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有个习惯:就是一旦股市下跌,大伙就习惯性将原因归咎到IPO上去。近日,A股的连日调整,市场上放缓IPO发行甚至暂停IPO的说法多了,质疑新股的常态化发行拖累了指数,各类身份、各种观点应有尽有,投资者听得爽快,情绪有了宣泄通道,似乎停了IPO股市就能大涨。
但也有一些观点认为,好的监管者要让市场形成稳定预期,IPO发行节奏和大盘涨跌有关系但并非决定性的,没必要暂停IPO,毕竟在IPO常态发行下,A股有涨有跌,只要严把IPO入口质量关,确保退市常态化,市场会自然根据IPO发行节奏进行调整。当前的股指下跌是经济转型、去泡沫、去杠杆导致的阵痛,不过,若市场出现剧烈波动,从确保市场平稳运行、提振市场信心的角度考虑,可以适当根据市场运行发展情况对IPO节奏和规模进行微调,以避免造成风险。
新股发行快慢激辩
对于IPO的质疑声,是随着股指的涨跌波动的,A股一片红时,埋怨IPO常态化发行的声音寥寥,但凡A股出现绿油油情形,投资者对于IPO发行的质疑声就会此起彼伏,这其中,包括了不少专业人士。
原君安证券副总裁谢荣兴表示,新股发行节奏明显加快,比完全市场化、注册制且资本最充裕的美国股市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A股市场总市值大幅缩水,个股更是跌破股灾时的价格,作为最拥护股票市场的广大中小投资者财产更是血流成河。相比美国股市连续八年牛市,中国投资者常常心惊肉跳,因为股灾常态化,难道是美国经济连续八年比中国强劲吗?管理层必须反思。
市场人士韩志国也发表多条微博,呼吁大幅削减新股IPO数量。他建议,当务之急是推岀三大政策:立即停止对个股与板块的人为打压;大幅削减新股的IPO数量;尽快出台大小非减持新规。在治标的同时,加快修攻证券法和刑法,严刑峻法地打击财务造假,建立健全退市制度、集体诉讼制度和损害赔偿制度,给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提供强大的法律保护,以此来重拾市场信心,形成资金不请自来的内在机制。
数据说今年IPO
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些专业人士口中的IPO发行真实情况如何。
券商中国记者统计显示,今年以来,证监会共下发了18批次的IPO批文,给出了188张新股批文,融资总额约976亿元。每周一批新股成为惯例,一次基本10-11家。
实际上,为了释缓新股对市场的冲击,证监会在发行规模和发行数量上进行了指导,每家企业的募资额都最大限度的压缩了,同时,严防带病上市,通过现场检查和发审会关注财务质量的方式,降低了IPO的通过率。
截至5月25日,发审委共审核226家企业首发申请,其中首发获通过184家,未通过26家,取消审核4家,暂缓表决7家,过会率约为81.4%,低于去年同期94.81%的过会率,也分别低于2015年、2016年新股发行的通过率92.28%和91.21%。
值得注意的是,这还不包括主动撤回IPO申请的企业,据了解,今年主动撤回44家,也就是说,通过审核机制产生的实际否决率远高于发审会否决率。
可见,证监会在从严审核IPO企业、调整新股融资规模、稳定市场预期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下跌因素到底有哪些
既然IPO批文每周10家的下发从年初就开始,为何现在投资者对新股的常态化发行耿耿于怀呢?主要原因就在于近期股市的下跌。
能否完全把股市下跌归咎于IPO?其实也不尽然,影响股市波动的因素方方面面,既包括了宏观经济层面的数据波动,也包括了资金利率的波动,还包括了资金入场的情况等,在整个金融系统去杠杆挤泡沫的背景下,股市承受了一些压力,若直接把股市下跌完全归咎于IPO常态化发行,那在IPO每周10家发行的这半年时间,A股翻红又如何解释呢?今天各个指数飘红如何自圆其说呢?
当然,武断地认定股市调整与IPO无关,也是罔顾事实的表现。IPO供应量增加,次新股确实出现了调整,壳资源空间进一步压缩,ST股整体跌势如潮,对于个股和大盘也有影响,加之,中国的投资者对新股发行天然存在畏惧情绪,新股常态化发行,投资者心理层面受到波及。
“这是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不能因此暂停IPO。”武汉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