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资中,有一类机会最令投资者神往,就是泡沫。在泡沫中,生铁作黄金、瓦砾比珠玉,大家都能赚到平时赚不到的钱、过上平时不敢想的日子。于是,许多投资者也就对预测泡沫乐此不疲。
殊不知,以上这个故事只对了半截:赚泡沫的钱是件好事,但预测泡沫的发生却是极其不靠谱的事。即使对于历史上有名的泡沫投资大师们来说,他们虽然赚到泡沫的钱,靠的却不是预测泡沫,而是判断泡沫。
就以时下最热门的泡沫预测“中国版漂亮50”来说,投资者看到一些优质蓝筹股上涨,联想到几十年前美国曾经有一次大的蓝筹股泡沫“漂亮50泡沫”,因此就开始憧憬中国市场也能来一次“漂亮50泡沫”,把被大家遗忘已久的蓝筹股估值打到天上。
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美国股票市场存在数百年,蓝筹股常常执市场牛耳,但为什么只有上世纪70年代出现过那么一次“漂亮50泡沫”?
有人也许会说当时不一样,市场特殊,很多当时的特质和现在A股一样。笔者姑且不论这些特质到底是什么,但是,如果按“当时美国市场的泡沫特质和现在A股一样”这个逻辑,我们就需要正确预测两个泡沫:上世纪70年代的美股和当前的A股。如此我们才能说,A股未来的泡沫和当年美股一样。
问题是,在实际交易中,我们看到多少人能正确预测哪怕一个泡沫?从2000年到现在的内地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巨大的牛市,有多少人在刚开始就预测到了?内地创业板在2002年底开始了一个大牛市(最后以150倍泡沫收场),可是有几家基金在之后的净值表现跑赢、或者哪怕跑平创业板指数呢?预测一个泡沫尚且如此之难,预测两个泡沫得有多难呢?
这里,我们就归结到一个问题,市场为什么会有泡沫?很多人认为,既然市场的基本面是可以预测的,那么泡沫自然也可以。问题是,基本面和泡沫,这两者并不是一个东西。
基本面的发展,是有许多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乃至人文、历史、政治、社会规律所导致的。它说白了就是利益之平衡、人心之所向,因而是有章可寻的。在特定的情况下,价值推理导向某一个结果,是大概率的事件,由此也就可以被聪明的投资者,在一开始就给出概率较大的预测。
但是,泡沫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市场的非理性导致的。它的构成中包括了情绪波动、从众影响、狂热、和事实不相符的错乱判断、信号的无端放大与扭曲,等等。
因此,尽管泡沫也有一定的出现规律(在新兴市场、流动性充裕的市场更容易出现),但是它们导向狂热泡沫的路径,却是极其不稳定的(想象一下预测一个醉汉的行走轨迹是多么难以预测),要从一开始就预测泡沫的发展路径,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
那么,那些以投机泡沫出名的大师又是怎么做的呢?他们并不预测“未来几年会有一个泡沫”,而是一直跟随泡沫,在泡沫演绎到概率极大的时候,上重注、甚至放大多倍杠杆,对则赚钱则撤,错则试错则撤,从不久留,因为他们深知泡沫的不可预测原理。
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乔治·索罗斯。在他对泡沫的投机之战中(不论是压注股市的传统资产泡沫,还是压注实体经济泡沫的外汇投机),几乎从来都是多番试错、快进快出、从不恋战。而看他对市场的判断分析,也常常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对于运动速度较快的资产价格、而非实体经济的分析尤其如此。
所以,对于当前A股的“漂亮50泡沫热”,笔者以为投资者需要清醒认识。A股发生“漂亮50泡沫”的概率虽然不能说不存在(考虑到A股狂热的投资情绪和充裕的流动性来说更是如此),但是如果说“当前A股和上世纪70年代美股有一些相似之处,因此一定会发生一个泡沫”,那么显然是欠考虑的。
不信,看看A股历史上发生过多少在当时大家都以为“必然会发生的”泡沫,而最后又有多少泡沫是实际存在了很长时间的,我们就会明白这其中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