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7月1日在香港签署,国家发改委也于同日在香港举办“携手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合力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论坛。“粤港澳大湾区”一时为舆论热议。
7月3日,《每日经济新闻》中国自贸试验区报道记者专访了长期关注大湾区议题的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
在郭万达看来,香港回归后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其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及贸易中心的地位得到提升和巩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内地与香港融合度越来越高,内地为香港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他表示,在大湾区的驱动下,香港的产业结构将得到完善。而香港的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制度,也为内地自贸试验区提供了许多值得学习的经验。
香港近年IPO总额全球第一
中国自贸试验区报道:您认为香港回归20年来取得了哪些成就?
郭万达:香港回归祖国20年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一国两制在香港得到了成功实践,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香港的经济保持了基本繁荣稳定。
第一,香港本身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回归20年年均实际增长率在3.2%左右,在发达经济体中算较高的。香港本身具有的自由竞争制度使它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它是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及贸易中心,这些地位得到了提升和巩固。香港最近两年来的IPO总额是全球第一,已经超过了纽交所;同时,香港连续23年被选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这些都可以看出香港保持了持续的稳定发展。
第二,香港和内地的融合度越来越高。香港取得今日的成就和祖国内地支持有很大关系。从进出口来看,内地占香港进出口总额的比例超过了50%;香港近七成的资本是流向内地的,内地是它资本的主要流出地。另一方面,内地对外投资约有70%是通过香港走出去的。此外,香港旅游业非常发达,其中将近70%的游客来自内地。香港贸易、物流、投资、金融业的发达和内地有很大关系。
大湾区共同熬一锅“创新的汤”
中国自贸试验区报道:毗邻香港的深圳迅速崛起,相比之下毗邻澳门的珠海略有逊色,受辐射程度似乎不够明显。整个珠三角地区应当如何从大湾区中的香港和澳门中受益呢?
郭万达:香港有约700万人口,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而澳门人口只有60万,面积也仅30平方公里,澳门经济实力远没有香港那么强大。深圳发展过程中有香港因素,特别是上世纪80~90年代,香港许多产业转移到深圳和东莞。为什么东莞成为“世界工厂”,就是早年一些产业从香港转到深圳、再转移到东莞。
相比之下,澳门没有那么多产业可转移,澳门以博彩业为主导,它可转移的产业太少了,辐射作用有限。
纵观整个广东省,珠江东岸发展是比较快的。大湾区“9+2”要成为一个整体,要实现一个大的都市圈来发展,第一是要实现基础设施的联通,首先是连接珠江东岸和西岸,比如深中通道开通以后,深圳就可以去辐射中山;港珠澳大桥开通以后,香港就可以辐射珠海、澳门和江门了;另外未来虎门大桥、城市轨道、高铁、地铁的联通,将提高地区间通勤效率,辐射带动作用也会提高,城市间受地理制约的因素将会缩小。
第二是要从生产要素流动中得到好处。生产要素包括资本要素、人才要素及技术要素。要打破行政阻碍及通关障碍,要促进要素在大湾区的流动。大湾区各个城市间内部的发展是有差距的。我们说水往低处流,生产要素会向成本更低的地方流动,这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人往高处走,人才会向机会多、挣钱多、生活质量更好的地方流动。“高处”可以通过改善环境来实现,来吸引人才。这样就能从生产要素的流动中受益。
第三是从科技创新中受益。整个湾区最让人期待的是创新。城市间各有各的优势,但组在一起就是一锅汤,这是创新的汤,大湾区要吸引全球科技资源到这里来,成为创新高地,成为科创产业集聚地,成为科创人才的集聚地。
改善香港“中间产业缺乏症”
中国自贸试验区报道:香港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占比非常高,2014年服务业对香港生产总值的贡献升至92.7%,同期制造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降至1.3%。这个产业结构是否不太合理?在大湾区的驱动下,香港产业结构能否得到改善?
郭万达:香港服务业占比非常高,到90%以上,它缺乏“中间产业”,即附加值不像金融业那么高,但又比旅游、商贸要高的产业。香港有那么多大学却没有足够多的制造业,我们指的不是传统制造业,而是创新科技产业。这带来很多问题,产业配套不好反过来会对创新和科研带来影响,毕业的年轻人要么从事金融工作,要么从事旅游,选择余地非常少。
创新科技是有载体的,它需要把研发成果转化出来,例如移动互联、无人机、人工智能等,设计研发之后要把它造出来,总得有载体来承载。但香港现在也不可能去搞传统制造业的,它本身面积就很小,没有转型空间,但现在大湾区就可以成为她转型的空间。
在大湾区驱动下,内地和香港可通过融合发展来解决香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香港的优势是可以汇聚全球资源,它是自由港,法律体系属于普通法系。香港可以把它的创意和文化和深圳、东莞和珠三角等城市结合起来,珠三角拥有强大的制造业。这就是融合发展,香港和内地联合对其产业调整是有益的。
打破内地与港澳通关障碍
中国自贸试验区报道:大湾区建设未来要重点做好6个方面工作,其中之一是着力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但9个城市市场化、发展程度不一致,您认为该如何实现城市间的一体化发展呢?
郭万达:市场一体化发展最重要的是要素流动的一体化。资本市场是股票、债券等等的交易,人才市场是人才的流动,货物市场是实现通关便利化。港澳本身是自由市场经济体,政府对它干预少,它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内地市场化程度还未达到港澳那么高,内地9个城市要借鉴港澳的自由港、自由贸易制度,就需要加大改革力度,提升市场化程度,这也是自贸试验区正在做的事情。试验的是投资便利化、通关便利化、金融创新,利用人民币国际化去做金融创新。
而市场一体化程度是指深圳、东莞、广州之间的联系程度。一体化水平肯定是内地各城市要高一点,经过港澳便要通关。发改委讲的是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这需要去优化通关制度的安排。这里涉及的既要打破珠三角9个城市之间的行政化阻隔;也要打破内地城市与香港、澳门之间的通关障碍。但这个不完全是地方能决定的,这也是要由国家发改委来进行协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