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猪价回落拖累CPI。国内大宗品价格整体企稳,海外能源价格走强,高基数下PPI涨幅回落。政府债放量拉动社融同比多增,信贷投放亦有助力。M2、M1剪刀差继续走扩。外需景气度高位小幅回落,贸易顺差收窄。
摘要
价格数据预测:
1)CPI:预计1月同比上涨1.0%,较12月回落0.5个百分点。食品价格小幅上涨,但涨幅显著低于季节性,主要原因是猪价回落。随着腌腊活动结束,猪肉需求开始步入淡季,1月猪肉价格环比下跌9.8%。受地缘政治影响,布油价格上涨9.2%,国内成品油价格跟随上调。
2)PPI:预计1月同比上涨8.8%,较上月回落1.5个百分点。国内方面,年末供给偏弱,大宗品价格整体企稳,全月来看动力煤(-7.0%)、螺纹钢(-0.7%)、铜(+1.4%)等主要品种涨跌互现。海外方面,受俄罗斯与乌克兰局势影响,原油和天然气价格大幅走强。
金融数据预测:
1)新增信贷:预计新增信贷37800亿,同比多增2000亿,票据利率走高,反映信贷需求有所修复。开年信贷“开门红”有三大推力:涉房贷款企稳,基建配套贷款跟进,绿色小微、制造业信贷增加。
2)新增社融:预计新增社融规模在5.4万亿,同比增速10.3 %,迎来“宽货币+稳信用”格局。分项中,政府债是新增社融的主要推力,而信贷投放和企业债券是辅助力量。
3)M1、M2增速:政府债净融资额增加、财政支出边际提速,预计2022年1月M2增速略有上升至9.1%。由于春节期间企业和家庭更多地持有现金,M1增速将出现下降,但由于财政积极发力,预计增速小幅降低至3.0%,两者剪刀差小幅扩大0.6个百分点。
贸易数据预测:
1)出口:预计1月出口增速将为17.1%。1月主要经济体制造业PMI走势分化,美国下降、欧盟回升。可比国家看,韩国、越南均下降。集装箱运价指数高位提升,外需整体高位小幅回落。
2)进口:预计1月增速14.3%,贸易顺差为780亿美元。生产端扩张幅度趋缓,价格上,1月进口的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同比涨幅回升,整体对进口金额带来支撑,国内进口PMI下降并弱于季节性。
正文
1. 价格数据预测
1.1 猪价回落,1月CPI同比涨幅预计回落至1.0%
预计1月CPI同比涨幅回落至1.0%。食品项小幅上涨,但涨幅显著低于季节性,主要原因是猪价回落。
(1)猪价较2021年12月明显下跌,创2016年以来同期跌幅之最。生猪和猪肉价格的环比跌幅分别达到13.1%和9.8%。随着腌腊活动结束,猪肉需求开始步入淡季,而肥猪上市数量稳中有增,猪肉价格将持续走弱。
(2)牛羊肉价格基本稳定,水产品价格分化。1月牛肉和羊肉价格分别上涨0.1%和0.7%,大带鱼价格上行5.8%,而鲫鱼价格下跌2.6%。
(3)蔬菜价由跌转涨,水果价格继续较快上涨。随着年关临近,果蔬价格表现强势。蔬菜价格从1月中旬开始反弹,截至1月30日,28种重点监测蔬菜平均批发价达到6.03元/千克,和2021年10月底时的高点基本持平。7种重点监测水果环比价格上涨7.4%,为连续第四个月上涨。
(4)地缘政治驱动油价上行,国内成品油价格跟随上调。俄罗斯与乌克兰局势紧张,导致国际油价快速走高。截至1月31日,布油和WTI原油价格分别达到92.7和88.1美元/桶,均创7年来新高。国内成品油价格亦跟随上调,推升CPI交通分项。
(5)1月翘尾因素约为0.5%,新涨价贡献预计将达到0.5%。
1.2 大宗商品价格企稳,预计1月PPI涨幅回落至8.8%
预计1月PPI同比上涨8.8%。虽然大宗商品价格企稳,但高基数(2021年1月环比1.0%)下涨幅仍明显回落。
(1)1月PMI出厂价格指数和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企稳反弹,升至荣枯线上方。其中出厂价格反弹5.4至50.9,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反弹8.3至56.4。
(2)原油持续走强,国内大宗品价格企稳。海外方面,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地缘局势剑拔弩张,原油供应短缺担忧加重,1月布伦特油价较上涨7.9%。国内方面,随着节前生产趋弱,多数大宗品价格在月中企稳后反弹,不过全月来看价格有涨有跌。其中动力煤下跌了7.0%,螺纹钢价格下跌0.7%,铜价上涨1.4%,化工品指数下跌2.5%。
(3)预计1月PPI翘尾贡献9.2个百分点,新涨价贡献-0.4个百分点。
2. 金融数据预测
2.1 信贷新增回升至37800亿,较2021年同期多增2000亿,信贷需求修复
2022年1月信贷新增季节性回升至37800亿,较2021年同期多增2000亿,1月内外需季节性回升,银行信贷端受央行四季度例会“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的引导,预计企业中长期贷款延续下降,但幅度有限。同时,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部分非热点城市已经针对改善型住房放宽了贷款限制,预计合理的房贷需求将会逐步得到满足。房企开发贷融资条件最紧时刻已经过去,房地产相关贷款由降转稳。
