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银行 / 保险 / 汽车 / 房产 P2P> 银行卡“沉睡卡”不使用 即使余额清零也存在5大危害

银行卡“沉睡卡”不使用 即使余额清零也存在5大危害

2017-06-23 17:15  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陈圣洁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国际金融报

那些躺在你家角落积灰已久的“沉睡卡”常常被忽视,这些“沉睡”的银行卡仅仅把余额清零就万事大吉了么?它们的存在会不会影响你的个人信用,又会隐藏哪些风险呢?


什么是“沉睡卡”?


沉睡卡,又称睡眠卡,是指一定时间内未被使用或新申领未被激活的卡片。一般来说,借记卡一般连续12个月以上无持卡人主动发起的消费、存取现、转账等金融交易就会被视为睡眠卡。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截至2016年底,银行卡累计发卡量达到了63.7亿张,按照2016年末内地总人口13.8亿人计算,每人持有的银行卡数量将近5张,而累计活卡量只有41.8亿张,“沉睡卡”21.9亿张,已经占到了1/3。也就是说,平均每人持有的“沉睡卡”达到2张。


存在哪些隐患?


6月22日,《国际金融报》记者咨询了几家银行客服和相关业内人士后发现,看似无害的“沉睡卡”其实存在诸多隐患:

危害一:增加持卡人支出。个别银行的某些特种信用卡,不管是否激活,一旦持卡人签字确认,银行就会收取年费,增加持卡人的支出。

危害二:影响个人信用记录。只要信用卡申请被银行批准了,卡片发了,激活与否,都会出现在持卡人的信用报告里。持卡人很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拖欠年费,从而影响个人信用记录。

危害三:增加盗刷风险。“沉睡卡”长期处于睡眠状态,被他人获取后不易被持卡人察觉,盗刷风险大增。

危害四:为买卖账户、冒名开户和虚构代理关系开户埋下了隐患。根据公安机关反映,在当前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活动中,犯罪分子用于转移诈骗资金的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之一,就是直接购买个人开立的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

危害五:造成银行管理资源浪费,长期不动的账户还成为了银行内部风险点。


沉睡卡将被销户?


从去年12月1日起,央行规定,同一个人在同一家银行只能开立一个Ⅰ类账户;半年之后,对于在一家银行拥有多张银行卡的客户,银行终于有了明确说法:近日,招商银行称,从今年7月15日起,将对同时符合相关条件的个人银行账户进行销户处理。

据悉,目前多家银行已对“沉睡卡”进行排查,进行销户还是降低账户类别仍在讨论中。

一般来说,大型银行都有自动销卡系统,不过不同银行对“沉睡卡”的处理措施稍有不同。比如,《国际金融报》记者发现,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会将2年左右零余额,并且无任何绑定业务的借记卡作自动销户处理,而建设银行则有系统定期统计并删除连续6个月账户余额为零的不动户(无绑定特殊业务的借记卡)。

而据招商银行近日发布公告,招行在今年7月15日之后将“清洗”七类卡:

1.卡片等级为“一卡通”普通卡(含电子一卡通、财富账户,下同),且持卡人未持有“一卡通”普通卡以上级别的、未销户的借记卡(包括但不限于“一卡通”金卡、金葵花卡、钻石卡、私人银行卡等)、存折、存单;

2.“一卡通”普通卡账户余额为零,且不存在任何未结清利息,同时持卡人两年内(含两年)未使用该卡主动发起任何交易(包括但不限于ATM取款、POS消费等交易);

3.“一卡通”普通卡未处于挂失、换卡、冻结、预警等状态,未关联Ⅱ类户或“一闪通”;

4.“一卡通”普通卡未关联我行信用卡还款或个贷还款,也未签订代发协议或无有效保险保单;

5.“一卡通”普通卡非我行住房公积金卡、企业年金卡、社保卡;

6.“一卡通”普通卡不存在关户限制;

7.持卡人未持有我行有效的或者未激活的信用卡,且在我行系统中不存在在途的信用卡申请。


不想被注销要怎么办?


去年,央行发布《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261号文”),要求银行应当对同一存款人开户数量较多的情况进行摸排清理,要求存款人作出说明,核实其开户的合理性。

而对于无法核实开户合理性的,银行应当引导存款人撤销或者归并账户,或者采取降低账户类别等措施,使存款人运用账户分类机制,合理存放资金,保护资金安全。

在咨询过程中,多家银行客服人员提醒《国际金融报》记者,“沉睡卡”如果不想被销户,需要持卡人对卡片进行启用处理,包括通过银行柜面、手机银行、自助设备等渠道任意办理一笔存取现或转账交易,或者在任意商户发生一笔刷卡消费。也就是说,如果持卡人想“唤醒”你的“沉睡卡”,只要进行一笔交易即可。

(原标题:银行卡不使用余额清零即可?业内:存5大危害)


推荐阅读>>>


酷骑单车2.98亿押金监管难题待解 和P2P平台关系紧密


P2P平台超八成未与银行签约存管资金


P2P网贷平台排名 5月消费金融业务TOP30(附名单)


免责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财经365"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