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银行 / 保险 / 汽车 / 房产 P2P> 同业“去杠杆”进程展开或导致部分委外资金赎回压力

同业“去杠杆”进程展开或导致部分委外资金赎回压力

2017-05-05 12:55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上海证券报

当前,市场最为关注的问题是银行的委外投资是否会赎回及产生怎样的市场影响。鉴于集中赎回易造成资产价格大幅波动而引发损失,所以大规模赎回的可能性并不大。据此预计,影响委外规模变化趋势将较为温和,因为金融监管也需要在 “稳增长、调结构、抑泡沫和防风险”之间寻求平衡。基于当前监管和经济基本面的环境,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更具有估值优势,其长期市场配置价值已经显现。

  自上而下推进银行监管

  回顾来看,近期监管的加强态势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一致,自上而下推进监管、加强问责将是今年的主旋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要深入研究并积极稳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2017年2月28 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强调,防控金融风险,要加快建立监管协调机制,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强化统筹协调能力,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要及时弥补监管短板,做好制度监管漏洞排查工作,参照国际标准,提出明确要求。要坚决治理市场乱象,坚决打击违法行为。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在3月2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银监会主席的发言已彰显其强监管的思路,明确提出要展开“三套利专项治理、三违反专项治理、四不当专项治理”,指出要防控金融风险,弥补监管短板,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可以发现,3月底以来银监会发布的系列文件均是对上述讲话的落实。

  尽管市场此前对于监管趋严已经有一定的认知,但监管层此番密集发文所体现的监管态度和决心,依然超出市场预期。在3月28日至4月10日期间,银监会发布了比较重要且广受市场关注的六大监管文件,大体可归纳为“宏观导向(风险防控、加强监管、整治乱象)+微观限定(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专项治理)”的基本思路,内容几乎囊括了行业在当前经营实践中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因此,监管趋严的形势超出市场预期,主要体现在严厉和严格的监管态度。政策文件内容大而全,而监管各项工作推进必有先有后,并且需要进一步界定细则来执行。因此,实际执行的节奏和力度将是市场接下来关注的重点所在。

  监管跟进目的是引导银行体系去杠杆

  金融去杠杆,是一个中长期的经济政策,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货币政策转向稳健中性,资金“紧平衡”格局或将持续。自从2016年第四季度央行将收益率曲线逐渐拉平之后,债券市场的“去杠杆”已经有了较大的进展。但银行同业之间还没有开始真正展开“去杠杆”,具体表现为银行同业存单的刚性续作。在规模和收益的权衡方面,银行对规模的偏爱更甚于非银机构,更需要在市场化方法引导,同时结合监管手段来推进其“去杠杆”。银监会系列监管文件的发布,表明监管手段即将跟进,将引导银行体系去杠杆、防风险。

  同业去杠杆,将影响部分委外投资续作。银行委外以理财资金为主,银行进行委外的资金来源,首先是分表内资金和表外理财资金,并以表外为主。表外理财又分为个人理财和同业理财资金的委外投资;表内资金也有同业资金(增速很快),但表内资金很难一一对应资产投向的区分。部分中小银行通过发行大量同业存单,形成的表内资金可以直接进行委外投资,也可以进一步购买同业理财,同业理财也可以进行委外投资。监管的主要目的在于限制杠杆,控制期限错配风险,控制流动性风险,打击资金进行空转套利,引导资金脱虚向实。因此,对同业杠杆的压降,限制同业融资占比,将影响依赖同业业务的委外投资续作。

  从目前看,银行的委外资金主要是投向了债市。自2016年底开始,债市大幅调整,部分委外账户的业绩表现不佳,银行本身存在赎回或到期不续做的动机。其中,部分银行选择了赎回,直接确认亏损;在期限错配之下,也有部分银行继续通过同业融资予以维系。在同业去杠杆的背景下,同业资金利率大幅上抬,部分银行的同业资金续作已面临困境,压力之下它们也不得不主动赎回。

