我们认为2022年结构性的分化行情大概率会延续,首先目前市场本身估值高度分化,在估值合理或低估的板块中可以找到较好的投资标的;其次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背景下,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优质成长公司能够穿越市场波动周期带来长期回报。对于2022年的市场风格,我认为符合产业发展趋势,具备估值性价比的高成长性公司可能会表现较好。

  杨喆:由于各类理财全面净值化,居民资产依然在向A股市场逐步流入,市场上市公司家数较多,门类丰富,不会有大的系统性风险,结构化行情会是长期的常态。

  根据成长性和估值的性价比,反复动态调整组合,保持组合的适度均衡,是长线更好的策略。

  基民认购情绪或会逐渐升温

  中国基金报记者:开年基金“发行热”遭遇“销售冷”。基金公司纷纷掏腰包自购。“好做不好发”是否仍会在本轮基金发遇发行遇冷后上演,为什么?

  史博:目前的情况确实偏向“好做不好发”,2021年初的情况则是“好发不好做”。这两个现象背后也是亘古不变的行为金融规律:市场参与者整体的贪婪与恐惧。目前我们对市场的判断可能没有乐观到“好做”的地步,但稍微拉长时间,如果最终2022年还是“不好做”的话,那么2023年可能就会比较“好做”。简而言之,目前我们判断市场风险不大,属于可以积极布局的时期。

  曾鹏:从短期来看,一般假如第一年基民赚了钱,第二年基金就好卖;如果第一年亏钱了钱第二年基金就难卖,这是人性。2021年整个基金的加权收益是负的,所以今年开年基金发行遇冷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加上当前相对低迷的市场这个现象就尤为凸显。

  但从历史看,每一轮市场的下跌,对于优秀的资产管理机构都是千载难逢的投资良机。近期我们看到,很多证明过自己的优秀基金经理虽然净值曲线出现了波动,但基金规模没有出现明显缩水,这说明基民也在走向成熟和理性。相信随着市场未来逐步回暖,优秀的基金经理会重新回到“好做也好发”的轨道上来。从长期趋势看,我国居民财富的资产配置方向往权益类资产配置的趋势不会改变。当前权益类资产配置在中国居民财富中占比不到5%,接近9成比例集中在房地产;而发达国家居民的财富结构中,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高达30%。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未来居民通过公募基金加大权益资产配置将是必然。

  李化松:目前市场情绪偏悲观,但是长期居民股票基金资产仍然低配,未来长期仍是房地产理财等资金转型流入方向。长期空间仍然很大。

  莫海波:基民购买基金的热度更多的是受到短期市场情绪的影响,年初市场回调相对较快,导致基民普遍对今年的行情较为悲观。但其实,我们认为随着主要赛道估值回归合理,春季行情的到来还是可以期待的,基民的认购情绪可能会重新反转。因此,没必要对短期的基金发型遇冷的情况过分担忧。

  朱红:市场出现持续调整表现不好时,一般投资者出现焦虑情绪是正常现象,基金可能遭遇“销售冷”,但相对而言,专业的投资者具备较强的逆向思维和抗压能力,能够进行独立客观的投资操作,随着未来市场反弹,基金销售会逐步恢复状态。

  资产配置注意全球通胀超预期风险

  中国基金报记者:对于投资者而言,2022年在资产配置方面,应该注意的风险点有哪些?

  史博:2019-2021年,市场经历了多次极致风格后的极致逆转,这对于投资者的重要启示是敬畏市场,对收益率保持一定的平常心,不过度追逐风险。2022年大概率还是震荡市,因此这条启示依然适用。除此之外,过程中还需要关注美联储政策收紧的风险,以及国内经济复苏的力度问题。短期这些问题对市场影响不大,但二季度或许要开始留意这些潜在的风险。

  曾鹏:2022年的风险主要集中在海外,美联储已经开始退出QE,未来假如美国通胀持续超预期,则美联储可能通过加息方式应对,这将对全球流动性造成一定的冲击,会在某个阶段对市场情绪形成影响。但由于国内宏观政策以“稳”为主,流动性会保持合理充裕,海外加息对中国市场的影响相对可控。

  李化松:主要风险还是全球通胀超预期,引起利率上行

  莫海波:我们认为2022年的主要风险依然在于海外,美联储加息和缩表的节奏、美国中期选举等带来不确定因素。除此之外,当前全球疫情依然尚未完全得到控制,未来疫情和防疫政策的变化也可能成为市场风险点。

  朱红:在资产配置方面,尽量根据自身专业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找专业的机构进行资产配置,需要对未来收益进行合理预期,同时采取如基金定投等长期投资方式,避免追涨杀跌等短期风险行为。

  杨喆:其一,估值节奏问题:市场经历了19年以来的三年上涨,多数方向已经挖掘充分,不算便宜了,不要在连续大幅上涨、估值高、情绪高亢的方向上高位而来;也不要在有长期成长性比较确定的行业经历了持续调整之后的低谷转身而去。二是做好估值观察和操作节奏的搭配。

  其二,美联储加息和缩表的扰动。美国高通胀带来的加息压力很大,很可能提前加息和缩表,带来海外风险资产的调整。如果发生,对a股而言,只是短期调整和情绪影响,实质影响有限。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