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险行业,退保率的高低也是衡量公司健康的一个核心财务指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27日,23家寿险公司发布了2016年年度财务报告。从现有的情况来看,退保并不是去年行业的共性,行业分化严重。
保费太贵、保险产品设计欠合理、服务不佳、收益率低等等原因都是投资者退保的原因,但是随着寿险结构调整,越来越多的公司退保情况得到了好转。
上海人寿、珠江人寿、安邦人寿、中意人寿、吉祥人寿、中韩人寿等9家险企退保金出现了同比增长的情况,其中,上海人寿、珠江人寿两家退保增加最快,分别为946倍和17倍。
值得关注的是,更多保险公司2016年退保金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华泰人寿、汇丰人寿等14家险企2016年退保率下降,期中,华泰人寿退保金同比下降幅度更是超过50%。五大上市保险公司的退保率也出现了下降。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表示,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如果保险公司的退保率在一定范围之内,例如百分之几、百分之十几,那么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并未有什么实际性的损失,只是保费总数额的一个变化。但退保金增加也不是一个好迹象,如果退保比例太大,说明保险公司的某些险种、某些产品让老百姓(603883,股吧)确实不太值得信任,这会使公司信誉和形象受损,从而影响长期业务的开展。
9家险企退保金上涨
上文提到的两家险企之所以增速较快,主要是因为2015年公司退保金的基数较小,上海人寿2015年退保金仅有0.03亿元,2016年上升至32亿元。上海人寿方面也表示,2016年与2015年退保金额,由于业务经营周期、保费规模基数等原因,不应简单比较。珠江人寿2015年退保金为0.07亿元,2016年达1.15亿元。
不过从上海人寿32亿元的退保金来看,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这里可以进行一个比较,珠江人寿2016年规模保费与上海人寿相当,但珠江人寿2016年退保金仅有1亿元。为何退保金激增?主要是哪种类型的保险出现了退保的情况?公司方面并未解释。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是上海人寿自2015年2月份成立后的第一个完整会计年度,值得注意的是当年实现盈利,净利润达0.59亿元。不过由于公司保费收入主要来自理财性质的保险产品,或许因为利率、政策等原因出现了大幅度退保。
另外,安邦人寿、中意人寿两家险企的退保金同比也有超2倍的增长,安邦人寿退保金从2015年的84亿元上升至2016年的300亿元,原因是什么?公司并未在年报中给出解释,不过安邦人寿的保费收入也同比上涨了2倍多。中意人寿2016年退保金达21亿元,同比也增长221%,公司年报显示,公司 2016 年度保费收入居前 5 位的保险产品中除了年金型、两全型保险之外,中意一生保终身寿险也榜上有名,去年保费收入达7亿元,排名公司第三。
退保金增加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保费增加、保险产品设计欠合理、服务不佳等,但也有一些保险产品,设计之初就有变相鼓励退保的行为,客户在购买此类产品时,在一年或两年内退保不仅没有损失,而且还有收益,这与传统意义上的退保有所区别。
当然,也有十余家保险公司出现了退保金同比下降的情况,期中,华泰人寿退保金同比下降幅度超过50%。
值得一提的是,A股四大上市险企寿险业务在退保金这一指标上表现也比较不错,同比均有所下降,其中,太保寿险下降幅度最大,达46%。据了解,自2010年起,公司开始主动缩减银保业务,扩大个险业务,银保业务占比仅有5.3%,而业务价值较高的个险业务占比则高达84%。
消费者退保要权衡
按照庹国柱教授所言,退保实际上损失的还是老百姓。按规定,如果消费者在10到15天的犹豫期内进行退保的话,保费是没有损失的,但如果超过了犹豫期再退保,那么已交的保费无法全额退回,一般只能退回所交保费的50%到70%。
庹国柱表示,保险公司这样的做法也是有道理的,因为销售保险的成本已经支出了,例如营销人员的佣金、各项行政费用等,除非投保人能证明是营销员存在误导销售等不合规的行为,否则不能将全部保费退回。
那么作为消费者来说,为什么会退保呢?近期,一位来自深圳的闫女士购买了两份某大型保险公司的健康险产品,期交20年保终身,没想到没买多久,这款产品就搞活动了,买一免一人的年费,能便宜近万元,闫女士觉得保险打折力度挺大,或许这款保险并不值那么多钱,便萌生了退保的念头。
还有消费者在购买产品之后,有更优秀,更具备性价比的同款产品出现,如果恰好这时候投保人也只交了一两年的保费,那么有可能在认真考虑之后选择退保,转而购买更具备性价比的同款产品。
另外,如果是前几年购买的理财型产品,近两年来保险公司收益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也可能会导致消费者退保。
总之,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时,一定要理性消费,认真计算、认真比较,不要被代理人的话术忽悠;其次是在填写投保资料时,要反复确认相关投保资料,不清晰的地方应及时求证;珍惜犹豫期,认真考虑自己是否需要以及想要购买相关产品。做到以上几点,或许能减少退保概率,降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