  总体来看,预计委外规模变化趋势较为温和,不会发生大规模赎回。预计当前银行委外规模约在4万亿元,赎回或不续做的规模约占10%。同业去杠杆,导致部分需要中小银行将以主动赎回、到期不续做、到期部分续作或提升续作资金成本等方式调整委外规模。考虑到集中赎回易造成资产价格大幅波动而引发损失,大规模赎回的可能性并不大。实际上,商业银行对委外资金的赎回从2016年第四季度债市调整后就已陆续开始。从中长期来看,在央行货币政策边际收紧、前期委外投资业绩欠佳的情况下,可以预期银行会逐渐赎回委外或到期不续作,但这一过程不会突然发生。因为,银行业基本面变化较为缓慢,市场与监管之间的博弈也较为长期。与宏观调控一样,金融监管也需要寻求“稳增长、调结构、抑泡沫和防风险”之间的平衡。因此,我们认为,监管加强,不会导致行业相关业务出现“断崖式”的冲击。

  判断监管的实际影响将如何,重点还要看本轮监管的执行力度和监管进度,但行业监管持续趋严毋庸置疑。从长期来看,有利于行业的健康规范发展。从短期来看,鉴于稳定依然是强化监管的重要前提,预计行业整体受此冲击的影响不大。值得关注的是,银行机构按监管要求在6月12日统一提交自查报告,监管部门对银行机构后续的整改要求可能对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

  由于银行表内外资金并不直接投资股票,对股市的冲击主要由货币市场波动所传递的。流动性紧张、货币市场震荡等因素都会造成金融市场恐慌,并引起相关金融品种的价格波动。因而,受到“去杠杆”进程较快、债市调整较为迅速等影响,股票市场也会出现波动。

  情绪影响或沿着同业链条升级

  虽然本次监管检查的范围是全方位的,但对本次监管收紧,市场最为关注的其实是银行的委外投资是否会赎回,以及到底会造成多大的市场影响。对此,同业资金链条上不同机构所受到的情绪影响差异非常大。

  大型商业银行处于同业业务链条的最上游,其主动性较强。中小银行大量使用同业负债与同业存单去加杠杆,相对更为担忧监管的收紧,但在监管要求与相关的定义仍不明确的情况下,中小银行主动且大规模收缩业务的可能性也不大,仍然以正常续作为主。非银行金融机构则处在同业链条的最末端,它们管理银行的委外资金,或使用银行资金加杠杆,在整个业务链条中的主动性表现最差,在对监管不够了解的情形下其情绪也最易受到冲击。

  监管压力下大型国有银行配置价值显现

  从目前来看,中小银行依然是同业存单市场的主角,其发行规模远超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截至4月18日,城商行和农商行累计发行的同业存单约占市场发行总规模的59%,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仅占1%。根据4月18日各上市银行同业存单余额和2016年第三季报数据测算出,五大行的同业存单和同业负债占其负债比重的平均占比仅为11%,但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等对应的占比明显偏高,显示同业融资占比呈现结构分化。在金融持续“去杠杆”的背景下,大型国有银行的同业融资调整压力和监管合规压力相对更小。

  3月末,银行业机构的同业资产同比下降2.2%,同业负债增速为12.6%,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为29.12万亿,同比增长18.6%,较上年同期增速大幅回落34.8.%。我们认为,从基本面和监管环境来看,应推荐国有大型银行,其主要理由是:(1)在监管趋严的环境下,国有大型银行具有相对优势,其“同业负债+同业存单”占比仅为11%,远低于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33%和37%。国有大型银行更为从容应对MPA考核、去杠杆、同业融资规范等监管的调整压力;(2)息差和不良企稳的行业基本面向好,国有大型银行在这方面的优势更为明显。尽管第一季度末流动性收紧,但对银行股业绩的实际影响相对不大。从估值来看,当前银行板块对应2017年的PB为0.88X,五大行更低至0.81X,显示其长期配置价值已凸显。我们重点关注大行和优质城商行:工行、建行、招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


标签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