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中国广核集团(以下简称“中广核”)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英国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此前进行了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土建环节正式开工。此核电站由中方与法国电力集团共同投资,中方股份占比为33.5%。
据中国核工业集团董事长孙勤透露,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造约30台核电机组。
许多证券行业研究报告用“核电爆发”来形容当前趋势。2015年中国国内核电站核准及新开工重新恢复,同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沙特、印度尼西亚与中国签订高温气冷反应堆的合作协议,中方建设的巴基斯坦核电站投入使用,英国核电站项目正式开工。
欣克利角C核电站使用的是法国的核电技术,中方仅是投资、建设方。但是,根据协议,2025年,英国核电的另一个项目—布拉德威尔B核电站将会开工,并将首次使用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这意味着,中国的“华龙一号”将首次进入发达国家。
中国的核能研究始于自20世纪50-60年代。1991年12月,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开始并网发电。为了这个电站,此前进行科研、验证、土建、安装、调试的时间跨度近20年。这座核电站目前由中国核电(601985)负责运营。
中核与中广核是目前中国核电市场最重要的两个玩家。2016年初,中核与中广核在北京签订协议,共同投资设立华龙国际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利用自身技术积累,消化融合国外核电经验,双方共同推出自主的核电反应堆“华龙一号”,并把其作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拳头产品。
之所以能如此,原因是高温气冷堆的核燃料并不是印象中的棒状,而是将铀材料用石墨材料包裹成小颗粒,再把1万多个类似的小颗粒用陶瓷包裹成网球大小的球状体,这样的包覆之后,能耐住2000℃的高温,保证核材料不发生泄漏。此外,用氦气替代轻水作为传导热能的媒介,并自主研发了氦气轮机,将热能转为电能。在核岛外围墙面上,布置了降温用的装置,以控制温度,从而保证绝对安全。
“现阶段还是以‘华龙一号’作为主打,高温气冷堆还需要商业化的过程,需要时间。”林伯强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
3月17日,根据上市公司公告,中国核电集团、中国核建集团正筹划战略重组事宜,方案尚未确定。
1999年7月,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拆分成中核集团及中核建集团,前者负责核燃料专营、核电运营,后者负责核电站及其他核设施的建设。
海外项目最近则捷报频传。5月19日,中国与阿根廷签订核电站建设合同,中核集团在阿根廷2018年开工建设一座70万千瓦的核电机组,2020年开工建设一台百万千瓦的“华龙一号”。3月3日,正在巴基斯坦建设的“华龙一号”实现重大工程节点,核岛钢衬里模块吊装到位。
高温气冷堆方面,4月5日,世界首座高温气冷堆,开始初装堆芯的石墨球。5月15日,中核建计划在沙特建设高温气冷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正式启动。
中国的三代核电造价在国际上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根据广发证券的研究统计,按照每千瓦的造价来计算,美国日本为6500-7000美元,法国为6000美元左右,韩国为3600美元左右,俄罗斯为3000美元左右,而中国“华龙一号”不超过2500美元。
“中国的核电站建设,既有实战经验又有技术,价格又便宜,现在就必须开始布局海外,往海外走。”林伯强对时代周报记者强调,“中国核电海外发展,有难度,但中国必须要做,短期还靠国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