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保监会发布实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责任保险风险评估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为险企开发更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以下简称“环责险”)产品创造条件。专家表示,作为保险业首个环责险金融行业标准,《指引》对整个行业的环责险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
技术标准支持欠缺
环责险通常被称为“绿色保险”,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自2007年启动试点,至今已十年。但从市场反馈来看,污染企业投保环责险积极性不高、投保率低。2016年,全国环责险保费收入2.8亿元,同比增长3.9%;提供环境污染责任风险保障263.7亿元,同比增长8%,远低于保险业整体增速。
“目前,环责险年保费收入刚刚突破3亿元大关,相对于我国逾3万亿元的保费规模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与美国环责险每年多达40亿美元的保费相比,中国环责险的保费收入更显微不足道。”专家表示。
业界普遍认为,环责险发展进入瓶颈阶段有多方面原因,比如缺少统一而强有力的法律层面保障、环境侵权责任法律制度不完善、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等。而在保险公司方面,评估机制滞后也是重要问题。
有保险公司人士告诉记者,与一般的财险相比,环责险专业性要求更强,包括环境风险量化和不同行业或企业间差异的评价,需要专门的环境风险评估准则、污染损害认定、赔偿标准等相关配套技术标准。而我国环保部门在这方面提供的技术支持不足。
保监会统计信息部主任向东此前也表示,由于没有正式的量化环境污染风险的技术流程和标准,使保险公司在查勘、定损与责任认定上存在困难,灾害损失风险难以管控。规范险企风险评估据介绍,《指引》主要针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造企业的环境污染风险,从政策、经营、管理、工艺、运输、行业、敏感环境等方面,对企业基本情况、生产工艺、主体工程及环保工程、企业选址环境敏感性、安全管理措施、安全及污染事故情况进行量化分析,计算复杂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造企业的相关风险,为险企承保前风险评估制定参考标准。
“《指引》对规范保险公司承保前风险评估行为,稳定投保企业的生产经营秩序,保护环境污染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将起到重要作用。”保监会人士强调。
有行业人士建议,我国技术标准仍不健全,使得环境险技术难度远大于其它商业保险险种。未来针对技术标准不健全问题,建立统一承保机构或信息共享平台或可破题,“我国环责险必将在评估和分散环境污染风险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然而,目前依靠少数保险公司分兵作战的方式,在核定环境风险概率以及保险费率等方面明显能力不足。对此,应考虑逐步设立统一的环责险业务承保机构或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一系列配套机制促进强制性环责险发展。”
还有专家建议,未来环责险推广需在2—3年时间内建立起一套企业评估办法,目标就是将损失货币化。并且,在政府的支持下结合保险精算产生新的保险制度与流程,“新的保险价格相对之前要低廉,同时将企业排污与企业是否在敏感范围内,都纳入保险重标区。”