票据利率在2022年1月扭转了2021年最后两个月的下行趋势,站上过去12个月里的中高位。1月初,各期限国股转贴现利率已恢复至2.4%-2.5%的平均水位,并在随后的三周里窄幅震荡。1月18日金融统计数据发布会上,央行官员表态2022年货币政策将积极发力,3天后,贴现利率开始走高。截至29日,3个月、6个月、1年期国股转贴现利率已分别抬升至3.87%、3.24%和2.90%,处于过去一年中的中高位。贴现利率反弹并走高反映出银行对票据需求开始下降,进一步意味着信贷需求有所恢复。
从各个分项上看,居民端,首先中长贷方面,我们预计居民房贷将恢复到往年上沿水平,但由于2021年的高基数,该部分仍将维持小幅同比少增。预计1月将季节性回升至7000亿元。其次短贷方面,国内消费需求逐渐修复,由于今年各大电商平台春节期间仍然照常营业,预计1月居民短贷将回升至3500亿元,较2021年同期上升约6.8%。
企业端,预计2022年1月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将小幅回落至20000亿元。一方面,由于政府发债至基建相关贷款存在1个季度的时滞,2021年四季度的政府债所带动的基建配套相关的企业信贷在2022年1月将有明显同比多增。企业中长贷的实际需求仍然较弱。另一方面,绿色信贷相关(碳减排支持工具等)、普惠小微贷款、科技制造等贷款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
企业短贷方面,2021年企业短期贷款需求持续弱于2020年同期,预计2022年1月将延续这种趋势。票据融资方面,2019年1月及2020年1月票据融资额均处于高位。2021年1月由于监管压力,票据融资为负值,预计2022年1月将显著恢复。预计2022年1月两者合计约8000亿元,与2021年同期水平多增5650亿元。
2.2 预计新增社融约5.4万亿,同比增速10.3 %,政府债是主力,信贷投放是助力
预计2022年1月新增社融规模约5.4万亿,同比增速为10.3 %,同比多增2000亿。开年 “宽货币+稳信用”的双宽格局符合我们前期判断。
企业债方面,我们预计,2022年1月企业债券融资总量约4000亿元,同比增加83亿元。根据WIND统计的非金融债务融资工具,1月企业债净融资为2705亿元,同一口径下2021年1月的企业债净融资为2449亿元。而社融数据中2021年1月企业债券融资为3917亿元。因此,我们预计2022年1月企业债券融资同比将略有抬升。
表外三项方面, 2022年1月1日资管新规正式生效,目前未见到对地方融资和信托融资的监管(“两压一降”)有任何松动迹象,表外融资大概率会继续回落,预计1月新增委托贷款加新增信托贷款共计为-800亿元,新增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4800亿元。
国债方面,据WIND统计,2022年1月新增国债净融资269亿元,同比增加948亿元。地方政府债方面,新增净融资额为5576亿元,1月地方债发行明显提速,对1月社融起正向贡献,符合我们对2022年财政政策前置发力的预期。其中新增专项债方面,1月新增专项债净融资4802亿元,新增一般债净融资额774亿元。
2.3 M2、M1两者剪刀差小幅扩大,M2略有上升至9.1%,M1小幅降低至3.0%
2022年1月政府债净融资同比显著上升,财政支出边际提速,预计M2略有上升至9.1%。M1与实体经济活跃度更为匹配,由于春节期间企业和家庭将持有更多的现金,预计M1增速将出现下降,但由于1月财政积极发力,因此降幅有限,导致整体上M1将小幅下降至3.0%,两者剪刀差小幅扩大0.6个百分点。
3. 贸易数据预测
3.1 出口:外需高位小幅回落,预计1月出口增速将为17.1%(按美元计)
(1)基本面看,1月美国制造业PMI有所回落,欧盟则小幅回升,海外经济动能扩张高位趋缓。(2)可比国家看,韩国1月出口增速回落至15.2%,三年平均增速降至6.2%,越南1月出口增速下降至4.7%,三年平均增速下降至13.2%。(3)国内PMI新出口订单荣枯线以下降幅收窄,从高频指标来看,集装箱运价指数进一步提高,翘尾因素导致同比涨幅回落。(4)高频数据来看,1月上旬八大枢纽港口集装箱业务增速有所回升。综合各项因素,预计1月出口增速为17.1%。
3.2 进口:生产扩张趋缓,进口小幅回落,预计1月进口增速将为14.3%(按美元计)
(1)国内来看,1月生产端高频数据表现分化,粗钢产量、汽车生产均偏弱,化工PTA生产小幅回升,PMI生产端虽处扩张,但扩张放缓并弱于季节性,预计生产端整体延续扩张,但扩张趋缓。(2)价格因素看,1月主要进口大宗商品铜、铁矿石、原油等,铜、原油价格同比涨幅有所回升,对进口增速带来一定支撑。(3)1月国内进口PMI下降并弱于季节性。综合各方面因素,预计1月进口增速14.3%。贸易顺差为780亿美元。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