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接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1260.3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1.6%,这意味着中国海外基建项目的1/2都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这些中国企业参与的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广泛涉及电力工程建设、房屋建设、交通运输建设、石油化工、通讯工程建设等多领域。
但需要提到的是,与制造业、能源矿产、零售业等行业的投资相比,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建设周期长,无疑会增加项目运营过程中遭遇风险的可能性,因此,如何有效进行风险管控是一道现实难题。
“中国的承包商现在做得都很大。”美国国际集团(下称“AIG”)在华全资子公司美亚保险总裁暨首席执行官郑艺手边的数据也显示,中资公司走出去,大部分都是水电、火电和港口这些跟基础设施有关的工程建设项目。
在郑艺看来,海外风险广泛存在于财产安全、基础建设工程安全以及并购投资等领域,跟随“一带一路”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在规避海外风险方面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政府,出于对冲风险以及商业运作需求的考量,一些中资企业也渐渐开始在承包项目前考虑商业保险的规划问题。
郑艺称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投资和经营时仍存在一定风险,而在保护海外利益与诉求方面,“今后应该是越来越商业化的操作了。”
用商业操作来转移中企风险
在中国海外投资活动中,工程承包建设一直占据重要地位。近几年来,中国对外工程承包营业规模快速增长,基本稳居全球第一。根据商务部数据,2016年,我国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2440.1亿美元,同比增长16.2%,完成营业额1594.2亿美元,同比增长3.5%。
在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的整体实力也得到大幅提升,业务范围已从最初的土建施工拓展至工程总承包、项目融资、设计咨询、运营维护管理等高附加值领域。
不过,由于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建设周期长,在运营过程中遭遇风险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而工程承包项目合同管理难度大,也更容易遭受损失的风险。
在郑艺看来,跟随“一带一路”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不得不在承包项目前就开始考虑商业保险的规划问题。
例如,去巴基斯坦建设一个电厂,当地业主会要求承包电厂需要相对应的商业保险,这相当于“倒逼承包商必须要考虑保险安排”。郑艺表示,在国内,以前很多项目在早期不一定那么注意保险服务,但是到海外去后往往存在着强制性规定,这类商业保险就变成一个类似于国内交强险这样的强制保险,承包商现在都有意识了:没有保险安排,项目是做不下来的,有的甚至在投标时就已经对保险有相应的安排。
郑艺认为,中资“走出去”更多是一种商业行为,政府可以协助与当地的使馆协调支持,但是走出去的企业要做好风险评估,譬如同商业保险公司合作,把风险降到最低。一旦发生风险,更应该把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而不能完全寄托政府来买单。
这种思路也同样适用于中资企业在海外进行并购时对风险的对冲。
在跨国并购时,即便聘请了财务顾问把关财务报表,但是很多问题直到交易完成才发现。郑艺表示,过去的操作方法通常都是把一笔钱存在银行里面作为保证金,万一出了问题,钱就从保证金里面扣。
“如果使用并购保证保险的话,在出险后由保险公司买单,就不需要把一大笔钱放在银行里面。”他表示,“这令保费成为并购规划中的一部分,而这类产品在伦敦市场上已经很成熟了。”
把成熟海外合作模式复制到“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建设背后对于对冲风险、保护中资海外利益的需求是巨大的。
日前,中国保监会发布了《中国保监会关于保险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构建“一带一路”保险支持体系,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和海外投资保险,对风险可控的项目应保尽保,推动国家重大项目加快落地,服务“一带一路”贸易畅通。
那么,要如何预估或量化“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企业所面临的保险诉求呢?
瑞再企商保险有限公司此前在一份报告中预计,在未来15年,“一带一路”规划总计或将推升中国商业保险保费收入增长达230亿美元。
对此,郑艺认为,保险行业成长潜力巨大,虽然较难推断保费规模,不过可以从一组数字来预估趋势:有报告显示,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的66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基建领域的投资总额将近5000亿美元,其中在中国境外的项目投资额占了2/3;另外,自“一带一路”倡议于2013年提出以来,区内的项目投资金额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复合年增长率达到33%,并且这一趋势还在持续。
具体而言,在郑艺看来,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可以达成“三步走”过程,即基础建设完成互联互通后,“走出去”的第二步是直接投资以及并购投资,第三步则是基建网络建成后的贸易来往。
其中,中资企业在最基本的工程保险、运输保险以及人员意外险方面都存在需求。郑艺表示,譬如只做承包项目的企业可能只会考虑两三年项目期间的保险,但如果计划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话,那要考虑的就更多了,这其中就包括了运营的可持续性问题。
而在当地直接投资方面,郑艺为记者举例,国内一家全球最大汽车玻璃工厂计划在美国设厂,但这家工厂已经是中国本地一保险公司客户,然而由于该保险公司在美国没有牌照无法安排保险服务,美亚随即与这家保险公司合作,通过AIG在美国的资源提供代出单服务,最终实现多方多赢。
郑艺认为,这样的模式也可以复制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去。即中资保险企业可以采取同外资保险公司合作的方式,达到合作共赢,并且有利于中国保险业发展,“走出去可以使得整个市场扩大很多倍。”
实际上,美亚保险的跨国业务部门,已经成为了AIG在全球最大的跨国企业服务的专门团队,从保单数量而言,甚至超过伦敦,位居全球第一,美亚保险本身也是在华外商独资财产保险公司中规模最大的企业。
这也缘于中国常年在吸引外资企业投资方面的成功。在郑艺看来,未来其跨国企业服务业务将进入同中国对外资本输出紧密相关的阶段,如果说AIG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跟着美国客户来到中国,那么25年后,AIG也进入了同中国企业一同“走出去”的第二阶段,其中,在跨境风险管理方面,“我觉得海外资源是我们的强项。”
美亚在中国的业务中就有一半左右同涉外业务相关,郑艺表示,他对未来非常看好:“甚至三七开都有可能:在海外的业务占70%,在中国国内的业务只占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