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金融去杠杆的不断深入和二季度末宏观审慎评估(MPA)考核的临近,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出现了一些波动,银行业的流动性似乎也有些紧张,商业银行之间存款抢夺也在不断加剧。所以,有些专家就认为这与目前的金融去杠杆力度过猛以及表外理财纳入MPA考核有关。不过,笔者认为,要辩证看待去杠杆,而且,金融去杠杆过程中还是要充分发挥MPA体系的作用。
金融机构表外理财近年来发展很快,尤其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扩张迅猛,大幅超出MPA监管红线。但理财资金并没有真正配置到该配置的领域。一些理财产品、融资方式的“创新”,不仅没有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渠道,反而成了规避宏观调控、信贷政策的妙方,仅充当银行与企业间资金的“二传手”。
尽管市场整体“不差钱”,但理财产品资金运用不能与实体经济对接,而企业经历的融资环节却越来越多。更麻烦的是,部分资金最终还是投向了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大宗商品及债市,既造成融资的逆政策走向和低效率,更带来金融资产加杠杆和潜在的风险。监管层的指导思想还是想通过金融表外去杠杆,把银行过度膨胀的表外资产赶到表内。同时,对部分表外创新业务的监管还要通过MPA扩围解决。
从去年起,央行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即MPA体系。MPA全面关注资本和杠杆、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方面内容并形成综合评价结果,其中“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是MPA评估体系的核心。从今年一季度起,央行又正式将表外理财纳入MPA的广义信贷范围,以合理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表外理财资产扣除现金和存款等之后纳入广义信贷范围,纳入后广义信贷指标仍主要以余额同比增速考核。这可以说是加强和完善我国宏观审慎管理的又一重要决定和政策选项。而对表外理财强化监管和加强宏观审慎评估,既有利于表外理财资金用于支持实体经济,又有利于金融业去杠杆,抑制资产泡沫,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实践也表明,MPA实施近一年多来成效显著,广义信贷增长较为平稳有序,资本约束资产扩张理念进一步贯彻体现,金融机构经营总体稳健。
接下来,以金融去杠杆带动实体经济去杠杆的相关政策举措还会陆续登台亮相。不过,经验表明,金融去杠杆既需要堵住资金的高风险流向,更需要将金融体系的流动性疏导进实体经济。如此,才能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降低金融风险,真正维护金融安全。而MPA考核注重评估商业银行常规经营风险,补充调节商业银行顺周期宏观风险,防控金融创新带来负面的系统性风险。整体来看,只要商业银行MPA达标,那么基本上就是一家审慎经营、稳健发展的健康的银行,不会对宏观金融风险带来冲击。当然,MPA作为一套央行打分体系,其中包括前述很多指标,用来区分银行“乖孩子”、“熊孩子”,每季打分,并有奖罚。而根据MPA考核规定,银行广义信贷增速与目标M2的偏离不得超过22至25个百分点。无疑,这项政策对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的表外理财、委托投资等表外业务等在季末面临大幅压缩的压力,还会导致银行面临资产负债表上同业资产的刚性调整压力,对流动性和债券市场去杠杆也会产生较大冲击,这个方面在一季末的实践中也得到了验证。但是我要说,只要有利于金融业去杠杆,抑制资产泡沫,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将表外理财资金引导到支持实体经济,那么,加强监管和业务规范所付出的这些代价也是值得的。同时,在实际操作中,旨在加强流动性管理的货币政策工具比如MLF、SLF 、“PSL+逆回购”等的精准使用,再配合MPA考核,能够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政策框架的作用。6月6日,央行开展了为期1年的MLF操作4980亿元,操作利率3.20%,无逆回购操作。这样的操作颇具艺术性,向市场释放了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的明确信号。下一步,建议MPA还要根据形势需要不断扩围评估指标,并与《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中整个资管行业统一的监管标准进行有效衔接,进一步实现宏观审慎评估和管理。同时在指标评估上要给予商业银行较大的自由空间,在操作上更多地发挥金融机构自身和自律机制的自我约束作用,力争在抑泡沫、去杠杆、防风险、引导资金脱虚向实等方面发挥MPA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