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保险业实施‘走出去’ 战略的难得机遇期,历史上前所未见。欧美国家曾经走出去依靠的是殖民统治,强迫相应国家接受保险资金并附加政治条件,而‘一带一路’是与对方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形成对双方均是皆大欢喜的局面。”5月16日,在凤凰“一带一路”高峰企业论坛过程中,保监会原副主席、党委副书记周延礼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时如是说道。
周延礼认为,保险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但是必须符合“一带一路”战略方针和政策要求,并与沿线国家发展需求结合,开发综合性保险,服务于企业各个生产环节,形成一张完善的保障网。
对于保监会近期弥补监管短板,构建严密有效的保险监管体系,周延礼表示,应该站在维护国家安全和金融安全的高度把握保险工作,发挥保险风险保障的核心作用,把握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要求,发挥其在经济增长中的血脉作用。
在专访最后,周延礼用四句话概括了自己对保险业的期待。“保险业要对经济增长发挥更为重要作用;要稳步提高自身质量、规模;要进一步改善社会形象;要在‘一带一路’ 中发挥更大作用。”
形成“一带一路”风险保障网
《21世纪》:“一带一路”建设是否需要保险深度参与?
周延礼:保险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并不平衡,社会状况、民族文化、生活习惯、自然条件等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另一方面,经贸合作是企业对外交流的主要方式,而保险也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经贸合同包括商务合同、信用证明和保单,如果其中缺少保单,一些国家则不允许签署对外经贸协议。例如,海上贸易没有保单对方无法结汇;陆上贸易没有保单车辆无法进入,而一些临近国家更是要求拥有强制保单如交强险。
总而言之,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带来了一定的风险,而保险具有经济补偿和风险管理职能,可以为这种不确定因素提供风险保障。
《21世纪》:保险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周延礼:保险必须符合“一带一路”的相关要求,并与沿线国家发展需求结合。例如,金融业的“脱实向虚”问题便是仅考虑了自身利益而没有考虑实体经济利益,因此应该根据国家对制造业、能源等发展的需求,甚至是国外投资产业园发展的需求,从而针对性地开发一些保险产品,真正解决企业风险、融资问题。
同时,也应考虑对方国家对保险的需求,如有些国家在金融政策上存在限制,无法开展直保业务,只能通过再保险形式与其合作;还会涉及一些外汇问题,如合同属于美元合同,但是发生汇兑损失时,又可能涉及当地货币问题。
此外,还要充分了解沿线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发展规划,加强与对方保险公司、企业合作,开发综合性保险,服务于企业各个生产环节,形成保障网。
保险监管也要与国际监督规则衔接,考量监管机制是否适合“一带一路”建设,尤其是对于经济状况参差不齐的国家,要与其进行政策接轨,形成工作合力,解决好保险纠纷和保险赔偿等问题。
《21世纪》:目前,保险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程度是否足够?
周延礼:目前,“一带一路”建设考虑信用保险较多,因为其主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有了资金项目才能运作。但是这远远不够,还要深入研究交通、电力、水利等项目,充分考虑风险因素,针对性地开发保险产品,使得这些保险产品能够覆盖所有项目,一旦出现风险问题,有助于企业及时从损失中恢复。
《21世纪》:应该如何引导保险更好地应对上述风险和挑战?
周延礼:监管部门应该梳理保险公司的专业特长和能力,考虑建立一些标准或门槛衡量保险公司资质,如规模、业务能力、服务水平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企业对接。
如中巴经济走廊卡西姆燃煤电厂,保险公司对这一项目研究许久,并且设计出高度符合发展需求的保险方案。目前,这一项目三分之二的资金都是通过保险提供融资担保从而成功向银行借贷,其中的风险解决方案则是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公司合作开发。
保险不应单纯为了赚钱
《21世纪》:保险应该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周延礼:风险保障是保险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保险不应是单纯为了赚钱,而是要解决对方的风险问题。在解决风险问题过程中,需要研究实体经济对保险具有哪些外延需求,针对性地开发保险产品,不能求保时低三下四,赔偿时趾高气昂。理财型保险如果过于脱离实体经济将会恶性循环,形成巨大泡沫,存在高度隐患。
《21世纪》:如何在维护金融安全前提下更好地发展保险?
周延礼:应该将金融安全放在维护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安全的位置上来理解把握,要充分理解习总书记说的金融是经济血脉,只有金融安全经济才能安全,要把握好金融风险和隐患,特别是对体内循环的金融产品进行总量控制,保证资金量在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的前提下不至于形成金融风险。在此背景下,尽量将金融体系中的资金转移到实体经济中,推动实体经济增长,解决就业问题,改善居民生活水平。金融和实体经济脱离不开相辅相成,要把握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要求,发挥其在经济增长中的血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