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两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同一天发布了重启校园贷业务的消息。业内人士称,银行开展校园贷十分及时,但此前也有过惨痛教训,因此建议银行采用更加科学高效的方式,比如利用互联网手段或与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合作开展此业务。
银行重启校园贷前景几何?
5月17日,建行广东省分行正式发布校园贷产品“金蜜蜂校园快贷”,面向省内约150家高校在校大学生。该产品可以给予在校学生1000-50000元授信额度;当前现行的利率按照5.6%执行,相当于日息万分之一点五,并且还将在重大节假日推出专属的优惠利率。
同一天,中国银行也公布了自己的校园贷产品“中银E贷•校园贷”。该产品主打中长期贷款,业务初期最长可达12个月,未来延长至3-6年,覆盖毕业后入职阶段。同时,还将提供宽限期服务,宽限期内只还息不还本。贷款金额最高可达8000元,但未透露具体利率。
业内人士表示,作为专业的金融服务机构,银行主动开展校园贷业务,并且开出具有竞争优势的额度和利率,有望给当前纷乱的校园贷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但鉴于此前校园信用卡的失败教训,此番尝试前景如何,目前还不得而知。
和现有的市场化校园贷平台相比,银行的资金成本和品牌是最大的优势,但短板在于获客和风控的能力,后者将决定银行最终能否做好校园消费金融市场。
大学生群体属于典型的小微“长尾”用户,银行要想为其提供服务,需要付出较多的开发成本,包括人力、推广和运营成本等等。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对于银行来说,是个相对陌生的人群,这部分人群无征信记录,银行现有的风控模式很难对大学生的风险进行有效把控。
据悉,9年前,各大银行就曾以发信用卡的方式席卷各大高校,结果校园信用卡出现较高的注销率、较高的睡眠率、较高的坏账率等乱象,最终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就是银行对于校园消费人群的开发和维护成本太高,又因为风控能力不够导致坏账飙升。
此番重回校园市场,各大银行又会如何面对上述问题?中国银行称,他们将采取与高校深度合作模式,由高校和银行共同审核学生借贷需求;建行的表态则更加模糊——“每位学生借款前都会经过一定的财商评估和对应课程测试,合格的学生客户才能获得准入。”
“从目前两家银行的表态来看,在获客和风控两大问题上,做法似乎和此前并没有本质区别。”一名分析人士指出,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重蹈此前的覆辙。
可与互金平台联合开展校园贷
校园贷业务,本质上属于消费金融。消费金融是面向中低收入群体提供以生活消费为目的的小额、短期借贷融资服务。解决这部分“长尾”用户的金融需求,互联网公司优势明显。
“互联网金融利用自动化(半自动化)处理技术,可以使每笔贷款的操作成本极低,同时利用线上推广,可以实现大规模获客。”业内人士建议,银行开展校园贷,可以与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合作,充分利用其场景、运营和风控优势,提升服务效率降低坏账风险。
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的一大优势在于消费场景,京东白条,蚂蚁花呗,分期乐商城等通过将消费金融工具嵌入到消费场景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平台上的借贷用户,都是有真实消费需求的用户,风险相对较低;此外,当用户在平台上进行一次电商交易时,也同步完成了一次消费金融交易,进而大大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获客成本。
此外,线上平台可以利用渠道和客户的信息及数据,加上互联网电商的运营手段(比如说限时秒杀、红包、购物券等)进行更精准的营销,不断提高对用户的粘性。这些优势都是银行不具备的。
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合作的另一大好处在于,可以发挥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在审核和风控方面的优势,提高审批效率、降低坏账风险。
校园贷属于无抵押信用贷款,且贷款人大多在央行没有征信记录,所以对这部分人群的审核和风控,主要依赖互联网大数据手段来进行。
从2013年起,互联网消费公司进入校园市场,经过4年的实践,已拥有丰富的经验并积累了海量的用户数据。对这些大数据进行分析,研发出多维度的风控模型,就能够最大限度把坏人阻挡在外。与之相比,银行欠缺相关经验和数据积累,对客户的熟悉程度不够。
同时,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决定了其风控模型的迭代成本很高。
一家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的风控模型的数据变量,往往可以在1-3个月内快速迭代,且可以不断投入资金小范围试错,从而让风控模型时刻保持精准。而同样一次迭代,常规金融机构大概要花6个月,也很难有持续不断的资金和资源投入。
多元市场主体将成校园贷新趋势
从2004年广发银行发行国内第一张大学生信用卡,校园消费金融迄今已有13年历史。从此前实践来看,无论是银行还是市场化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都很难单独做好这块市场。
如上所述,银行单方面开展校园贷存在诸多的短板,但同时也要看到,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也有问题所在,最大的发展瓶颈就在于流动性,由于很难获得低成本资金,导致利率居高不下。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银行出资金、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做运营,包括线上获客、电商运营、审核风控等等,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把这块市场耕耘好。”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银行副行长许罗德也提到这一观点。他认为,金融监管机构要鼓励商业银行、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等金融正规军在校园消费金融服务中发挥主力军作用,而市场化机构则需要加以规范,并发挥补充辅助作用,二者形成有效衔接。
事实上,在银行重启校园贷业务之前,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已经在和银行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并且证明这样的模式是可行的。
以前文提到的分期乐商城为例,分期乐已经与工行、农行、中行、建行、招行、交行、广发银行、上海银行等数十家银行及金融机构在消费场景、资产、资金合作、发卡等领域全面合作,通过合作有效降低了资金成本,共同开发潜在客户,让更多的年轻人享受到了普惠金融服务。
随着建行、中行相继为校园贷开正门,预计今后一段时间,将会有更多的银行加入到校园金融服务的大军中来。而且,未来这些银行的校园贷业务,在模式上也可能会出现更多创新,例如与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合作等,据悉目前已有部分银行在做这方面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