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在第六届“2017金融街论坛”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在发表演讲时表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最根本的是应该打破刚性兑付,化大政为小政。
她认为,公众在参与非法集资过程当中的心态是盈利归自己,亏损找政府。政府承担着无限的责任,在这样的压力下,由于责任不清,往往采取花钱买稳定,助长了刚性兑付的文化。
她表示,刚性兑付是金融业制度扭曲的结果。目前政府管制过多,导致政府在经济生活中承担着无限的责任,责任越大,管制越多,因而金融长期处于压制状态,正常的融资渠道不畅,非法的融资活动就留下了很大的活动区间。
“刚性兑付的文化下,中国目前只有财政,没有金融,因为所有金融活动的风险都通过不同的渠道转嫁到了财政身上,这也是很多人义无反顾的参与非法集资的根源所在”。吴晓灵说。
她说,“在现在的经济情况下,什么样的活动能够得到10%以上的回报,甚至20%的回报,他心里不明白吗?我想心里是清楚的,但是,击鼓传花只要这个棒不跌在我的手里,我就继续玩下去,跌在我的手里,我就去找政府”。
在吴晓灵看来,政府为了这些兑付付出了很多精力。然而,政府的精力应该更多放在遵纪守法人的手里,让那些参与违法活动的人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让他们撞一次南墙,不付出点代价,仅靠宣传教育是无济于事的。
“我们的国家信用和商业信用不区分,也是刚性兑付的基础,国家控股的金融机构是有限责任公司,他不应该承担国家的信用”。吴晓灵说,现在的银行,包括国有控股的银行,已经都是上市的银行了,是大众的银行,应该承担公司的信用。
早在2015年3月31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存款保险条例》,该条例曾酝酿20年,定于2015年5月1日起实施。
在吴晓灵看来,“推出了存款保险制度,每一个人应该想到,任何一个金融机构都有破产的可能,尽管在破产的过程当中,我们要保护小存款者的利益,但是这不意味着每个金融机构都是和国家同等的信用”。
她表示,有些金融机构,为了竞争采取了不当的方式,误导社会公众,有意无意掩盖了金融信用和普通商业企业信用的差别,误导国家信用和商业信用的区别。那些在银行大厅里面卖保险和理财产品的人,那些买产品的人是想承担产品的风险吗?不是,他们买的是银行的信用,认为银行的信用就是国家的信用。
“因而在国家信用与商业信用不分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树立风险自担文化的”。吴晓灵说,股票、基金已经形成了风险自担的文化,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来自法律关系和风险责任的模糊。
她建议,有序打破刚性兑付,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要从完善法律,明确风险责任做起。金融业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不出风险是不对的,出了风险才是正常的。(原标题:吴晓灵:破刚性兑付能化解金融风险不当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