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职业、教育程度、消费习惯、居住地……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词,今后将可能成为决定你的车险保费涨还是降的关键因素。
继前期在信用体系推出“芝麻分”后,5月25日,蚂蚁金服又向保险行业开放“车险分”。这一基于海量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建模而生的全新技术产品,将驱动国内车险市场开启精准化、人性化的定价时代,从过去“看车下单”向“看人下单”模式所转变。
车险定价由“从车”变“从人”
车险是与消费者最密切相关的险种之一,也是财险公司的主要业务。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有1.5亿私家车主,相应车险投保量也达到了相当大的量级。
但现实情况却是,在车险业务上,实现承保亏损的国内财险公司数量远远多于盈利的。归其原因,精准定价能力的缺失,是这些财险公司车险业务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
太平财险副总经理戴曙燕解释说,一般而言,车险的风险定价因素由“从车”(与车相关)信息与“从人”(与人相关)信息两部分组成。目前国内车险定价更多考虑“从车”信息,比如车型、车龄、配置、车辆是否有出险等。
但真正是否发生风险,起决定因素的往往是车主本人的具体情况,但长期以来财险公司恰恰缺乏这类数据。不过,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及商业变革,让欧美国家通行的车险“从人”定价模式在中国也开始变得可行。
在谈及“车险分”的研发过程时,蚂蚁金服保险事业群副总裁李冠如告诉记者,“车险分”是蚂蚁金服专门成立的保险数据科技实验室的产物。通过与保险公司的共创,实验室研究人员发现,广泛引入和挖掘“从人”信息,确实可以帮助车主识别潜在的风险水平。举个例子,已婚已育人群的风险往往要比单身人士低;长期在两个地点之间往来的人群,风险往往比没有固定出行线路的人群要低;甚至人群的收货地址是否稳定,都跟出险的概率呈现出相关性。
基于这些研究,蚂蚁金服将海量“从人”信息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挖掘,对车主进行了精准画像和风险分析,量化为300到700不等的车险标准分,分数越高代表风险越低。
此外,实验室跟财险公司还共创出职业特性风险度、身份特质风险度、信用历史、消费习惯、驾驶习惯、稳定水平等细分标签。财险公司在获得用户授权的情况下,可以查询用户的车险标准分,或是结合自身数据对标签进行加工建模,得到自己的车险专用分,从而依据车险分进行更为公平的车险定价,以合理的价格把优质的客户吸引进来。
蚂蚁保险定位“做科技”
据了解,蚂蚁“车险分”将向所有有意愿、有能力使用“车险分”提升风险识别能力的财险公司开放,并且前期免费开放。
目前人保、太保、国寿、中华联合、太平、大地、阳光、华安、安盛天平等9家财险公司已与蚂蚁“车险分”达成了合作,其中有7家公司位居国内财险行业的前十行列。
“‘车险分’的开放,不仅能让安全驾驶的车主买车险更便宜,同时也为财险公司更准确识别客户风险、更合理定价、更高效服务消费者提供了依据,为推动商业车险费率市场化和车险业务健康经营提供了重要的能力。”上述财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蚂蚁金服副总裁、保险事业群总裁尹铭向记者透露,除了“车险分”,6月份,蚂蚁金服还将有一项基于图像识别的保险应用将对保险行业开放。尹铭强调说,蚂蚁金服保险平台的定位是 “做科技”。“我们的定位现在越来越清晰,蚂蚁金服不为卖保险,而是要和保险公司一起互为生态,通过技术和科技助力保险公司,产出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服务好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